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楚怀王也只能硬着头皮,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担任了上将军的项羽,立即命令英布等人率兵两万火速救援巨鹿,然后亲率全军渡过黄河。过河的时候,项羽下令凿沉所有的渡船,砸碎煮饭的鼎锅,烧掉居住的房屋,只带三天的口粮,以示拼死一战的决心。
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的楚军兼程北上,一到战场就与敌交手,破其防线,毁其壁垒,断其粮道,乱其阵脚。结果,秦将苏角被杀,王离被俘,涉闲自焚,巨鹿解围。
项羽一战成名。
是的。项羽真正成为历史人物,起点就在此战。当时,前来救援的各路诸侯,在巨鹿城外建起的壁垒不下十余座。秦楚两军作战时,他们都“从壁上观”。楚军在战场上杀声震天,锐不可当,诸侯军在壁垒上看得心惊肉跳,气都透不过来。等到战后他们来拜见项羽时,无不战战兢兢匍匐在地,只敢用膝盖着地跪行进入辕门。
于是,项羽当之无愧地成为诸侯联军的总司令。
这一年,他二十五岁。
现在轮到章邯纠结了。
章邯兵败的消息传到咸阳,胡亥龙颜大怒,谴责之令频频下达。章邯派人到咸阳解释,赵高却拒不接见。章邯的部下司马欣说:赵高是不会放过我们的。胜了,他嫉妒;败了,他治罪。何去何从,请将军三思。
陈馀也给章邯写信。陈馀说,秦最冷酷无情。想想看吧,白起和蒙恬,曾经立下多少汗马功劳?最后怎么样呢?死路一条。为什么?功劳太大,封无可封,只好强加罪名。现在,将军您可是“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为什么不弃暗投明?难道还看不出天要亡秦吗?
于是章邯投降。
军粮已尽的项羽,也决定与章邯握手言和。两人相约见面,互诉衷肠。说到赵高,章邯竟泣不成声。
项羽安抚了这位过去的对手。他立章邯为雍王,并让他留在军中效力。雍,在今陕西省凤翔县,春秋时期曾经做过秦国的国都。所以,雍王其实就是秦王。
章邯当然想不到,这很可能会是一张空头支票。因为项羽许给他的地盘,马上就要归刘邦了。
沛公入秦
刘邦是秦二世三年十月进入咸阳的。[12]
这事说来话长。项梁兵败被杀后,楚怀王迁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召开联席会议,决定西进攻秦。同时与诸将约定,谁能够最先平定关中,谁就是那里的王。[13]
怀王这话,口气太大。此刻,诸侯还很弱小,暴秦还很强大,章邯的气焰也还很嚣张,哪里谈得上“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就算能,也是期货或风投。
因此,响应号召的只有项羽和刘邦。而且,态度最积极的是项羽。他说,我去,我和沛公一起去!
怀王手下的老将却另有看法。
老将们说,项羽这人太彪悍也太残忍。所到之处,无不烧杀掠抢,杀人如麻。上次屠襄城,竟然一个活口都留不下。后来又屠城阳。秦的人民,已经被欺压得够苦的了,岂能再雪上加霜?不如派一位忠厚长者,扶义而西,以仁抗暴,说不定能仁定天下。
他们的看法并不错。后来项羽“屠烧咸阳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便是证明。
那么刘邦呢?
刘邦当然也不是什么忠厚长者。项羽屠城阳,他就是帮凶。但他的作风,确实跟项羽不同。刘邦入秦后,不但秋毫无犯,就连当地民众送来劳军的酒肉,也都统统璧还。刘邦说,敝军粮草充足,不敢破费大家。
这实在让人惊喜。更让秦人喜出望外的是,刘邦宣布废除秦帝国的所有严刑峻法。刘邦说,各位父老乡亲过去的日子,实在是太苦了。现在与诸位约法三章:杀人偿命,伤害罪和盗窃罪判刑,仅此而已。请大家放心,我刘季是来安良除暴的,不是来恃强凌弱的。
不难想象,当时的民众,肯定是一片欢呼。
对于秦的官员,刘邦也没有进行报复。秦王子婴被妥善安顿,各衙门的吏员也照样办公,人民群众更是安居乐业,于是秦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那么,刘邦的成功,当真是“仁者无敌”吗?
也是也不是。至少,不完全是。
事实上,刘邦进入咸阳宫时,原本是不想走的。那么多的奇珍异宝,那么多的美食佳肴,那么多的漂亮姑娘,哪一个不是他刘邦朝思暮想,垂涎欲滴的?想当年,他到咸阳服役看见秦始皇,就曾说过“大丈夫当如此也”。现在可以“如此”了,岂有不尽情享受之理?
因此,樊哙劝他出宫,他根本听不进去。
最后还是张良说服了他。张良说,秦亡,就因为贪暴无道。秦王骄奢淫逸,您才得以入秦。因此,我军胜利之后,必须反其道而行。秦暴则我仁,秦贪则我俭,万万不可死于安乐,请沛公听从樊哙的建议。[14]
刘邦也想明白了。这会儿天下未定,政权不稳,还不是享受的时候。于是退出秦宫,还军霸上(即今西安市长安区白鹿原,因地处霸水西部高原而得名)。而且,他干脆大方潇洒到底,连劳军的酒肉也不要了。
这其实正是刘邦的优点。
是啊,刘邦这人,既没有高尚品德,又没有一技之长,凭什么最后成功,富有天下?因为他识好歹。而且,一旦他接受意见,甚至会做得比你想要的还到位。
正是靠着这一点,他步步走向胜利。
也正是靠着这一点,他网罗了众多人才。
比如郦食其(读如丽异基)。
跟蒯通一样,郦食其也是纵横家。纵横家都是要靠三寸不烂之舌,为枭雄们出谋划策,翻云覆雨的。但郦食其看不上项羽,却喜欢刘邦。所以刘邦路过他家乡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乡),他就去求见。
刘邦问看门的:来的是个什么人?
看门的说:看起来像是读书人。
刘邦说:不见!老子忙着打江山,见什么读书人!
看门的如实回报。
郦食其两眼圆瞪,一手按剑说:滚回去重新禀报!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读书人!
看门的吓得名片都掉在地上,连滚带爬回去禀告。
刘邦便请郦食其进来。
郦食其进去时,刘邦正大大咧咧坐在那里,让两个女孩子给他洗脚。郦食其也不下拜,而是拱拱手说:足下千里迢迢,是专程来助大秦一臂之力的吧?
刘邦勃然大怒,破口大骂说:放屁!天下同心,苦秦久矣,这才有诸侯联盟,谁他妈的帮助暴秦!
郦食其说,要灭秦,就不该以这种态度见老先生。
刘邦是实用主义者,变脸比变天还快。他马上起身穿好衣服,请郦食其上坐,再三道歉,然后问策。
郦食其的主意,是拿下陈留。
陈留,即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春秋时期原本是郑国的留邑,因为被陈国兼并,所以叫陈留。陈留是交通要道,又是天下粮仓。刘邦在郦食其的帮助下占领陈留之后,果然获得大量粮草和武器,变得兵强马壮起来。[15]
在陈留招兵买马养精蓄锐后,刘邦西进到洛阳。这时张良陪同韩王韩成也来到刘邦军中。韩成留守阳翟(今河南省禹县),张良则跟随刘邦一起南下,攻克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然后向西北挺进,攻破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兵临峣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
这就到了关键时刻。
刘邦的打算,是用两万人进攻峣关,张良却反对。张良说,现在秦军仍很强大,不可轻敌。峣关的守将是屠夫的儿子,而市侩总是要算计的。因此,不如多设疑兵虚张声势,然后让郦食其带着贵重礼物去讲价钱。
郦食其也果然买通了峣关的守将,那守将甚至还愿意与刘邦合兵攻秦。张良却不敢大意。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乘其不备一举大破秦军,攻下峣关。
峣关是秦都最后的门户。峣关失守,刘邦就顺利北上,从蓝田直逼咸阳,同时下令沿途不得掠抢。这时,秦军已经完全没有了斗志。子婴除了投降,别无选择。
这就是团队的功劳。
刘邦的团队好,运气也好。他的入秦,可以说是捡了大便宜。因为巨鹿之战时,秦朝廷“悉起兵益章邯”。帝国的主力部队都在巨鹿,反秦战争的主战场也在巨鹿。没有项羽在巨鹿的奋战,大秦实际上是不可能灭亡的。现在,胜利果实怎么就成了刘邦的?
这口气,项羽无论如何也咽不下。他甚至还因此跟怀王结下梁子。后来他谋杀楚怀王,也因为有此积怨。是啊,如果当初怀王派自己攻秦,哪有刘邦什么戏?
但,此刻他首先要对付的,还是刘邦。
正好刘邦也犯了错误。他听从一个小人的主张,派兵把住函谷关,以为这样一来关中就是自己的了。他根本没想到,英布轻而易举就破了关。项军蜂拥而入,驻军鸿门,与刘邦的驻地霸上不过四十里。当时,刘邦军号称二十万,其实只有十万;项羽军四十万,号称百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局势,傻子都能明白。
刘邦只好去赴鸿门宴。
鸿门宴
现在看来,鸿门宴的故事更像一个传奇。[16]
鸿门在今天陕西省临潼县的境内,北临渭河,南依骊山,原本是一个小村落。如果不是因为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饭局,这村子恐怕鲜为人知。
其实,项羽原本也没打算请客吃饭。他已经下达命令,要在第二天一早就把刘邦灭了。这是他的真实想法,只不过不该让某个人得到消息。
这个人就是项伯。
项伯是项羽的叔叔,也是张良的朋友。当年,项伯犯了杀人罪,是张良救了他。于是,项伯连夜跑到刘邦军营通风报信,以免第二天张良与刘邦同归于尽。
是的,他没打算救刘邦,只想救张良。
张良却不肯独善其身。
这一点,项伯倒也能理解。张良如果不仗义,当年就不会救项伯。项伯既然赞许和感激张良的义气,也就不能不同意张良去打声招呼。不辞而别,总不够意思吧?
结果,是张良把情况全部告诉了刘邦。
刘邦大惊失色。
张良问:沛公当真打算背叛项羽吗?[17]
这句话问得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着张良的态度,也决定着刘邦的生死。麻烦在于,刘邦如果认账,就等于坐实了罪名;撒谎,则无法取得张良的信任。
刘邦,该怎么回答?
考验刘邦的时候到了。
幸好刘邦的情商和智商都极高。他很明白,这时最重要的是实话实说。自己诚心诚意,人家才一心一意;自己和盘托出,人家才全力以赴。但,又不能没有退路。
于是刘邦如实回答:确实有个小王八蛋给我出了馊主意,说只要把诸侯挡在关外,我就能在秦称王。
张良松了一口气。
因为误听谗言,顶多算是糊涂虫,总比自作主张处心积虑要谋反的好。这就还有回旋余地。
最重要的,这是实情。
于是张良又问:老实说,沛公打得过项羽吗?
刘邦沉默了大半天,然后说:固不能也!
这里的“默然良久”,意味深长。刘邦无力对抗项羽,是明摆着的,为什么要沉默很久呢?盘算?评估?要面子?表示认真?但,默然良久,是真实的。
接着刘邦问:为之奈何?
张良说:也只能请项伯帮忙了。
这时,刘邦再次表现出他的情商和智商之高。他问张良:君与项伯,谁的年纪大?
张良说:项伯年长。
刘邦立即表态:那我就把项伯看作兄长。
显然,这话是说给张良听的,因为刘邦并没有比较自己和项伯的年纪。意思也很清楚,我刘邦和你张良,铁定是兄弟。你张良的哥,就是我刘邦的哥。至于我和项伯谁的年纪大,根本就不重要。
当然,以刘邦的沛公身份,尊项伯为兄,也给足了项伯面子。刘邦不愧危机公关的高手。
项伯也很快被刘邦搞掂。
刘邦说,臣入关中,秋毫不犯。查清吏民户籍,封藏库府财物,就是等待项将军来接收呀!至于派兵把守函谷关,那是防贼,哪里敢背叛项将军呢?
这些话,刘邦说得大言不惭。
没错,一文不取,退出咸阳,还军霸上,都是事实。但真实的原因,只有他和张良心知肚明,而张良是不会点破的。此刻的刘邦,确实应该感谢张良和樊哙。
项伯也全盘接受了刘邦这一套花言巧语。他只是告诫刘邦:明天一定要早早来向项羽谢罪。
刘邦起身致敬说:诺!
第二天刘邦与项羽的见面,气氛非常融洽。刘邦的态度自然是诚恳而谦恭,同时又一副老朋友口气。项羽则已被项伯解除了思想武装,十分宽宏大量。他甚至还无意中透露了一个信息:刘邦军中,有人告密。
刘邦记住了这个名字,决定回去跟那家伙算账。
项羽却很释然,也很放松。
实际上,项羽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就因为有人密报刘邦意欲在秦称王,这才惹得项羽怒火中烧。也就是说,项羽的决定是“激情杀人”,不是“预谋杀人”。现在,项羽既然没了脾气,哪里还有杀意?
于是,项羽请刘邦吃饭。
至此,事情原本已毫无悬念。刘邦和项羽,也大可觥筹交错,谈笑风生。谁都没想到,这餐饭并不好吃。
不好吃的原因,在范增。
范增是极力主张杀刘邦的。范增早就对项羽说,刘邦其人,原本流氓地痞。他在老家的时候,酒色财气,无所不贪。这次进入咸阳,居然秋毫无犯,这可是想要更大的东西呀!这样能够克制自己的人,岂能不防?
可惜,这是范增的看法,不是项羽的。
因此,范增在席间频频使眼色,项羽视而不见。范增又频频举玉玦(读如决),项羽也视而不见。玦,暗示决断。三举玉玦而不应,那就是没有决断了。
范增只好自己动手。他出门找来项羽的弟弟项庄,要他进去舞剑,伺机谋杀刘邦。可惜范增的用心却被项伯看破,便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得手。
张良却坐不住了,他出门去找樊哙。
樊哙问:事情怎么样了?
张良说:不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樊哙说:这可是生死关头,臣愿与沛公同生共死。
于是樊哙强行闯关,进入帐内,与项羽怒目相向,头发向上直立,眼眶几乎爆裂。
项羽按剑而起问:来者何人?
张良说:是沛公的驾驶员和警卫员。
项羽说:壮士!赐酒。
樊哙拜谢,接过酒一饮而尽。
项羽又说:给他一条猪腿。
手下人就给了樊哙一条生猪腿。樊哙一屁股坐在地上,拔出剑来在盾牌上切猪腿,边切边吃。在场的人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只有项羽大为欣赏。
项羽说:真他妈的壮士!还能喝一杯吗?
樊哙说:臣死都不怕,酒算什么!
接下来,樊哙长篇大论,慷慨陈词,痛斥项羽。樊哙说,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唯恐不多,刑律唯恐不酷,这才众叛亲离。现在,沛公奉命入秦,封关以待将军。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寸土之封,反有性命之忧,天理何在?将军听信谗言而欲诛有功之人,又岂非亡秦之续?
项羽无言以对。
接下来的故事很简单。刘邦借口上厕所溜之大吉,留下张良继续公关。临走时,刘邦还为是否告辞而犹豫。樊哙却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现在人家是菜刀和案板,我们是鱼肉,告什么辞!
刘邦很以为然,一路小跑回到军营。
鸿门宴就此落幕。
败亡倒计时
鸿门宴的故事留下了许多谜团。其中最让人不解的,恐怕还是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
是啊,为什么呢?
原因很多。
但樊哙的闯入,应该算一个。事实上,此前对于杀不杀刘邦,项羽还在两可之间。范增频频示意,他装没看见。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并不阻止。项伯舞剑,掩护沛公,他也不叫停。刘邦的命,他交给了天。
然而樊哙却让他大起喜爱之心。因此,对于樊哙的痛斥,项羽不但没有发怒,反倒决定不杀刘邦。显然,项羽此时已忘了天下之争,也忘了自己的面子,他心中只是充满了对一条硬汉的崇敬和赞赏。
这是英雄对英雄的惺惺相惜。
的确,是英雄,就该敬惜,哪有谋杀的道理?就算要杀,也得在战场上堂堂正正地拼杀,又哪有在自己军营里酒席上,鬼鬼祟祟杀人的道理?那也太掉价了。
显然,这也是一种孩子气。
项羽确实孩子气。包括他的杀人,也是。他一辈子杀人如麻,但往往是一时兴起,很少出于政治需要有计划有预谋地杀,跟范增的老谋深算完全两样。结果,是该杀的没杀,不该杀的乱杀,比如屠城。
实际上孩子的天真,就是不懂事。因此,孩子往往残忍。他们会满不在乎地弄死一只蝴蝶,因为他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但如果你明确告诉他这是犯罪,再要他去做,他就下不了手。所以,项羽能屠城,不能杀刘邦。
甚至就连当年分配任务时,项羽提出“愿与沛公入关”,也是孩子气。他的目的,是要为项梁报仇,并非怕刘邦抢了先。所以,诸侯联席会议不同意,他也就不再坚持。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刘邦那笨蛋也能打败秦军。
但是,当他听说刘邦先入关中,“珍宝尽有之”时,便恼羞成怒,暴跳如雷,恨不得马上杀了刘邦。这跟一个孩子被抢走了玩具要号啕大哭,没什么两样。所以,刘邦把玩具还给他,他就笑了,还要请刘邦吃饭。
孩子,就这么好哄。[18]
难怪范增要说“竖子不足与谋”了。
范增说的臭小子是谁?项羽?项庄?可能都是,也可能明指项庄暗指项羽。不过就算明指项羽,他也不会在乎。因为他的心,已经飞回了彭城。
在屠杀了咸阳人民,烧毁了咸阳宫室以后,项羽决定带着抢劫来的财宝和女人回彭城去。有人劝他说,关中沃野千里,易守难攻,是周、秦两代的发祥之地。建都于此,可以称霸天下,何必还要回到彭城去?
项羽却说,富贵了而不回故乡,那就好比穿着漂亮衣服在黑夜里走,谁看得见?
这就不仅是孩子气,简直堪称“孺子不可教也”!于是有人评论曰:大家都说楚人是大马猴戴高帽子,果然!项羽听说后也不含糊,直接把那人扔进了油锅。
谢谢项羽!他现在已经为我们留下了四个成语: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还乡,沐猴而冠。
不过项羽回家之前,还有一件事情要做。
这件事,就是分封诸侯。这事非做不可,因为此刻的情况跟秦初不同。秦是灭六国而得天下,当然可以不再分封。现在却是六国灭秦,岂能由谁独吞?
但,怎么封,谁来封,是个问题。
楚怀王的意见,是照以前的约定办。
项羽当然不能同意。如约,就意味着刘邦成为天下之王,这哪是项羽想要的结果?
于是他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宣布立怀王为皇帝。这时已是帝国时代,立皇帝并无问题。但,秦始皇叫“秦帝”,楚怀王就该叫“楚帝”,然而项羽却叫他“义帝”。义,有假借的意思,比如义父、义子、义齿、义肢。
所以,义帝就是“假皇帝”。
既然是假皇帝,就管不了真问题。项羽便对将领们说:怀王是我家项梁立的,一点战功都没有。立他为义帝,已经很够意思。灭秦定天下,都是诸位和兄弟我的功劳。所以,应该我们自己分封。
将领们都说:很好!
项羽便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这是他的第二步。第三步,是自称“西楚霸王”,都彭城。这样一来,似乎就回到了春秋时代,天子、霸主、诸侯,共享太平。
可惜项羽的这个政治模式,实在不伦不类,分配的结果也不公平。项羽倒不自私。他自己的地盘并不大,楚军集团的将领也只有四人封王。然而他分封的方式和原则却没有章法,既有孩子气,又有防范心。
比如刘邦,是第一个入秦的。即便不能如约让他王天下,至少也该让他王关中。然而怎么样呢?刘邦被封为汉王,拥有巴(约今重庆市)、蜀(约今四川省)、汉中(今陕西省秦岭以南即湖北省西北部)三郡,都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因春秋时期郑国人南逃到此而得名)。
其实就连汉中这地方,也是刘邦通过张良向项伯行贿,走后门才得到的。项羽封给他的,原本只有巴和蜀。当时,巴郡和蜀郡北阻山险,东扼三峡,穷乡僻壤,历来被当作流放罪人之地,岂能用来酬劳大功臣呢?[19]
这也未免太霸道了吧!
不过刘邦很清楚,现在不是讲道理的时候,项羽也不是讲道理的人。他只能忍气吞声,先去汉中再说。[20]
汉元年四月,也就是秦帝国灭亡半年后,各路诸侯怀着不同的心情走向自己的封国,项羽也动身回彭城。这时的项羽,心中一定充满衣锦还乡的得意和喜悦,完全不会想到自己的败亡,其实已经进入倒计时。
楚怀王也只能硬着头皮,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担任了上将军的项羽,立即命令英布等人率兵两万火速救援巨鹿,然后亲率全军渡过黄河。过河的时候,项羽下令凿沉所有的渡船,砸碎煮饭的鼎锅,烧掉居住的房屋,只带三天的口粮,以示拼死一战的决心。
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的楚军兼程北上,一到战场就与敌交手,破其防线,毁其壁垒,断其粮道,乱其阵脚。结果,秦将苏角被杀,王离被俘,涉闲自焚,巨鹿解围。
项羽一战成名。
是的。项羽真正成为历史人物,起点就在此战。当时,前来救援的各路诸侯,在巨鹿城外建起的壁垒不下十余座。秦楚两军作战时,他们都“从壁上观”。楚军在战场上杀声震天,锐不可当,诸侯军在壁垒上看得心惊肉跳,气都透不过来。等到战后他们来拜见项羽时,无不战战兢兢匍匐在地,只敢用膝盖着地跪行进入辕门。
于是,项羽当之无愧地成为诸侯联军的总司令。
这一年,他二十五岁。
现在轮到章邯纠结了。
章邯兵败的消息传到咸阳,胡亥龙颜大怒,谴责之令频频下达。章邯派人到咸阳解释,赵高却拒不接见。章邯的部下司马欣说:赵高是不会放过我们的。胜了,他嫉妒;败了,他治罪。何去何从,请将军三思。
陈馀也给章邯写信。陈馀说,秦最冷酷无情。想想看吧,白起和蒙恬,曾经立下多少汗马功劳?最后怎么样呢?死路一条。为什么?功劳太大,封无可封,只好强加罪名。现在,将军您可是“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为什么不弃暗投明?难道还看不出天要亡秦吗?
于是章邯投降。
军粮已尽的项羽,也决定与章邯握手言和。两人相约见面,互诉衷肠。说到赵高,章邯竟泣不成声。
项羽安抚了这位过去的对手。他立章邯为雍王,并让他留在军中效力。雍,在今陕西省凤翔县,春秋时期曾经做过秦国的国都。所以,雍王其实就是秦王。
章邯当然想不到,这很可能会是一张空头支票。因为项羽许给他的地盘,马上就要归刘邦了。
沛公入秦
刘邦是秦二世三年十月进入咸阳的。[12]
这事说来话长。项梁兵败被杀后,楚怀王迁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召开联席会议,决定西进攻秦。同时与诸将约定,谁能够最先平定关中,谁就是那里的王。[13]
怀王这话,口气太大。此刻,诸侯还很弱小,暴秦还很强大,章邯的气焰也还很嚣张,哪里谈得上“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就算能,也是期货或风投。
因此,响应号召的只有项羽和刘邦。而且,态度最积极的是项羽。他说,我去,我和沛公一起去!
怀王手下的老将却另有看法。
老将们说,项羽这人太彪悍也太残忍。所到之处,无不烧杀掠抢,杀人如麻。上次屠襄城,竟然一个活口都留不下。后来又屠城阳。秦的人民,已经被欺压得够苦的了,岂能再雪上加霜?不如派一位忠厚长者,扶义而西,以仁抗暴,说不定能仁定天下。
他们的看法并不错。后来项羽“屠烧咸阳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便是证明。
那么刘邦呢?
刘邦当然也不是什么忠厚长者。项羽屠城阳,他就是帮凶。但他的作风,确实跟项羽不同。刘邦入秦后,不但秋毫无犯,就连当地民众送来劳军的酒肉,也都统统璧还。刘邦说,敝军粮草充足,不敢破费大家。
这实在让人惊喜。更让秦人喜出望外的是,刘邦宣布废除秦帝国的所有严刑峻法。刘邦说,各位父老乡亲过去的日子,实在是太苦了。现在与诸位约法三章:杀人偿命,伤害罪和盗窃罪判刑,仅此而已。请大家放心,我刘季是来安良除暴的,不是来恃强凌弱的。
不难想象,当时的民众,肯定是一片欢呼。
对于秦的官员,刘邦也没有进行报复。秦王子婴被妥善安顿,各衙门的吏员也照样办公,人民群众更是安居乐业,于是秦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那么,刘邦的成功,当真是“仁者无敌”吗?
也是也不是。至少,不完全是。
事实上,刘邦进入咸阳宫时,原本是不想走的。那么多的奇珍异宝,那么多的美食佳肴,那么多的漂亮姑娘,哪一个不是他刘邦朝思暮想,垂涎欲滴的?想当年,他到咸阳服役看见秦始皇,就曾说过“大丈夫当如此也”。现在可以“如此”了,岂有不尽情享受之理?
因此,樊哙劝他出宫,他根本听不进去。
最后还是张良说服了他。张良说,秦亡,就因为贪暴无道。秦王骄奢淫逸,您才得以入秦。因此,我军胜利之后,必须反其道而行。秦暴则我仁,秦贪则我俭,万万不可死于安乐,请沛公听从樊哙的建议。[14]
刘邦也想明白了。这会儿天下未定,政权不稳,还不是享受的时候。于是退出秦宫,还军霸上(即今西安市长安区白鹿原,因地处霸水西部高原而得名)。而且,他干脆大方潇洒到底,连劳军的酒肉也不要了。
这其实正是刘邦的优点。
是啊,刘邦这人,既没有高尚品德,又没有一技之长,凭什么最后成功,富有天下?因为他识好歹。而且,一旦他接受意见,甚至会做得比你想要的还到位。
正是靠着这一点,他步步走向胜利。
也正是靠着这一点,他网罗了众多人才。
比如郦食其(读如丽异基)。
跟蒯通一样,郦食其也是纵横家。纵横家都是要靠三寸不烂之舌,为枭雄们出谋划策,翻云覆雨的。但郦食其看不上项羽,却喜欢刘邦。所以刘邦路过他家乡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乡),他就去求见。
刘邦问看门的:来的是个什么人?
看门的说:看起来像是读书人。
刘邦说:不见!老子忙着打江山,见什么读书人!
看门的如实回报。
郦食其两眼圆瞪,一手按剑说:滚回去重新禀报!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读书人!
看门的吓得名片都掉在地上,连滚带爬回去禀告。
刘邦便请郦食其进来。
郦食其进去时,刘邦正大大咧咧坐在那里,让两个女孩子给他洗脚。郦食其也不下拜,而是拱拱手说:足下千里迢迢,是专程来助大秦一臂之力的吧?
刘邦勃然大怒,破口大骂说:放屁!天下同心,苦秦久矣,这才有诸侯联盟,谁他妈的帮助暴秦!
郦食其说,要灭秦,就不该以这种态度见老先生。
刘邦是实用主义者,变脸比变天还快。他马上起身穿好衣服,请郦食其上坐,再三道歉,然后问策。
郦食其的主意,是拿下陈留。
陈留,即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春秋时期原本是郑国的留邑,因为被陈国兼并,所以叫陈留。陈留是交通要道,又是天下粮仓。刘邦在郦食其的帮助下占领陈留之后,果然获得大量粮草和武器,变得兵强马壮起来。[15]
在陈留招兵买马养精蓄锐后,刘邦西进到洛阳。这时张良陪同韩王韩成也来到刘邦军中。韩成留守阳翟(今河南省禹县),张良则跟随刘邦一起南下,攻克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然后向西北挺进,攻破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兵临峣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
这就到了关键时刻。
刘邦的打算,是用两万人进攻峣关,张良却反对。张良说,现在秦军仍很强大,不可轻敌。峣关的守将是屠夫的儿子,而市侩总是要算计的。因此,不如多设疑兵虚张声势,然后让郦食其带着贵重礼物去讲价钱。
郦食其也果然买通了峣关的守将,那守将甚至还愿意与刘邦合兵攻秦。张良却不敢大意。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乘其不备一举大破秦军,攻下峣关。
峣关是秦都最后的门户。峣关失守,刘邦就顺利北上,从蓝田直逼咸阳,同时下令沿途不得掠抢。这时,秦军已经完全没有了斗志。子婴除了投降,别无选择。
这就是团队的功劳。
刘邦的团队好,运气也好。他的入秦,可以说是捡了大便宜。因为巨鹿之战时,秦朝廷“悉起兵益章邯”。帝国的主力部队都在巨鹿,反秦战争的主战场也在巨鹿。没有项羽在巨鹿的奋战,大秦实际上是不可能灭亡的。现在,胜利果实怎么就成了刘邦的?
这口气,项羽无论如何也咽不下。他甚至还因此跟怀王结下梁子。后来他谋杀楚怀王,也因为有此积怨。是啊,如果当初怀王派自己攻秦,哪有刘邦什么戏?
但,此刻他首先要对付的,还是刘邦。
正好刘邦也犯了错误。他听从一个小人的主张,派兵把住函谷关,以为这样一来关中就是自己的了。他根本没想到,英布轻而易举就破了关。项军蜂拥而入,驻军鸿门,与刘邦的驻地霸上不过四十里。当时,刘邦军号称二十万,其实只有十万;项羽军四十万,号称百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局势,傻子都能明白。
刘邦只好去赴鸿门宴。
鸿门宴
现在看来,鸿门宴的故事更像一个传奇。[16]
鸿门在今天陕西省临潼县的境内,北临渭河,南依骊山,原本是一个小村落。如果不是因为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饭局,这村子恐怕鲜为人知。
其实,项羽原本也没打算请客吃饭。他已经下达命令,要在第二天一早就把刘邦灭了。这是他的真实想法,只不过不该让某个人得到消息。
这个人就是项伯。
项伯是项羽的叔叔,也是张良的朋友。当年,项伯犯了杀人罪,是张良救了他。于是,项伯连夜跑到刘邦军营通风报信,以免第二天张良与刘邦同归于尽。
是的,他没打算救刘邦,只想救张良。
张良却不肯独善其身。
这一点,项伯倒也能理解。张良如果不仗义,当年就不会救项伯。项伯既然赞许和感激张良的义气,也就不能不同意张良去打声招呼。不辞而别,总不够意思吧?
结果,是张良把情况全部告诉了刘邦。
刘邦大惊失色。
张良问:沛公当真打算背叛项羽吗?[17]
这句话问得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着张良的态度,也决定着刘邦的生死。麻烦在于,刘邦如果认账,就等于坐实了罪名;撒谎,则无法取得张良的信任。
刘邦,该怎么回答?
考验刘邦的时候到了。
幸好刘邦的情商和智商都极高。他很明白,这时最重要的是实话实说。自己诚心诚意,人家才一心一意;自己和盘托出,人家才全力以赴。但,又不能没有退路。
于是刘邦如实回答:确实有个小王八蛋给我出了馊主意,说只要把诸侯挡在关外,我就能在秦称王。
张良松了一口气。
因为误听谗言,顶多算是糊涂虫,总比自作主张处心积虑要谋反的好。这就还有回旋余地。
最重要的,这是实情。
于是张良又问:老实说,沛公打得过项羽吗?
刘邦沉默了大半天,然后说:固不能也!
这里的“默然良久”,意味深长。刘邦无力对抗项羽,是明摆着的,为什么要沉默很久呢?盘算?评估?要面子?表示认真?但,默然良久,是真实的。
接着刘邦问:为之奈何?
张良说:也只能请项伯帮忙了。
这时,刘邦再次表现出他的情商和智商之高。他问张良:君与项伯,谁的年纪大?
张良说:项伯年长。
刘邦立即表态:那我就把项伯看作兄长。
显然,这话是说给张良听的,因为刘邦并没有比较自己和项伯的年纪。意思也很清楚,我刘邦和你张良,铁定是兄弟。你张良的哥,就是我刘邦的哥。至于我和项伯谁的年纪大,根本就不重要。
当然,以刘邦的沛公身份,尊项伯为兄,也给足了项伯面子。刘邦不愧危机公关的高手。
项伯也很快被刘邦搞掂。
刘邦说,臣入关中,秋毫不犯。查清吏民户籍,封藏库府财物,就是等待项将军来接收呀!至于派兵把守函谷关,那是防贼,哪里敢背叛项将军呢?
这些话,刘邦说得大言不惭。
没错,一文不取,退出咸阳,还军霸上,都是事实。但真实的原因,只有他和张良心知肚明,而张良是不会点破的。此刻的刘邦,确实应该感谢张良和樊哙。
项伯也全盘接受了刘邦这一套花言巧语。他只是告诫刘邦:明天一定要早早来向项羽谢罪。
刘邦起身致敬说:诺!
第二天刘邦与项羽的见面,气氛非常融洽。刘邦的态度自然是诚恳而谦恭,同时又一副老朋友口气。项羽则已被项伯解除了思想武装,十分宽宏大量。他甚至还无意中透露了一个信息:刘邦军中,有人告密。
刘邦记住了这个名字,决定回去跟那家伙算账。
项羽却很释然,也很放松。
实际上,项羽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就因为有人密报刘邦意欲在秦称王,这才惹得项羽怒火中烧。也就是说,项羽的决定是“激情杀人”,不是“预谋杀人”。现在,项羽既然没了脾气,哪里还有杀意?
于是,项羽请刘邦吃饭。
至此,事情原本已毫无悬念。刘邦和项羽,也大可觥筹交错,谈笑风生。谁都没想到,这餐饭并不好吃。
不好吃的原因,在范增。
范增是极力主张杀刘邦的。范增早就对项羽说,刘邦其人,原本流氓地痞。他在老家的时候,酒色财气,无所不贪。这次进入咸阳,居然秋毫无犯,这可是想要更大的东西呀!这样能够克制自己的人,岂能不防?
可惜,这是范增的看法,不是项羽的。
因此,范增在席间频频使眼色,项羽视而不见。范增又频频举玉玦(读如决),项羽也视而不见。玦,暗示决断。三举玉玦而不应,那就是没有决断了。
范增只好自己动手。他出门找来项羽的弟弟项庄,要他进去舞剑,伺机谋杀刘邦。可惜范增的用心却被项伯看破,便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得手。
张良却坐不住了,他出门去找樊哙。
樊哙问:事情怎么样了?
张良说:不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樊哙说:这可是生死关头,臣愿与沛公同生共死。
于是樊哙强行闯关,进入帐内,与项羽怒目相向,头发向上直立,眼眶几乎爆裂。
项羽按剑而起问:来者何人?
张良说:是沛公的驾驶员和警卫员。
项羽说:壮士!赐酒。
樊哙拜谢,接过酒一饮而尽。
项羽又说:给他一条猪腿。
手下人就给了樊哙一条生猪腿。樊哙一屁股坐在地上,拔出剑来在盾牌上切猪腿,边切边吃。在场的人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只有项羽大为欣赏。
项羽说:真他妈的壮士!还能喝一杯吗?
樊哙说:臣死都不怕,酒算什么!
接下来,樊哙长篇大论,慷慨陈词,痛斥项羽。樊哙说,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唯恐不多,刑律唯恐不酷,这才众叛亲离。现在,沛公奉命入秦,封关以待将军。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寸土之封,反有性命之忧,天理何在?将军听信谗言而欲诛有功之人,又岂非亡秦之续?
项羽无言以对。
接下来的故事很简单。刘邦借口上厕所溜之大吉,留下张良继续公关。临走时,刘邦还为是否告辞而犹豫。樊哙却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现在人家是菜刀和案板,我们是鱼肉,告什么辞!
刘邦很以为然,一路小跑回到军营。
鸿门宴就此落幕。
败亡倒计时
鸿门宴的故事留下了许多谜团。其中最让人不解的,恐怕还是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
是啊,为什么呢?
原因很多。
但樊哙的闯入,应该算一个。事实上,此前对于杀不杀刘邦,项羽还在两可之间。范增频频示意,他装没看见。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并不阻止。项伯舞剑,掩护沛公,他也不叫停。刘邦的命,他交给了天。
然而樊哙却让他大起喜爱之心。因此,对于樊哙的痛斥,项羽不但没有发怒,反倒决定不杀刘邦。显然,项羽此时已忘了天下之争,也忘了自己的面子,他心中只是充满了对一条硬汉的崇敬和赞赏。
这是英雄对英雄的惺惺相惜。
的确,是英雄,就该敬惜,哪有谋杀的道理?就算要杀,也得在战场上堂堂正正地拼杀,又哪有在自己军营里酒席上,鬼鬼祟祟杀人的道理?那也太掉价了。
显然,这也是一种孩子气。
项羽确实孩子气。包括他的杀人,也是。他一辈子杀人如麻,但往往是一时兴起,很少出于政治需要有计划有预谋地杀,跟范增的老谋深算完全两样。结果,是该杀的没杀,不该杀的乱杀,比如屠城。
实际上孩子的天真,就是不懂事。因此,孩子往往残忍。他们会满不在乎地弄死一只蝴蝶,因为他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但如果你明确告诉他这是犯罪,再要他去做,他就下不了手。所以,项羽能屠城,不能杀刘邦。
甚至就连当年分配任务时,项羽提出“愿与沛公入关”,也是孩子气。他的目的,是要为项梁报仇,并非怕刘邦抢了先。所以,诸侯联席会议不同意,他也就不再坚持。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刘邦那笨蛋也能打败秦军。
但是,当他听说刘邦先入关中,“珍宝尽有之”时,便恼羞成怒,暴跳如雷,恨不得马上杀了刘邦。这跟一个孩子被抢走了玩具要号啕大哭,没什么两样。所以,刘邦把玩具还给他,他就笑了,还要请刘邦吃饭。
孩子,就这么好哄。[18]
难怪范增要说“竖子不足与谋”了。
范增说的臭小子是谁?项羽?项庄?可能都是,也可能明指项庄暗指项羽。不过就算明指项羽,他也不会在乎。因为他的心,已经飞回了彭城。
在屠杀了咸阳人民,烧毁了咸阳宫室以后,项羽决定带着抢劫来的财宝和女人回彭城去。有人劝他说,关中沃野千里,易守难攻,是周、秦两代的发祥之地。建都于此,可以称霸天下,何必还要回到彭城去?
项羽却说,富贵了而不回故乡,那就好比穿着漂亮衣服在黑夜里走,谁看得见?
这就不仅是孩子气,简直堪称“孺子不可教也”!于是有人评论曰:大家都说楚人是大马猴戴高帽子,果然!项羽听说后也不含糊,直接把那人扔进了油锅。
谢谢项羽!他现在已经为我们留下了四个成语: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还乡,沐猴而冠。
不过项羽回家之前,还有一件事情要做。
这件事,就是分封诸侯。这事非做不可,因为此刻的情况跟秦初不同。秦是灭六国而得天下,当然可以不再分封。现在却是六国灭秦,岂能由谁独吞?
但,怎么封,谁来封,是个问题。
楚怀王的意见,是照以前的约定办。
项羽当然不能同意。如约,就意味着刘邦成为天下之王,这哪是项羽想要的结果?
于是他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宣布立怀王为皇帝。这时已是帝国时代,立皇帝并无问题。但,秦始皇叫“秦帝”,楚怀王就该叫“楚帝”,然而项羽却叫他“义帝”。义,有假借的意思,比如义父、义子、义齿、义肢。
所以,义帝就是“假皇帝”。
既然是假皇帝,就管不了真问题。项羽便对将领们说:怀王是我家项梁立的,一点战功都没有。立他为义帝,已经很够意思。灭秦定天下,都是诸位和兄弟我的功劳。所以,应该我们自己分封。
将领们都说:很好!
项羽便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这是他的第二步。第三步,是自称“西楚霸王”,都彭城。这样一来,似乎就回到了春秋时代,天子、霸主、诸侯,共享太平。
可惜项羽的这个政治模式,实在不伦不类,分配的结果也不公平。项羽倒不自私。他自己的地盘并不大,楚军集团的将领也只有四人封王。然而他分封的方式和原则却没有章法,既有孩子气,又有防范心。
比如刘邦,是第一个入秦的。即便不能如约让他王天下,至少也该让他王关中。然而怎么样呢?刘邦被封为汉王,拥有巴(约今重庆市)、蜀(约今四川省)、汉中(今陕西省秦岭以南即湖北省西北部)三郡,都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因春秋时期郑国人南逃到此而得名)。
其实就连汉中这地方,也是刘邦通过张良向项伯行贿,走后门才得到的。项羽封给他的,原本只有巴和蜀。当时,巴郡和蜀郡北阻山险,东扼三峡,穷乡僻壤,历来被当作流放罪人之地,岂能用来酬劳大功臣呢?[19]
这也未免太霸道了吧!
不过刘邦很清楚,现在不是讲道理的时候,项羽也不是讲道理的人。他只能忍气吞声,先去汉中再说。[20]
汉元年四月,也就是秦帝国灭亡半年后,各路诸侯怀着不同的心情走向自己的封国,项羽也动身回彭城。这时的项羽,心中一定充满衣锦还乡的得意和喜悦,完全不会想到自己的败亡,其实已经进入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