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昏君自救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老臣们倚老卖老,动辄上皇如何如何,陛下您应该如何如何。
起初朱载熙还听的乐呵,人人称颂父皇,他这个当儿子的,荣耀啊!
可是时间久了呢?掣肘的局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朱载熙还能乐呵的下去吗?
这个时候他总算是明白了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很多先生们没有教过的东西。
当然,父亲早有准备,告诉了自己很多,为自己准备了许多。
朱载熙在感激父亲一片慈父心肠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无能感到羞愧。
志得意满的皇帝陛下终于沉下心来做事了,老臣们也不都是不识趣儿的老东西。
他们的职责完成之后,很多人就选择了告老致休了。这实在是个明智之举,贪心之人往往晚节不保。
朝堂上是年轻人的天下了。
少年天子,生机勃勃的朝堂,即便是不为别的,为了子孙,老大人们也不会占着屁股底下的位置不动了。
朱载熙尽管面对的局面比较好,国盛民强,不过也不是没有危机。
蒙古小王子如今已然成为了一代枭雄,平定了部落间的种种纠纷之后,这位蒙古的新任可汗又来扣边了。
要说朱厚照若是有什么遗憾的话,那么这位曾经的蒙古小王子便是了。
应州大捷之后,虽然为大明迎来了几十年的太平日子,不过没有彻底地扼杀这种潜在威胁,也算是个遗憾吧。
现在好了,朱载熙有机会能完成父亲的遗憾了。
蒙古可汗扣边,正是朱载熙建功立业之时,这位也不是个善茬儿。
杨一清这些做先生也只能将这一切都归咎为上皇的教导了。
他们教给皇帝的可都是“温良俭恭让”,从来没有什么睚眦必报、以牙还牙之类的。
所以说,皇帝如今这样,也只能是上皇的功劳了。
不过对付入侵者,倒也真不能心慈手软,一次性打趴下了,他们就老实了。
尽管有些学究们对皇帝上疏,咱们要仁义宽大为怀,不过大部分的朝臣们还是认同皇帝的策略的。
仁义宽大为怀的老学究们被送去了战场,不为别的,让他们瞅瞅凶残的蒙古人那点儿值得大明将士宽大为怀了。
有一个,算一个,如果能从战场上活下来,你再来和我谈什么叫“宽大为怀”。
皇帝陛下蔫坏蔫坏的,赶路十几天的老学究们面露菜色,现在求饶认错还来得及吗?
现在是不可能的!
这十几位,最后壮烈殉国,皇帝竟然无耻地拿着他们之死,号召百姓入伍,抗击蒙古人!
死了都不得安生!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自此,大明朝再也没有人说什么“宽大为怀”了。
对付侵略者,那就是一个字儿:杀!
打疼了,打怕了,他们就老实了。
这是朱载熙从父亲那儿学到了,各种新式的虎蹲炮,不要钱似的往西北送。
当然,还有几门仿造的佛郎机人的臼炮,这东西虽然好使,可是架不住现在大明的工匠水平不够,没法子大规模地建造,所以全大明也只有这么几门,皇帝为了消灭蒙古人,也是拼了。
其实佛郎机人的臼炮还没有大明的虎蹲炮威力强盛呢,更甭提臼炮了,这是朱厚照的手笔了。
这一次的战争,死伤惨重,大明投入了大量的新式武器,火铳,各式的大炮,在空阔的草原上,蒙古人就成为了待宰的羔羊!
曾经的蒙古小王子,如今的蒙古可汗,只能带着自己的部落不停地北迁,西迁。
花了五六年的时间,举国之力,花费无数,死人无数,总算是在光熙十年,平定了北方的蒙古!
光熙十年,上皇驾崩!朱载熙成为了没爹的孩子,天塌了一样让人崩溃。
为帝十载,威严日盛的朱载熙忧伤的日子可不算少。
皇帝陛下因为守孝之故,一直茹素,到了三年孝期结束,这位竟然继续茹素,皇后娘娘没法子了,求了大长公主去劝阻。
让杨慎抓狂的是,他家夫人,竟然也开始茹素了。
分桌而食什么的真是心塞!
不过到底是皇帝和公主的一片孝心,别人又能说什么呢?
皇帝陛下任性起来,简直发指!
好在这些都是小事儿,这位在正事上一点儿也不糊涂就好。
解决了北方的蒙古之后,大明的江山算是稳固了,威胁没了,人就变的安逸起来了。
皇帝的这幅做派落在朝臣的眼里,就不是什么好事儿了。
杨慎作为好基友,好臣子,自然是要劝谏的,可惜的是,这次,他失算了。
杨慎一朝被发配到了云南,尽管日子过的也算是逍遥,外加上他们是亲戚,可是杨慎失宠真是一件大事儿!
杨氏一系的官员被贬的贬,流放的流放,从杨廷和开始,到人之中年的杨慎,父子俩经营了几十年的势力,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以为陛下只是在气头上,应该很快地就会将自己的黄金搭档召回来了,不过可惜的是,杨慎在云南待了十年。
这下子,大家总算是彻底地死心了!
没想到皇帝竟然绝情至此,宁安带着子孙们跟着丈夫一起流放云南,并没有一句抱怨之言。
即便是杨慎,似乎也活的洒脱至极,不管是公开还是私下,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怼之言。
人们也只能称赞杨慎高风亮节之士。
至于光熙帝为何要这么做,后世有两种说辞,每一种都颇有道理,不过谁也说服不了谁就是了。
一是,皇帝为太子清理朝堂,为他将来铺路。这也有道理。
曾经的明武宗就是这般做的,杨廷和,王守仁等老臣彻底地退出朝堂,为太子殿下铺平了道路。
现在的光熙帝,为了儿子,让杨慎一系退出朝堂,也是很有道理的。
第二种说法么,就是从杨慎说事儿了,这位是个淡泊名利之人,所以是主动求去。
这也能解释为何大长公主平静地跟着丈夫子孙离开京城,迁往云南了。
至于真正的历史真相,不得而知。
而后,作为杨慎副手的张居正冒头了,成为了内阁首辅。
张居正尽管在历史上的评价很有正面意义,不过此人为人么,并不如他的名字那般正便是了。
不过皇帝要用的是他的才华,至于人品问题,只要他不咬自己一口,那就随便了。
猫有猫道,鼠有鼠道,光熙帝似乎并不理会张居正的出头是否光明磊落。
即便是没有了“一条鞭法”,张居正在首辅这个位置上干的也不赖。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打击贪腐,肃清朝堂,张居正仍旧是后世的“神相”。
光熙帝对于张居正的倚重就如同当初的杨慎一般,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君贤相,美名传天下。
光熙帝在位三十年,五十岁那年选择了退位,成为了上皇,他的儿子登基,成为大明朝的新一任帝王。
不过这位太子殿下并没有像他爹那样美好的岁月。尽管他是嫡长子,不过后边一母同胞的弟弟一大堆,太子殿下是时时刻刻地保持着警醒,这才能从其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选择了退休的朱载熙,走了父亲的老路,开始全国到处地周游,不过他显然没有朱厚照的好身板儿,所以最后病死在了云南,同一天病逝的,还有他一母同胞的妹妹。
宁安大长公主!
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同月同日死,兄妹俩结伴儿去天国见父亲去了。
说不定他们这次还能见到未曾闻面的母亲夏氏呢,谁知道呢?
光熙帝薨世之后,新皇才快马加鞭地来到了云南,扶灵北上,这也让无数人在孝道上攻讦新帝。
不过这位从斗争起家,从小儿学的就是怎么耍手段,怎么会将朝臣们的批判放在眼里?
革职查办,打板子流放,总之皇帝一点和你撕破脸皮,倒霉的永远都是弱势的一方。
朝臣们急忙地调整策略,已经晚了,爱记仇小心眼的皇帝几乎将朝堂换了个遍,这场风波才算是结束了。
老相张居正黯然离开朝堂,至于海瑞这样的人,压根儿就没有出头的机会。真是白瞎了朱载熙的一片好心,反正儿子不领情,朱载熙并不知道,他也不会伤心就是了。
这位新帝一点父祖之风都没有,忙着阴谋诡计,到了后期,甚至重用宦官,开始求长生之道。
甚至因为炼丹,将乾清宫给烧了,不过朱载熙看不到就是了。
朱载熙算是幸福了一辈子,少有波折,一帆风顺,人人都说这位是因为有个好爹,这也不能否认。
当然,更为主要的是,朱载熙本身的才华能力手段不能否定,让大明朝的繁荣又延续了数十年,这个功劳是抹杀不掉了。
至于子孙不肖这种事情,似乎很多人都无法避免,诟病又能如何
>
老臣们倚老卖老,动辄上皇如何如何,陛下您应该如何如何。
起初朱载熙还听的乐呵,人人称颂父皇,他这个当儿子的,荣耀啊!
可是时间久了呢?掣肘的局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朱载熙还能乐呵的下去吗?
这个时候他总算是明白了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很多先生们没有教过的东西。
当然,父亲早有准备,告诉了自己很多,为自己准备了许多。
朱载熙在感激父亲一片慈父心肠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无能感到羞愧。
志得意满的皇帝陛下终于沉下心来做事了,老臣们也不都是不识趣儿的老东西。
他们的职责完成之后,很多人就选择了告老致休了。这实在是个明智之举,贪心之人往往晚节不保。
朝堂上是年轻人的天下了。
少年天子,生机勃勃的朝堂,即便是不为别的,为了子孙,老大人们也不会占着屁股底下的位置不动了。
朱载熙尽管面对的局面比较好,国盛民强,不过也不是没有危机。
蒙古小王子如今已然成为了一代枭雄,平定了部落间的种种纠纷之后,这位蒙古的新任可汗又来扣边了。
要说朱厚照若是有什么遗憾的话,那么这位曾经的蒙古小王子便是了。
应州大捷之后,虽然为大明迎来了几十年的太平日子,不过没有彻底地扼杀这种潜在威胁,也算是个遗憾吧。
现在好了,朱载熙有机会能完成父亲的遗憾了。
蒙古可汗扣边,正是朱载熙建功立业之时,这位也不是个善茬儿。
杨一清这些做先生也只能将这一切都归咎为上皇的教导了。
他们教给皇帝的可都是“温良俭恭让”,从来没有什么睚眦必报、以牙还牙之类的。
所以说,皇帝如今这样,也只能是上皇的功劳了。
不过对付入侵者,倒也真不能心慈手软,一次性打趴下了,他们就老实了。
尽管有些学究们对皇帝上疏,咱们要仁义宽大为怀,不过大部分的朝臣们还是认同皇帝的策略的。
仁义宽大为怀的老学究们被送去了战场,不为别的,让他们瞅瞅凶残的蒙古人那点儿值得大明将士宽大为怀了。
有一个,算一个,如果能从战场上活下来,你再来和我谈什么叫“宽大为怀”。
皇帝陛下蔫坏蔫坏的,赶路十几天的老学究们面露菜色,现在求饶认错还来得及吗?
现在是不可能的!
这十几位,最后壮烈殉国,皇帝竟然无耻地拿着他们之死,号召百姓入伍,抗击蒙古人!
死了都不得安生!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自此,大明朝再也没有人说什么“宽大为怀”了。
对付侵略者,那就是一个字儿:杀!
打疼了,打怕了,他们就老实了。
这是朱载熙从父亲那儿学到了,各种新式的虎蹲炮,不要钱似的往西北送。
当然,还有几门仿造的佛郎机人的臼炮,这东西虽然好使,可是架不住现在大明的工匠水平不够,没法子大规模地建造,所以全大明也只有这么几门,皇帝为了消灭蒙古人,也是拼了。
其实佛郎机人的臼炮还没有大明的虎蹲炮威力强盛呢,更甭提臼炮了,这是朱厚照的手笔了。
这一次的战争,死伤惨重,大明投入了大量的新式武器,火铳,各式的大炮,在空阔的草原上,蒙古人就成为了待宰的羔羊!
曾经的蒙古小王子,如今的蒙古可汗,只能带着自己的部落不停地北迁,西迁。
花了五六年的时间,举国之力,花费无数,死人无数,总算是在光熙十年,平定了北方的蒙古!
光熙十年,上皇驾崩!朱载熙成为了没爹的孩子,天塌了一样让人崩溃。
为帝十载,威严日盛的朱载熙忧伤的日子可不算少。
皇帝陛下因为守孝之故,一直茹素,到了三年孝期结束,这位竟然继续茹素,皇后娘娘没法子了,求了大长公主去劝阻。
让杨慎抓狂的是,他家夫人,竟然也开始茹素了。
分桌而食什么的真是心塞!
不过到底是皇帝和公主的一片孝心,别人又能说什么呢?
皇帝陛下任性起来,简直发指!
好在这些都是小事儿,这位在正事上一点儿也不糊涂就好。
解决了北方的蒙古之后,大明的江山算是稳固了,威胁没了,人就变的安逸起来了。
皇帝的这幅做派落在朝臣的眼里,就不是什么好事儿了。
杨慎作为好基友,好臣子,自然是要劝谏的,可惜的是,这次,他失算了。
杨慎一朝被发配到了云南,尽管日子过的也算是逍遥,外加上他们是亲戚,可是杨慎失宠真是一件大事儿!
杨氏一系的官员被贬的贬,流放的流放,从杨廷和开始,到人之中年的杨慎,父子俩经营了几十年的势力,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以为陛下只是在气头上,应该很快地就会将自己的黄金搭档召回来了,不过可惜的是,杨慎在云南待了十年。
这下子,大家总算是彻底地死心了!
没想到皇帝竟然绝情至此,宁安带着子孙们跟着丈夫一起流放云南,并没有一句抱怨之言。
即便是杨慎,似乎也活的洒脱至极,不管是公开还是私下,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怼之言。
人们也只能称赞杨慎高风亮节之士。
至于光熙帝为何要这么做,后世有两种说辞,每一种都颇有道理,不过谁也说服不了谁就是了。
一是,皇帝为太子清理朝堂,为他将来铺路。这也有道理。
曾经的明武宗就是这般做的,杨廷和,王守仁等老臣彻底地退出朝堂,为太子殿下铺平了道路。
现在的光熙帝,为了儿子,让杨慎一系退出朝堂,也是很有道理的。
第二种说法么,就是从杨慎说事儿了,这位是个淡泊名利之人,所以是主动求去。
这也能解释为何大长公主平静地跟着丈夫子孙离开京城,迁往云南了。
至于真正的历史真相,不得而知。
而后,作为杨慎副手的张居正冒头了,成为了内阁首辅。
张居正尽管在历史上的评价很有正面意义,不过此人为人么,并不如他的名字那般正便是了。
不过皇帝要用的是他的才华,至于人品问题,只要他不咬自己一口,那就随便了。
猫有猫道,鼠有鼠道,光熙帝似乎并不理会张居正的出头是否光明磊落。
即便是没有了“一条鞭法”,张居正在首辅这个位置上干的也不赖。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打击贪腐,肃清朝堂,张居正仍旧是后世的“神相”。
光熙帝对于张居正的倚重就如同当初的杨慎一般,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君贤相,美名传天下。
光熙帝在位三十年,五十岁那年选择了退位,成为了上皇,他的儿子登基,成为大明朝的新一任帝王。
不过这位太子殿下并没有像他爹那样美好的岁月。尽管他是嫡长子,不过后边一母同胞的弟弟一大堆,太子殿下是时时刻刻地保持着警醒,这才能从其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选择了退休的朱载熙,走了父亲的老路,开始全国到处地周游,不过他显然没有朱厚照的好身板儿,所以最后病死在了云南,同一天病逝的,还有他一母同胞的妹妹。
宁安大长公主!
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同月同日死,兄妹俩结伴儿去天国见父亲去了。
说不定他们这次还能见到未曾闻面的母亲夏氏呢,谁知道呢?
光熙帝薨世之后,新皇才快马加鞭地来到了云南,扶灵北上,这也让无数人在孝道上攻讦新帝。
不过这位从斗争起家,从小儿学的就是怎么耍手段,怎么会将朝臣们的批判放在眼里?
革职查办,打板子流放,总之皇帝一点和你撕破脸皮,倒霉的永远都是弱势的一方。
朝臣们急忙地调整策略,已经晚了,爱记仇小心眼的皇帝几乎将朝堂换了个遍,这场风波才算是结束了。
老相张居正黯然离开朝堂,至于海瑞这样的人,压根儿就没有出头的机会。真是白瞎了朱载熙的一片好心,反正儿子不领情,朱载熙并不知道,他也不会伤心就是了。
这位新帝一点父祖之风都没有,忙着阴谋诡计,到了后期,甚至重用宦官,开始求长生之道。
甚至因为炼丹,将乾清宫给烧了,不过朱载熙看不到就是了。
朱载熙算是幸福了一辈子,少有波折,一帆风顺,人人都说这位是因为有个好爹,这也不能否认。
当然,更为主要的是,朱载熙本身的才华能力手段不能否定,让大明朝的繁荣又延续了数十年,这个功劳是抹杀不掉了。
至于子孙不肖这种事情,似乎很多人都无法避免,诟病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