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艾尚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家住在偏僻的乡村,几间灰色低矮的土坯房,和大多的人家一样,一个勤劳泼辣的母亲,一位结实下苦的父亲。弟兄三个,那时是比较少的,通常每户有五六个孩子,多的十几个,人多力量大吗。可能你家东面有个鸡窝,几支芦花鸡在泥土中打滚儿或咯嗒嗒争窝下蛋。若是院子足够大,会种上几棵榆树,树梢高出房顶许多,你整日坐在院子里看着树上的鸣蝉发呆。院子西面有个羊圈,那是那时唯一能家庭饲养的家畜,维系着一家人油盐酱醋的开销。
母亲是个整劳力,在生产队挣工分,又要操持家务,难得抽空去供销社。至于头绳、过年蒸馒头用的红颜色、窗花、中秋扣月饼用的模子,可以到远在几十里外的集市去买,或站在巷口等。那时,禁止个人商业活动。年节近时,才能见到推车卖糖葫芦的老人出现。“堆儿”的吆喝声常让我们满口生津,在巷口探出头,远远目送老人远去。整个冬季老人们的吆喝声划破沉寂的乡村。换娃娃的推着木质的手推车,每边绑个笼子,弹子、泥模子、娃娃、摔炮、各种图案的毛片、会摇头的手摇鼓、泥鼻、塑料喇叭错落有致地放在笼子里。老然已近迟暮之年,吆喝声沙哑悲伤,常有孩子跟着唱:
碎乱头发――换头绳儿――
废铜废铁――换娃娃――
那时家里很穷,只是当来了客人,母亲突然发现没了酱油或是少了一包花椒,便冲院子喊一声:“谁去供销社?”
我愿意去。
大哥心粗,不是忘了找钱就是把瓶子打破。弟弟还小,认路都成问题。母亲掏出三角或五角钱,我便拿着去了。一路上飞奔,像是出笼的小鸟。难得理直气壮地进入供销社,给平日里白眼看人的售货员一个回击,有点像孔乙己了。
我们村的供销社和全国各地的一样,几间青砖瓦房,粗重的木质门窗上涂了一层厚重的绿漆。供销社大多以所在村为名,屋檐下灰地红字“发展农业生产,保障供给”或“加快好省地建设共产主义”正门左边钉上门牌,白地黑字“某某村供销合作社”我们家住西街口,去供销社先要过一个坑塘,塘内常年有水,塘岸壁立,高约三米,岸边长些柳树、榆树、椿树、刺槐,枝繁叶茂。塘水深约两米,水色深绿,是鸭鹅嬉戏的乐园。紧邻塘岸筑有女墙,塘边小路仅两尺有余。两人对行须侧身而过。村里人说,街口曾有一位老婆婆,一生积德行善,相夫教子,一次来坑边洗菜,失足落入水中,不救而亡。淹死如此好人,坑塘便生出了许多怨气,以后每隔三十年,就会有人阴差阳错地淹死在塘里,说是“讨替代”
每次过塘边,母亲总是叫我小心,不要被水中稀奇的东西吸引。在乡下,水鬼多化身为小孩模样,一群群在柳树下顿铜钱,见人走近,便悄无声息地潜入水中,水面上留下系着红头绳的小辫子或其它一些诱人的东西,小孩子若被迷了则凶多吉少。我小弟就发生过危险,不是因为水鬼,是捞掉在水中的罐头瓶,好赖没有大碍。心里嘀咕,每次路过总是侧着身子,不敢向水中望,若突然被树枝触到,便蹬蹬蹬跑过去,常惊动胆小的青蛙跃入塘里。
一路走过坑塘,路南是一个大饲养园,路上总会听到驴和马嚼草的“咔咔”声。看饲养园的是一个姓孙的哑巴,个子不高,每天忙个不停。那时想,一个人一辈子不说话,也听不到别人讲话真是天大的不幸。后来才渐渐明白,这种“不幸”让每个人欣羡不已。我们为摆脱耳聪和嘴利的纠缠,整日烦恼不已。牲畜里有只大洋马,是队长从天津赶大车时买来的,比平常的毛高大许多,驾辕套太小,拉边套又不走正道,没少挨鞭子。听牲口贩子说,这马原本是苏联战马,上了年岁,跑不动了,辗转来到乡下,天生不是种地的料。这一说倒让大洋马赚得轻闲,当忙时砘砘地,农闲时便拴在坑边的木桩上。本草纲目中说,白马肉有毒,不能食。队中有老中医,深谙其理,让大洋马得以摆脱卸磨杀驴的宿命,安度晚年。伯乐如知此事,不知是悲是喜。
再往东走,路南边有三个土仓。土仓的圆形仓筒足有四五米高,墙体上部遍粘高粱瓤子。一个土仓中部用白灰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另一个写着“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顶子锥形,用木板钉成,又敷上灰泥,与远近村舍融为一体。在供销社附近玩,每有飞机声响,总担心美国或台湾轰炸粮仓而藏匿于巷口,久久不敢露面。几次想窥探仓内秘密,但窗口太高,终不得见。
一个孩子在村庄游走,见证了许许多多风物,或新奇或神秘,后来他慢慢把它们串连成记忆的珠串,让乡村的历史在狭小而又宽阔的心中延续,像一股涓涓细流潺潺不息。
供销社邻街而建,正门向南,正屋后一片仓库,里面尽是些盆坛锅罐,我始终不明白那里放着些什么。
午后的阳光斜插进屋里,一道道光柱在货架上游弋。屋里... -->>
我家住在偏僻的乡村,几间灰色低矮的土坯房,和大多的人家一样,一个勤劳泼辣的母亲,一位结实下苦的父亲。弟兄三个,那时是比较少的,通常每户有五六个孩子,多的十几个,人多力量大吗。可能你家东面有个鸡窝,几支芦花鸡在泥土中打滚儿或咯嗒嗒争窝下蛋。若是院子足够大,会种上几棵榆树,树梢高出房顶许多,你整日坐在院子里看着树上的鸣蝉发呆。院子西面有个羊圈,那是那时唯一能家庭饲养的家畜,维系着一家人油盐酱醋的开销。
母亲是个整劳力,在生产队挣工分,又要操持家务,难得抽空去供销社。至于头绳、过年蒸馒头用的红颜色、窗花、中秋扣月饼用的模子,可以到远在几十里外的集市去买,或站在巷口等。那时,禁止个人商业活动。年节近时,才能见到推车卖糖葫芦的老人出现。“堆儿”的吆喝声常让我们满口生津,在巷口探出头,远远目送老人远去。整个冬季老人们的吆喝声划破沉寂的乡村。换娃娃的推着木质的手推车,每边绑个笼子,弹子、泥模子、娃娃、摔炮、各种图案的毛片、会摇头的手摇鼓、泥鼻、塑料喇叭错落有致地放在笼子里。老然已近迟暮之年,吆喝声沙哑悲伤,常有孩子跟着唱:
碎乱头发――换头绳儿――
废铜废铁――换娃娃――
那时家里很穷,只是当来了客人,母亲突然发现没了酱油或是少了一包花椒,便冲院子喊一声:“谁去供销社?”
我愿意去。
大哥心粗,不是忘了找钱就是把瓶子打破。弟弟还小,认路都成问题。母亲掏出三角或五角钱,我便拿着去了。一路上飞奔,像是出笼的小鸟。难得理直气壮地进入供销社,给平日里白眼看人的售货员一个回击,有点像孔乙己了。
我们村的供销社和全国各地的一样,几间青砖瓦房,粗重的木质门窗上涂了一层厚重的绿漆。供销社大多以所在村为名,屋檐下灰地红字“发展农业生产,保障供给”或“加快好省地建设共产主义”正门左边钉上门牌,白地黑字“某某村供销合作社”我们家住西街口,去供销社先要过一个坑塘,塘内常年有水,塘岸壁立,高约三米,岸边长些柳树、榆树、椿树、刺槐,枝繁叶茂。塘水深约两米,水色深绿,是鸭鹅嬉戏的乐园。紧邻塘岸筑有女墙,塘边小路仅两尺有余。两人对行须侧身而过。村里人说,街口曾有一位老婆婆,一生积德行善,相夫教子,一次来坑边洗菜,失足落入水中,不救而亡。淹死如此好人,坑塘便生出了许多怨气,以后每隔三十年,就会有人阴差阳错地淹死在塘里,说是“讨替代”
每次过塘边,母亲总是叫我小心,不要被水中稀奇的东西吸引。在乡下,水鬼多化身为小孩模样,一群群在柳树下顿铜钱,见人走近,便悄无声息地潜入水中,水面上留下系着红头绳的小辫子或其它一些诱人的东西,小孩子若被迷了则凶多吉少。我小弟就发生过危险,不是因为水鬼,是捞掉在水中的罐头瓶,好赖没有大碍。心里嘀咕,每次路过总是侧着身子,不敢向水中望,若突然被树枝触到,便蹬蹬蹬跑过去,常惊动胆小的青蛙跃入塘里。
一路走过坑塘,路南是一个大饲养园,路上总会听到驴和马嚼草的“咔咔”声。看饲养园的是一个姓孙的哑巴,个子不高,每天忙个不停。那时想,一个人一辈子不说话,也听不到别人讲话真是天大的不幸。后来才渐渐明白,这种“不幸”让每个人欣羡不已。我们为摆脱耳聪和嘴利的纠缠,整日烦恼不已。牲畜里有只大洋马,是队长从天津赶大车时买来的,比平常的毛高大许多,驾辕套太小,拉边套又不走正道,没少挨鞭子。听牲口贩子说,这马原本是苏联战马,上了年岁,跑不动了,辗转来到乡下,天生不是种地的料。这一说倒让大洋马赚得轻闲,当忙时砘砘地,农闲时便拴在坑边的木桩上。本草纲目中说,白马肉有毒,不能食。队中有老中医,深谙其理,让大洋马得以摆脱卸磨杀驴的宿命,安度晚年。伯乐如知此事,不知是悲是喜。
再往东走,路南边有三个土仓。土仓的圆形仓筒足有四五米高,墙体上部遍粘高粱瓤子。一个土仓中部用白灰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另一个写着“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顶子锥形,用木板钉成,又敷上灰泥,与远近村舍融为一体。在供销社附近玩,每有飞机声响,总担心美国或台湾轰炸粮仓而藏匿于巷口,久久不敢露面。几次想窥探仓内秘密,但窗口太高,终不得见。
一个孩子在村庄游走,见证了许许多多风物,或新奇或神秘,后来他慢慢把它们串连成记忆的珠串,让乡村的历史在狭小而又宽阔的心中延续,像一股涓涓细流潺潺不息。
供销社邻街而建,正门向南,正屋后一片仓库,里面尽是些盆坛锅罐,我始终不明白那里放着些什么。
午后的阳光斜插进屋里,一道道光柱在货架上游弋。屋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