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清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其为魔鬼,而木越安纲就是这一类人。
的确,乃木希典在第一次旅顺攻击战采用了人海战术,但之所以采用这种战术,主要原因是大本营对旅顺坚固程度预估不够,不仅地图有误,甚至把旅顺周围工事标记为半永久工事,要知道当时旅顺要塞能够禁得起230毫米炮火攻击,日军当时最大口径火炮只有155毫米。炮弹重量、杀伤力更是远远不够。
近代炮兵如果无法提供有效掩护,就只能拿人海堆积,第一次总攻击伤亡一万五千人,这也是整个旅顺攻击战伤亡过高的第一大主因,而且第一次总攻击结束后,乃木希典立刻调整战术,改用正攻法,也就是之字形堑壕推进战术。
所谓的之字形堑壕推进就是挖掘进攻战壕,将战壕延伸到对方军队面前。减小对方火力造成的杀伤力,这个方法帮助乃木希典获得了巨大胜利,拿下了俄军两个堡垒不说,还发现了二零三高地的作用。不过这个战术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维新政治的重视。
之字形堑壕推进是徐卫的最爱,不过这个战术既不是乃木希典所发明的,也不是徐卫率先发明的。而是法国元帅、军事工程师、现代工兵的创始人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所提出的。
欧洲长期以来一直以石质堡垒作为重要的防御手段,火炮出现后。一度对城堡造成极大威胁,在文艺复兴时期后。很多优秀建筑师仍希望通过改进城堡的构筑模式达到防御要求,十五世纪意大利著名建筑师里奥.贝蒂斯塔.阿尔贝蒂在《筑城术》一书中提到一种新式防炮城堡,一种低矮厚墙、倾斜墙面的星型多面棱堡。
十六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人又把火炮融入这种棱堡,使得城堡重新获得军事优势地位,防御能力大大增强,要塞一旦被建成便极难被攻克,也使当时的欧洲要塞攻防战成为重大课题,直到十七世纪七十年代沃邦提出的沃邦堑壕攻城体系才得到解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之字形堑壕推进。
所谓的沃邦堑壕攻城体系就是要在守军炮兵火力射程之外首先由专业工兵挖掘一条环绕城堡的堑壕,壕深三到四英尺,挖出的土堆向城堡一侧形成胸墙,然后由这条基本堑壕出发,工兵向城堡方向之字形挖掘壕沟,这种锯齿状壕沟可以有效防止守军纵向炮火对工兵的杀伤。
当掘进至距城堡六百米时,工兵开始旋转方向,挖掘一条与基本堑壕平行的前沿堑壕,两种壕沟的深度与构筑方式相同,前沿堑壕挖掘成功之后,攻城部队将火炮拉近至前沿堑壕,利用胸墙掩护隐蔽开火。
如果这种炮击仍不奏效,则以同样方式再向前挖掘,挖掘出第三条、第四条堑壕,直至用火炮彻底摧毁守军防御。
沃邦提出的这种堑壕攻城体系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野战阵地体系,将原来零散的壕沟形成完整的体系,并使之在攻城作战中发挥巨大作用。
当然,这种沃邦堑壕攻城体系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原始的城墙体系在现代化军事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小,这种进攻更多的是被运用到战壕战和攻坚战。
在当年的旅顺战役,乃木希典如果按照这种战术打下去,即便会拖一阵子,日军好歹不会伤亡太多,但这时大本营、满洲军两处对旅顺战役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大本营希望乃木希典进攻西北部高地,拿下二零三高地,从岸上炮击俄国旅顺舰队,而满洲军则希望乃木希典继续进攻东北部高地,夺取望台炮台,直接轰炸旅顺内陆核心部分。
这就是海陆两军不同路线作用的结果,前者代表人物是山县有朋,后者代表人物则是儿玉源太郎,这也正是当年儿玉源太郎极力反对进攻二零三高地的原因。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当时恰好是明治天皇的生日,于是满洲军在第三军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命令乃木希典再次对旅顺发动总攻,于是便有了第二次总攻击。
事实上在为期六天的第二次总攻击中,乃木希典有两天半是用纯炮击,伤亡也只有区区三千八百人,由此绝对能够看出乃木希典反动这次进攻更多的是为了应付差事,并且尽可能保全兵力。
第二次总攻击后,乃木希典决心挖地道埋炸药,炸飞东北部三大堡垒,这时国内给下了一道最后通牒,在一个月内如果拿不下旅顺要塞,就要攻击二零三高地。
这条命令明显是把满洲军和乃木希典放在火上烤,毕竟挖地道这种事情不可能一个月就完成,大本营这种做法目的就是逼迫第三军进攻二零三高地。
迫于无奈,乃木希典发动了第三次总攻,也是伤亡最终的一次进攻,在这次进攻中他发明了臭名昭著的猪突式进攻,这是一种让一部分人奉旨为圭臬,而另一部分人视之如魔鬼的战术。
山中信仪绝对算得上是乃木希典的忠实粉丝,他的这种崇拜更多的是在重机枪没有被大范围装备打军队的前提下,估计有了这次的教训他应该能够放弃对乃木希典的崇拜,而木越安纲恰恰相反,他从乃木希典用猪突式进攻拿下二零三高地以来一直对这种用人命去填的战术嗤之以鼻。
第十六师团的剩余三个联队在重炮的配合下很快便从战场上退了下来,之后对峙的两方非常默契的保持了平静,维新政府这一方正在加紧组织第三次进攻,而摩托化步兵第一团这一方则在加紧撤退。
虽然徐卫的剑指京都府计划因为维新政府的主动出击而出现了差错,但久经战阵的隋勇很快便做出了应对,那就是拖延维新政府的总共计划,以便为援军提供更多的时间。
按照隋勇的计划,这次突击到对岸打的是一击就走的算盘,摩托化步兵第一团过河的目的更多的是破坏维新政府军队挖掘的战壕,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木越安纲在应对上接连犯了两次错误。(未完待续。)u
</br>
其为魔鬼,而木越安纲就是这一类人。
的确,乃木希典在第一次旅顺攻击战采用了人海战术,但之所以采用这种战术,主要原因是大本营对旅顺坚固程度预估不够,不仅地图有误,甚至把旅顺周围工事标记为半永久工事,要知道当时旅顺要塞能够禁得起230毫米炮火攻击,日军当时最大口径火炮只有155毫米。炮弹重量、杀伤力更是远远不够。
近代炮兵如果无法提供有效掩护,就只能拿人海堆积,第一次总攻击伤亡一万五千人,这也是整个旅顺攻击战伤亡过高的第一大主因,而且第一次总攻击结束后,乃木希典立刻调整战术,改用正攻法,也就是之字形堑壕推进战术。
所谓的之字形堑壕推进就是挖掘进攻战壕,将战壕延伸到对方军队面前。减小对方火力造成的杀伤力,这个方法帮助乃木希典获得了巨大胜利,拿下了俄军两个堡垒不说,还发现了二零三高地的作用。不过这个战术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维新政治的重视。
之字形堑壕推进是徐卫的最爱,不过这个战术既不是乃木希典所发明的,也不是徐卫率先发明的。而是法国元帅、军事工程师、现代工兵的创始人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所提出的。
欧洲长期以来一直以石质堡垒作为重要的防御手段,火炮出现后。一度对城堡造成极大威胁,在文艺复兴时期后。很多优秀建筑师仍希望通过改进城堡的构筑模式达到防御要求,十五世纪意大利著名建筑师里奥.贝蒂斯塔.阿尔贝蒂在《筑城术》一书中提到一种新式防炮城堡,一种低矮厚墙、倾斜墙面的星型多面棱堡。
十六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人又把火炮融入这种棱堡,使得城堡重新获得军事优势地位,防御能力大大增强,要塞一旦被建成便极难被攻克,也使当时的欧洲要塞攻防战成为重大课题,直到十七世纪七十年代沃邦提出的沃邦堑壕攻城体系才得到解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之字形堑壕推进。
所谓的沃邦堑壕攻城体系就是要在守军炮兵火力射程之外首先由专业工兵挖掘一条环绕城堡的堑壕,壕深三到四英尺,挖出的土堆向城堡一侧形成胸墙,然后由这条基本堑壕出发,工兵向城堡方向之字形挖掘壕沟,这种锯齿状壕沟可以有效防止守军纵向炮火对工兵的杀伤。
当掘进至距城堡六百米时,工兵开始旋转方向,挖掘一条与基本堑壕平行的前沿堑壕,两种壕沟的深度与构筑方式相同,前沿堑壕挖掘成功之后,攻城部队将火炮拉近至前沿堑壕,利用胸墙掩护隐蔽开火。
如果这种炮击仍不奏效,则以同样方式再向前挖掘,挖掘出第三条、第四条堑壕,直至用火炮彻底摧毁守军防御。
沃邦提出的这种堑壕攻城体系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野战阵地体系,将原来零散的壕沟形成完整的体系,并使之在攻城作战中发挥巨大作用。
当然,这种沃邦堑壕攻城体系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原始的城墙体系在现代化军事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小,这种进攻更多的是被运用到战壕战和攻坚战。
在当年的旅顺战役,乃木希典如果按照这种战术打下去,即便会拖一阵子,日军好歹不会伤亡太多,但这时大本营、满洲军两处对旅顺战役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大本营希望乃木希典进攻西北部高地,拿下二零三高地,从岸上炮击俄国旅顺舰队,而满洲军则希望乃木希典继续进攻东北部高地,夺取望台炮台,直接轰炸旅顺内陆核心部分。
这就是海陆两军不同路线作用的结果,前者代表人物是山县有朋,后者代表人物则是儿玉源太郎,这也正是当年儿玉源太郎极力反对进攻二零三高地的原因。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当时恰好是明治天皇的生日,于是满洲军在第三军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命令乃木希典再次对旅顺发动总攻,于是便有了第二次总攻击。
事实上在为期六天的第二次总攻击中,乃木希典有两天半是用纯炮击,伤亡也只有区区三千八百人,由此绝对能够看出乃木希典反动这次进攻更多的是为了应付差事,并且尽可能保全兵力。
第二次总攻击后,乃木希典决心挖地道埋炸药,炸飞东北部三大堡垒,这时国内给下了一道最后通牒,在一个月内如果拿不下旅顺要塞,就要攻击二零三高地。
这条命令明显是把满洲军和乃木希典放在火上烤,毕竟挖地道这种事情不可能一个月就完成,大本营这种做法目的就是逼迫第三军进攻二零三高地。
迫于无奈,乃木希典发动了第三次总攻,也是伤亡最终的一次进攻,在这次进攻中他发明了臭名昭著的猪突式进攻,这是一种让一部分人奉旨为圭臬,而另一部分人视之如魔鬼的战术。
山中信仪绝对算得上是乃木希典的忠实粉丝,他的这种崇拜更多的是在重机枪没有被大范围装备打军队的前提下,估计有了这次的教训他应该能够放弃对乃木希典的崇拜,而木越安纲恰恰相反,他从乃木希典用猪突式进攻拿下二零三高地以来一直对这种用人命去填的战术嗤之以鼻。
第十六师团的剩余三个联队在重炮的配合下很快便从战场上退了下来,之后对峙的两方非常默契的保持了平静,维新政府这一方正在加紧组织第三次进攻,而摩托化步兵第一团这一方则在加紧撤退。
虽然徐卫的剑指京都府计划因为维新政府的主动出击而出现了差错,但久经战阵的隋勇很快便做出了应对,那就是拖延维新政府的总共计划,以便为援军提供更多的时间。
按照隋勇的计划,这次突击到对岸打的是一击就走的算盘,摩托化步兵第一团过河的目的更多的是破坏维新政府军队挖掘的战壕,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木越安纲在应对上接连犯了两次错误。(未完待续。)u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