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回到明末当军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杨潮大胜消息的第一个先传到淮安。
十几个闸兵和杨潮的士兵,炸到蔷薇河之后,并没有回头,而是直接赶往南京,他们负责向淮安求援,要求史可法尽快调拨一批粮食,否则海州就要断粮了。
这些人按照杨潮的交代,直接告诉史可法,海州城外的虏兵,已经被杨潮尽数斩杀。
史可法自然非常震惊,再三确认,杨潮这些手下的口供十分统一,就连那些民壮事前也都对上了口供,坚称海州虏兵已经被杨潮杀干净了,不过也证实了一件事,海州没有十万虏兵,只有一万多而已。
一万多被歼灭,跟十万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因为一万人意味着这还是一只劫掠部队,而十万那就毫无争议的是虏兵的主力了,要知道虏兵进关后,自己号称才十万而已。
所以史可法高兴之余,给这几个送信士兵一人发了大大的五十两赏银,又让那些闸兵高兴了一场,没白白撒这个谎,倒是杨潮的士兵颇不在乎,反而有些遗憾,没有能跟海州那些战友一起斩杀最后的一批虏兵,要知道那可是一万人的大功劳啊,最重要的是,他们认定,如果留下杀敌,最后的赏银肯定比史可法大人给的多的多。
尤其是已经带头的张二棍更是显得有些意兴阑$∽,珊,他已经是队正了,到了提升旗总的关键时候,却错过了这么一场大仗,实在是大大的不利啊,弄不好要被李二狗那个竞争对手比下去了,他们两人可是邻居,想到下次回去,自己左邻右舍的目光。他就有些郁闷。
史可法发完赏银之后,第一时间就是重新草拟奏疏,他要第一时间向天子报告这个捷报。
同时派人紧急去海州。催促杨潮将人头和俘虏立刻送回来。
只是给海州送米的事情,一时之间史可法还无法立刻调拨。只能下令下去抓紧时间筹备。
当史可法的书信快报报到北京后,皇帝又一次震惊无比。
“这这这,当真猛士!”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当时皇帝接到老奴才王承恩第一时间送来的捷报,围着御案转了三圈,挥舞着捷报慷慨悲歌。
王承恩则弯着腰躬身在一旁傻傻的笑着。
之前皇帝收到史可法送来的海州被虏兵重兵围困,那个忠勇的千总杨潮被包围后,还有些哀伤,即对海州城的百姓感到悲痛。也很痛惜这个刚刚打了一个胜仗,赏赐还没有拿到手里的千总,竟然就被虏兵给包围了。
皇帝还再三的跟通州的周延儒沟通,询问周延儒是否有能力调兵支援,周延儒信誓旦旦的表示,虏将主力依然在山东,海州肯定是偏师,因此不用救援。
结果传来后,果然如同周延儒所说,海州只是一只偏师。但也有足足上万人。
而这一万人又一次被杨潮打败了,不但又一次被打败了,还像第一次一样。又一次被全歼了,可是上次虏兵不过是三百来人,杨潮有六百多人,虏兵被全歼还能够理解,这一次虏兵足足有一万多,而杨潮反而不到六百人了,结局竟然一样,虏兵遭到全歼。
这个结果让皇帝兴奋过后,不由又有些低沉了。周延儒率领北方数十万兵马,一直坐困通州。
但是周延儒一向深的皇帝信任。多次递来捷报,皇帝赏赐了玉带、蟒袍。可跟杨潮一比,皇帝顿时就觉得周延儒这兵带的似乎有问题啊,以杨潮的标准,周延儒似乎应该将入寇的虏兵全歼,这样是多么长志气的事情,算上这次虏兵已经入寇五次了,每一次都是再打大明王朝的脸,崇祯怎么不想手下有一个猛将,能够将东虏深入大明的爪子一下子斩断,好好出这一口恶气。
但是周延儒——
最后崇祯皇帝还是选择相信周延儒,对他的行为也只是感叹:“周阁部还是太沉稳了一些!”
不能期盼一个文官立下杨潮那样让人震惊的军功来。
但是震惊之余,皇帝突然有些为难了,上次赏赐了三百两银子,这次该赏赐什么呢?
据说皇帝为此想了三天也没有想好,以六百灭一万的功绩,怎么看都有点不赏之功的味道,赏赐的太轻,会给天下子民认为皇帝刻薄寡恩,赏赐的重了,且不说皇帝弄不好得付出几十万两银子,而且皇帝隐隐担心会让武将居功自傲起来。
不等皇帝想好怎么赏赐杨潮,朝堂上为此已经吵翻了天。
此时北京的朝堂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明显的周延儒党,另一派则是明显的倒周党,而且倒周党背后隐隐有东林的影子。
周延儒一派的高官,第一时间向皇帝贺喜,同时急着拟定给杨潮的封赏。
可是倒周一派的官员,则马上就提出了质疑,质疑杨潮只有六百人怎么可能将围城的虏兵击溃,在确实战报弄清楚前,他们建议还是要看一看。
之所以出现这两派不一致的意见,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为反对而反对的敌对党方针所致,而是有深层的利益纠葛在里面的。
周延儒这次出京负责督师天下兵马,意味着天下无论哪里打了一个胜仗,只要是打虏兵的,那都应该有他周延儒一份功劳,是他调度有方,所以周延儒一党肯定要咬死杨潮这份战功,这可是太及时雨了,周延儒在通州纵敌劫掠,已经惹得朝廷上下非议了。
而且周延儒汇报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捷报,可大家都知道里面没有一个是真的,这次杨潮这里出现的实打实的捷报,虽然海州距离通州远了些,可不是挨着山东吗,完全可以说是周相爷南北夹击的高招所致,甚至都能牵强的解释为,周大人在北方堵着虏兵,逼迫他们南下。然后在海州调集勇将截击才立下大功的。
至于为什么能够以六百破一万,那就只能说你周大人用人有方,指挥得力了。否则怎么能有这种奇迹出现,显然已经不能解释为将士用命了。只能说周大人出了奇谋,至于是什么奇谋,军事机密,暂时没有汇报上来也情有可原吗。
&... -->>
杨潮大胜消息的第一个先传到淮安。
十几个闸兵和杨潮的士兵,炸到蔷薇河之后,并没有回头,而是直接赶往南京,他们负责向淮安求援,要求史可法尽快调拨一批粮食,否则海州就要断粮了。
这些人按照杨潮的交代,直接告诉史可法,海州城外的虏兵,已经被杨潮尽数斩杀。
史可法自然非常震惊,再三确认,杨潮这些手下的口供十分统一,就连那些民壮事前也都对上了口供,坚称海州虏兵已经被杨潮杀干净了,不过也证实了一件事,海州没有十万虏兵,只有一万多而已。
一万多被歼灭,跟十万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因为一万人意味着这还是一只劫掠部队,而十万那就毫无争议的是虏兵的主力了,要知道虏兵进关后,自己号称才十万而已。
所以史可法高兴之余,给这几个送信士兵一人发了大大的五十两赏银,又让那些闸兵高兴了一场,没白白撒这个谎,倒是杨潮的士兵颇不在乎,反而有些遗憾,没有能跟海州那些战友一起斩杀最后的一批虏兵,要知道那可是一万人的大功劳啊,最重要的是,他们认定,如果留下杀敌,最后的赏银肯定比史可法大人给的多的多。
尤其是已经带头的张二棍更是显得有些意兴阑$∽,珊,他已经是队正了,到了提升旗总的关键时候,却错过了这么一场大仗,实在是大大的不利啊,弄不好要被李二狗那个竞争对手比下去了,他们两人可是邻居,想到下次回去,自己左邻右舍的目光。他就有些郁闷。
史可法发完赏银之后,第一时间就是重新草拟奏疏,他要第一时间向天子报告这个捷报。
同时派人紧急去海州。催促杨潮将人头和俘虏立刻送回来。
只是给海州送米的事情,一时之间史可法还无法立刻调拨。只能下令下去抓紧时间筹备。
当史可法的书信快报报到北京后,皇帝又一次震惊无比。
“这这这,当真猛士!”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当时皇帝接到老奴才王承恩第一时间送来的捷报,围着御案转了三圈,挥舞着捷报慷慨悲歌。
王承恩则弯着腰躬身在一旁傻傻的笑着。
之前皇帝收到史可法送来的海州被虏兵重兵围困,那个忠勇的千总杨潮被包围后,还有些哀伤,即对海州城的百姓感到悲痛。也很痛惜这个刚刚打了一个胜仗,赏赐还没有拿到手里的千总,竟然就被虏兵给包围了。
皇帝还再三的跟通州的周延儒沟通,询问周延儒是否有能力调兵支援,周延儒信誓旦旦的表示,虏将主力依然在山东,海州肯定是偏师,因此不用救援。
结果传来后,果然如同周延儒所说,海州只是一只偏师。但也有足足上万人。
而这一万人又一次被杨潮打败了,不但又一次被打败了,还像第一次一样。又一次被全歼了,可是上次虏兵不过是三百来人,杨潮有六百多人,虏兵被全歼还能够理解,这一次虏兵足足有一万多,而杨潮反而不到六百人了,结局竟然一样,虏兵遭到全歼。
这个结果让皇帝兴奋过后,不由又有些低沉了。周延儒率领北方数十万兵马,一直坐困通州。
但是周延儒一向深的皇帝信任。多次递来捷报,皇帝赏赐了玉带、蟒袍。可跟杨潮一比,皇帝顿时就觉得周延儒这兵带的似乎有问题啊,以杨潮的标准,周延儒似乎应该将入寇的虏兵全歼,这样是多么长志气的事情,算上这次虏兵已经入寇五次了,每一次都是再打大明王朝的脸,崇祯怎么不想手下有一个猛将,能够将东虏深入大明的爪子一下子斩断,好好出这一口恶气。
但是周延儒——
最后崇祯皇帝还是选择相信周延儒,对他的行为也只是感叹:“周阁部还是太沉稳了一些!”
不能期盼一个文官立下杨潮那样让人震惊的军功来。
但是震惊之余,皇帝突然有些为难了,上次赏赐了三百两银子,这次该赏赐什么呢?
据说皇帝为此想了三天也没有想好,以六百灭一万的功绩,怎么看都有点不赏之功的味道,赏赐的太轻,会给天下子民认为皇帝刻薄寡恩,赏赐的重了,且不说皇帝弄不好得付出几十万两银子,而且皇帝隐隐担心会让武将居功自傲起来。
不等皇帝想好怎么赏赐杨潮,朝堂上为此已经吵翻了天。
此时北京的朝堂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明显的周延儒党,另一派则是明显的倒周党,而且倒周党背后隐隐有东林的影子。
周延儒一派的高官,第一时间向皇帝贺喜,同时急着拟定给杨潮的封赏。
可是倒周一派的官员,则马上就提出了质疑,质疑杨潮只有六百人怎么可能将围城的虏兵击溃,在确实战报弄清楚前,他们建议还是要看一看。
之所以出现这两派不一致的意见,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为反对而反对的敌对党方针所致,而是有深层的利益纠葛在里面的。
周延儒这次出京负责督师天下兵马,意味着天下无论哪里打了一个胜仗,只要是打虏兵的,那都应该有他周延儒一份功劳,是他调度有方,所以周延儒一党肯定要咬死杨潮这份战功,这可是太及时雨了,周延儒在通州纵敌劫掠,已经惹得朝廷上下非议了。
而且周延儒汇报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捷报,可大家都知道里面没有一个是真的,这次杨潮这里出现的实打实的捷报,虽然海州距离通州远了些,可不是挨着山东吗,完全可以说是周相爷南北夹击的高招所致,甚至都能牵强的解释为,周大人在北方堵着虏兵,逼迫他们南下。然后在海州调集勇将截击才立下大功的。
至于为什么能够以六百破一万,那就只能说你周大人用人有方,指挥得力了。否则怎么能有这种奇迹出现,显然已经不能解释为将士用命了。只能说周大人出了奇谋,至于是什么奇谋,军事机密,暂时没有汇报上来也情有可原吗。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