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三国之最强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章轻敌
听了众人的言谈,刘照猛地醒悟了过来。此时的颍川,已经有两员上将前去进行武力讨伐了,王允这个豫州刺史,手头暂时尚无一兵一卒,他去豫州,主要是安抚当地的人心,而这个人心,更多的是指当地的士人集团。
颍川是什么地方?论人口,自秦汉以来,它是除了京师以外,人口最多的郡;论地理位置,它处于禹夏故地,紧邻河南尹,属于中原腹地。
这样优异的人口地理条件,造就了颍川地区独特的人文社会地位。颍川乃是韩国故地,而韩国出了两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人物,一位是申不害,另一位便是韩非。因此,颍川一地,法家的学术思想颇为流行,“有申、韩之遗风”。这就产生了两个后果,其一,精通法律的家族不少(如阳翟郭氏,长社钟氏);其二,精通权谋的人才也很多,所以才有“颍川多智谋之士”的称誉。
自然,颍川这种豪门林立,但是又文教昌盛的地方,也是世家阀门云集的地区。颍川一地,荀氏(荀彧)、陈氏(陈群)、钟氏(钟繇)、郭氏(郭嘉)、李氏(李膺)等家族,无一不是人才辈出的高门。
甚至,连外地的儒士,也纷纷赶来颍川求学,比如著名的“一条龙”——龙头华歆、龙腹邴原,龙尾管宁,这三位都曾经来颍川游学,向陈群的祖父陈寔讨教学问。
除了陈寔,三君之一的李膺,也是颍川人,也曾在家设帐教学,前来听讲的经常有上千人。
在这种浓厚的学术气氛之下,很多外地的学者,也纷纷来颍川开学授徒,比如沛国人桓典,顺帝时太傅桓焉之孙,就曾在颍川传授其家学《尚书》,门徒数百人。
这位桓典今天也在场,前年,他经袁隗的辟用和举荐,出任侍御史,因执法严格而出名。由于他出行经常骑一匹青骢马,所以洛阳流传着一句民谚,说:“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
颍川乃是士人心目中的朝圣地,自然也就是党锢的重灾区了。而如今,黄巾军活动最为猖獗的地区之一,就是颍川。虽说,颍川黄巾猖獗的原因,恰恰在于颍川郡豪强众多,百姓们不堪其苦。所以颍川的世家阀门,大多与黄巾军有着天然的利益冲突和【阶】【级】矛盾。但是,谁也不敢轻易的下定论,说这些长期遭受禁锢和迫害的“智谋之士”,就一定不会与黄巾军合流,或者乘乱兴起。毕竟,颍川可是一个有“申、韩遗风”的地方。
所以,王允高调聘任海内闻名,又与李膺有“通家之好”的孔融为别驾,就是想向颍川的世家阀门发出友善的信号,伸出合作的手掌。
而颍川的名士当中,老一代,以“颍川四长”(指钟繇的祖父钟皓、荀彧的祖父荀淑、陈群的祖父陈寔、韩韶)为代表的人才,已经凋零的差不多了,而我们熟知的荀彧等人,此时年纪尚青,也还不足以担当大任,所以,此时最能代表此时颍川英豪人物的,便是荀彧的叔父荀爽荀慈明了。
王允当场就答应了众人聘任荀爽的建议。刘照则心中暗暗掐算,荀彧如今已经二十岁了,到了标准的出仕的年龄,历史上,他在六年之后,方被举为孝廉,走上了仕途。这次王允任豫州刺史,可否借王允之手,让荀彧早点出山?
想到这里,刘照乘王允出去更衣的机会,也起身出了屋子,追上了王允,道:“王公,请稍待片刻,我有话要说。”
王允停下了脚步,回头一看,见是刘照,赶忙拱手施礼,道:“原来是殿下,不知殿下匆匆赶来,有何指教?”
“倒也不是什么大事。”刘照道:“方才听诸公说起慈明公,倒让我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慈明公的侄子荀文若。他曾被何伯求(何顒)誉为‘王佐之才’,虽然年纪尚青,但也到了出仕为官,为国效力的年纪。所以,此次王公去颍川,能否将荀文若举荐给朝廷呢?”
王允微微一笑,心道,哪是举荐给朝廷,殿下你这是想给自己挖人呢吧?
当然,对于刘照的这种请求,王允自然是乐于成全的。荀彧有王佐之才,年纪又青,正好可以作为贮备人才,来给刘照充当班底。
“殿下放心,臣明白了。”王允点头答允,告罪之后,转身如厕去了。
刘照回到屋中,发现众人的话题,已经逐渐转移到了他的身上。当听马日磾说刘照已经习完了《春秋》一经,如今正在学习《尚书》的时候,赵岐便忍不住出言开始考校其刘照来。
在场的《尚书》高手,还有太尉杨赐、光禄勋刘宽、侍御史刘陶、桓典。面对这么多人,刘照自然只能打起精神,全力应对了。
考校完毕之后,赵岐点了点头,道:“孺子不易。”意思就是说,这么小年纪,有这个水平,就已经不错了。
桓典性格刚直,一点都不给刘照留情面,道:“章句未明。”意思就是说,对于经书的文字释义,刘照还掌握得不够。
当着这么多位大臣、名儒,面对这位“骢马御史”的批评,刘照也只能拿出姿态,谦逊的表示接受批评,日后定当继续努力云云。
但是马日磾却不高兴了,他微微板起了脸,反驳道:“王者学经,岂为寻章摘句?但知大义可也。”
赵岐闻言,哈哈一笑,道:“翁叔,我记得当年你学经的时候,是出了名的重视章句,如今怎么反而跟着卢子干走了?”
马日磾道:“赵公,我在家教育犬子的时候,于章句不敢有分毫的马虎。但是给弘农王授课,便不能照此为例了,在这一点上,还是卢子干想得明白。”
怪不得你家的马毅,五岁开蒙,这么几年下来,依旧在钻研《诗经》这一部经典,原来是被你用繁琐的章句解释给捆住了呀!刘照不由得在心里为那位很少见面的师兄默哀。
桓典闻言,起身逊谢道:“方才是我妄言了,还请殿下恕罪。”
“桓御史何出此言。”刘照也赶忙还礼:“学问一道,本该精益求精,小子末学后进,还请诸位先生平日里多多指教才是。”
见刘照如此表态,在场之人,无不欢欣鼓舞,觉得自己没有看走眼,选错人。
宴罢后的几日里,王允、赵岐等人,纷纷启程赴任。而刘照,只能在宫中,苦苦的等待前方传回的消息了。
颍川郡,阳城县,朱儁正在县衙之中,与一干将校商讨进兵策略。
此时,关羽被朱儁任命为护军,率领弘农王府的卫士,护卫朱儁所在的大本营,而徐晃则被任命为别部司马,率领着一支由三百余名三河骑士、五百多名各地招募来的材官(步兵)组成的部队。
这次征讨颍川黄巾,朝廷一共筹措了四万人马,分别由朱儁与皇甫嵩率领。虽然刘照曾劝说朱儁与皇甫嵩合兵一处,再进攻黄巾军,但是刘照的这个建议,纯粹是从“历史先知”的角度出发的,在军事方面,没有一点说服力,所以,朱儁哪里会放在心上?
在与皇甫嵩进行了一番商议之后,两人决定,还是分兵进击。朱儁率部出轩辕关,从西边攻击黄巾军,而皇甫嵩则绕道走新郑,从东北发起进攻,两边合力夹击,一举将盘踞在阳翟的颍川黄巾主力,给消灭掉。
出了轩辕关,朱儁刚走到颍川郡阳城县附近,便遭遇了前来攻打阳城的黄巾军。这支黄巾军人数近万,分为三部,但是,从军容上看,大部分都是刚刚拿起武器,甚至有些还没有武器的穷苦百姓。
&n... -->>
第三章轻敌
听了众人的言谈,刘照猛地醒悟了过来。此时的颍川,已经有两员上将前去进行武力讨伐了,王允这个豫州刺史,手头暂时尚无一兵一卒,他去豫州,主要是安抚当地的人心,而这个人心,更多的是指当地的士人集团。
颍川是什么地方?论人口,自秦汉以来,它是除了京师以外,人口最多的郡;论地理位置,它处于禹夏故地,紧邻河南尹,属于中原腹地。
这样优异的人口地理条件,造就了颍川地区独特的人文社会地位。颍川乃是韩国故地,而韩国出了两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人物,一位是申不害,另一位便是韩非。因此,颍川一地,法家的学术思想颇为流行,“有申、韩之遗风”。这就产生了两个后果,其一,精通法律的家族不少(如阳翟郭氏,长社钟氏);其二,精通权谋的人才也很多,所以才有“颍川多智谋之士”的称誉。
自然,颍川这种豪门林立,但是又文教昌盛的地方,也是世家阀门云集的地区。颍川一地,荀氏(荀彧)、陈氏(陈群)、钟氏(钟繇)、郭氏(郭嘉)、李氏(李膺)等家族,无一不是人才辈出的高门。
甚至,连外地的儒士,也纷纷赶来颍川求学,比如著名的“一条龙”——龙头华歆、龙腹邴原,龙尾管宁,这三位都曾经来颍川游学,向陈群的祖父陈寔讨教学问。
除了陈寔,三君之一的李膺,也是颍川人,也曾在家设帐教学,前来听讲的经常有上千人。
在这种浓厚的学术气氛之下,很多外地的学者,也纷纷来颍川开学授徒,比如沛国人桓典,顺帝时太傅桓焉之孙,就曾在颍川传授其家学《尚书》,门徒数百人。
这位桓典今天也在场,前年,他经袁隗的辟用和举荐,出任侍御史,因执法严格而出名。由于他出行经常骑一匹青骢马,所以洛阳流传着一句民谚,说:“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
颍川乃是士人心目中的朝圣地,自然也就是党锢的重灾区了。而如今,黄巾军活动最为猖獗的地区之一,就是颍川。虽说,颍川黄巾猖獗的原因,恰恰在于颍川郡豪强众多,百姓们不堪其苦。所以颍川的世家阀门,大多与黄巾军有着天然的利益冲突和【阶】【级】矛盾。但是,谁也不敢轻易的下定论,说这些长期遭受禁锢和迫害的“智谋之士”,就一定不会与黄巾军合流,或者乘乱兴起。毕竟,颍川可是一个有“申、韩遗风”的地方。
所以,王允高调聘任海内闻名,又与李膺有“通家之好”的孔融为别驾,就是想向颍川的世家阀门发出友善的信号,伸出合作的手掌。
而颍川的名士当中,老一代,以“颍川四长”(指钟繇的祖父钟皓、荀彧的祖父荀淑、陈群的祖父陈寔、韩韶)为代表的人才,已经凋零的差不多了,而我们熟知的荀彧等人,此时年纪尚青,也还不足以担当大任,所以,此时最能代表此时颍川英豪人物的,便是荀彧的叔父荀爽荀慈明了。
王允当场就答应了众人聘任荀爽的建议。刘照则心中暗暗掐算,荀彧如今已经二十岁了,到了标准的出仕的年龄,历史上,他在六年之后,方被举为孝廉,走上了仕途。这次王允任豫州刺史,可否借王允之手,让荀彧早点出山?
想到这里,刘照乘王允出去更衣的机会,也起身出了屋子,追上了王允,道:“王公,请稍待片刻,我有话要说。”
王允停下了脚步,回头一看,见是刘照,赶忙拱手施礼,道:“原来是殿下,不知殿下匆匆赶来,有何指教?”
“倒也不是什么大事。”刘照道:“方才听诸公说起慈明公,倒让我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慈明公的侄子荀文若。他曾被何伯求(何顒)誉为‘王佐之才’,虽然年纪尚青,但也到了出仕为官,为国效力的年纪。所以,此次王公去颍川,能否将荀文若举荐给朝廷呢?”
王允微微一笑,心道,哪是举荐给朝廷,殿下你这是想给自己挖人呢吧?
当然,对于刘照的这种请求,王允自然是乐于成全的。荀彧有王佐之才,年纪又青,正好可以作为贮备人才,来给刘照充当班底。
“殿下放心,臣明白了。”王允点头答允,告罪之后,转身如厕去了。
刘照回到屋中,发现众人的话题,已经逐渐转移到了他的身上。当听马日磾说刘照已经习完了《春秋》一经,如今正在学习《尚书》的时候,赵岐便忍不住出言开始考校其刘照来。
在场的《尚书》高手,还有太尉杨赐、光禄勋刘宽、侍御史刘陶、桓典。面对这么多人,刘照自然只能打起精神,全力应对了。
考校完毕之后,赵岐点了点头,道:“孺子不易。”意思就是说,这么小年纪,有这个水平,就已经不错了。
桓典性格刚直,一点都不给刘照留情面,道:“章句未明。”意思就是说,对于经书的文字释义,刘照还掌握得不够。
当着这么多位大臣、名儒,面对这位“骢马御史”的批评,刘照也只能拿出姿态,谦逊的表示接受批评,日后定当继续努力云云。
但是马日磾却不高兴了,他微微板起了脸,反驳道:“王者学经,岂为寻章摘句?但知大义可也。”
赵岐闻言,哈哈一笑,道:“翁叔,我记得当年你学经的时候,是出了名的重视章句,如今怎么反而跟着卢子干走了?”
马日磾道:“赵公,我在家教育犬子的时候,于章句不敢有分毫的马虎。但是给弘农王授课,便不能照此为例了,在这一点上,还是卢子干想得明白。”
怪不得你家的马毅,五岁开蒙,这么几年下来,依旧在钻研《诗经》这一部经典,原来是被你用繁琐的章句解释给捆住了呀!刘照不由得在心里为那位很少见面的师兄默哀。
桓典闻言,起身逊谢道:“方才是我妄言了,还请殿下恕罪。”
“桓御史何出此言。”刘照也赶忙还礼:“学问一道,本该精益求精,小子末学后进,还请诸位先生平日里多多指教才是。”
见刘照如此表态,在场之人,无不欢欣鼓舞,觉得自己没有看走眼,选错人。
宴罢后的几日里,王允、赵岐等人,纷纷启程赴任。而刘照,只能在宫中,苦苦的等待前方传回的消息了。
颍川郡,阳城县,朱儁正在县衙之中,与一干将校商讨进兵策略。
此时,关羽被朱儁任命为护军,率领弘农王府的卫士,护卫朱儁所在的大本营,而徐晃则被任命为别部司马,率领着一支由三百余名三河骑士、五百多名各地招募来的材官(步兵)组成的部队。
这次征讨颍川黄巾,朝廷一共筹措了四万人马,分别由朱儁与皇甫嵩率领。虽然刘照曾劝说朱儁与皇甫嵩合兵一处,再进攻黄巾军,但是刘照的这个建议,纯粹是从“历史先知”的角度出发的,在军事方面,没有一点说服力,所以,朱儁哪里会放在心上?
在与皇甫嵩进行了一番商议之后,两人决定,还是分兵进击。朱儁率部出轩辕关,从西边攻击黄巾军,而皇甫嵩则绕道走新郑,从东北发起进攻,两边合力夹击,一举将盘踞在阳翟的颍川黄巾主力,给消灭掉。
出了轩辕关,朱儁刚走到颍川郡阳城县附近,便遭遇了前来攻打阳城的黄巾军。这支黄巾军人数近万,分为三部,但是,从军容上看,大部分都是刚刚拿起武器,甚至有些还没有武器的穷苦百姓。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