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大国崛起1857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心态,面见英国,当面斥责,或者说叫论理,对他来说依然很有吸引力,他要用仁义的圣人教诲,好好跟这洋人的女王说道说道,让她知道自己犯下的错误。
朱敬伦都不知道,陈芝廷是抱着一种上国使臣初访番国,抱着天嘲钦差面见藩王的心态来的,要是知道,他就该庆幸英国人没让他见女王,否则麻烦不小。
英国商务部官员含糊其辞,他只能代表他的部门,对政府目前的矛盾并不知情,也不关心,只表示他会传达相关信息。至于政府其他部门会不会介入,他没有任何兴趣,他们商务部从外交部门得到美国那边发来的公函,美国人告诉英国,广東使团会在这几天到达,希望英国能够做好相应的接待工作。
美国人是出于对这只使团模糊的外交观念,以及中国跟英国之间没有直接的外交关系的原因考虑,才代为转达这一信息的。可是商务部不是第一个从外交部门收到通告的,但却是第一个行动起来的。
之后商务部官员开始不断的跟陈芝廷进行交谈,他知道这只使团没有任何外交任务,是一只考察团,但毕竟是第一支使团,因此他们的观念,很可能会变成广東对英国的观念,用观念影响世界,正是英国人最擅长,或者说一力推进的。
安排了使团其他成员到英国各地参观,商务部研究员威尔逊则亲自陪同陈芝廷,他邀请陈芝廷参观了伦敦大大小小的工厂,造船厂,邀请他参观收藏有世界各地、各民族文物的一个个博物馆。
但他的目的绝对不是这些,跟美国的目的也不太一样,美国人还只是懵懂的希望广東使团看到他们最美好的一面,所以展现的是新英格兰地区最发达的一些区域,英国人则在展现除了发达之外的一些东西。
威尔逊让陈芝廷看的那些工厂,往往专业化极强,生产钉子的,生产螺杆的,生产管材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成套设备的生产厂,他的目的很简单,再向陈芝廷推销他们专业分工的理论。
其实就是亚当斯密《国富论》那一套理论,告诉陈芝廷,通过劳动分工,相互有优势的国家各自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自由交换,会大大的提高双方的生产能力。
从分工引导出了自由贸易的改变,用分工合作给自由贸易注入理论依据。
现在的英国人,后来的美国人,都十分擅长这一点。
亚当斯密这种学者,他们总是能提供出各种各样的理论出来,然后供这些政客们选择,推广,接着去忽悠别人。
可惜的是,亚当斯密活着的时候,英国还在保持重金主义,实行严密的贸易保护政策,但是亚当斯密死了十几年后,他半个世纪前撰写的经济学巨著,突然爆红。英国从上到下,开始推崇这本著作,因为英国人这时候完成了工业化,他们的工业水平站在了世界制高点,美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的工业加起来都没有英国比重打,更不用说技术和效率方面的差距了。
是英国到了搞自由贸易的阶段,所以他们才捧出了亚当斯密的著作,并将亚当斯密这个人也捧上了神坛,向世界各国推销他的理论,忽悠这些国家说,英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尊奉了亚当斯密的理论,就是因为英国倡导自由贸易。
后世经济学家认为,英国希望通过采用自由贸易,向全世界的竞争者开放英国市场这个有吸引力的诱饵,借此说服他们把生产要素放回到农业中。比如德国就不应该跟英国工业品竞争,不应该生产钢铁,而应该多生产大麦和黑麦,用来交换英国价格更有优势的工业产品。法国就不该生产纺织品,多制造红酒和奢侈品就行了。
这时代很多国家都吃了这一套,拿破仑三世刚刚当皇帝后,1860年与法国签订了科布登舍瓦利耶条约。英国为自己不能生产的法国红酒、丝织品、手工制品等产品提供优惠税率,而法国则放开对英国钢铁制品、纺织品等工业品的贸易限制。
结果是让法国的纺织工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
德国人就很聪明,他们关起门来搞自己的关税同盟,普鲁士或者强制,或者谈判建立了一个包含大多数德意志邦国的贸易同盟。
最终的结果是,靠保护发展起自己钢铁工业和制造工业的德国,将丝织品和奢侈品高度发达的法国胖揍了一顿。(未完待续。)
的心态,面见英国,当面斥责,或者说叫论理,对他来说依然很有吸引力,他要用仁义的圣人教诲,好好跟这洋人的女王说道说道,让她知道自己犯下的错误。
朱敬伦都不知道,陈芝廷是抱着一种上国使臣初访番国,抱着天嘲钦差面见藩王的心态来的,要是知道,他就该庆幸英国人没让他见女王,否则麻烦不小。
英国商务部官员含糊其辞,他只能代表他的部门,对政府目前的矛盾并不知情,也不关心,只表示他会传达相关信息。至于政府其他部门会不会介入,他没有任何兴趣,他们商务部从外交部门得到美国那边发来的公函,美国人告诉英国,广東使团会在这几天到达,希望英国能够做好相应的接待工作。
美国人是出于对这只使团模糊的外交观念,以及中国跟英国之间没有直接的外交关系的原因考虑,才代为转达这一信息的。可是商务部不是第一个从外交部门收到通告的,但却是第一个行动起来的。
之后商务部官员开始不断的跟陈芝廷进行交谈,他知道这只使团没有任何外交任务,是一只考察团,但毕竟是第一支使团,因此他们的观念,很可能会变成广東对英国的观念,用观念影响世界,正是英国人最擅长,或者说一力推进的。
安排了使团其他成员到英国各地参观,商务部研究员威尔逊则亲自陪同陈芝廷,他邀请陈芝廷参观了伦敦大大小小的工厂,造船厂,邀请他参观收藏有世界各地、各民族文物的一个个博物馆。
但他的目的绝对不是这些,跟美国的目的也不太一样,美国人还只是懵懂的希望广東使团看到他们最美好的一面,所以展现的是新英格兰地区最发达的一些区域,英国人则在展现除了发达之外的一些东西。
威尔逊让陈芝廷看的那些工厂,往往专业化极强,生产钉子的,生产螺杆的,生产管材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成套设备的生产厂,他的目的很简单,再向陈芝廷推销他们专业分工的理论。
其实就是亚当斯密《国富论》那一套理论,告诉陈芝廷,通过劳动分工,相互有优势的国家各自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自由交换,会大大的提高双方的生产能力。
从分工引导出了自由贸易的改变,用分工合作给自由贸易注入理论依据。
现在的英国人,后来的美国人,都十分擅长这一点。
亚当斯密这种学者,他们总是能提供出各种各样的理论出来,然后供这些政客们选择,推广,接着去忽悠别人。
可惜的是,亚当斯密活着的时候,英国还在保持重金主义,实行严密的贸易保护政策,但是亚当斯密死了十几年后,他半个世纪前撰写的经济学巨著,突然爆红。英国从上到下,开始推崇这本著作,因为英国人这时候完成了工业化,他们的工业水平站在了世界制高点,美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的工业加起来都没有英国比重打,更不用说技术和效率方面的差距了。
是英国到了搞自由贸易的阶段,所以他们才捧出了亚当斯密的著作,并将亚当斯密这个人也捧上了神坛,向世界各国推销他的理论,忽悠这些国家说,英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尊奉了亚当斯密的理论,就是因为英国倡导自由贸易。
后世经济学家认为,英国希望通过采用自由贸易,向全世界的竞争者开放英国市场这个有吸引力的诱饵,借此说服他们把生产要素放回到农业中。比如德国就不应该跟英国工业品竞争,不应该生产钢铁,而应该多生产大麦和黑麦,用来交换英国价格更有优势的工业产品。法国就不该生产纺织品,多制造红酒和奢侈品就行了。
这时代很多国家都吃了这一套,拿破仑三世刚刚当皇帝后,1860年与法国签订了科布登舍瓦利耶条约。英国为自己不能生产的法国红酒、丝织品、手工制品等产品提供优惠税率,而法国则放开对英国钢铁制品、纺织品等工业品的贸易限制。
结果是让法国的纺织工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
德国人就很聪明,他们关起门来搞自己的关税同盟,普鲁士或者强制,或者谈判建立了一个包含大多数德意志邦国的贸易同盟。
最终的结果是,靠保护发展起自己钢铁工业和制造工业的德国,将丝织品和奢侈品高度发达的法国胖揍了一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