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准备离开 (1/2)
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耕耘贞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231章准备离开
李泰虽感觉背脊发凉,但应该干的工作还是要干。
随着五月过去,农民们已完成了小麦的收割,这时候的农民百姓有了去年经验,已经会主动去天津府衙看看有没有官府的告示贴出来,想找点活干了。
毕竟还没到秋种时间,闲着在家里也是白白的浪费粮食,但现在自己给官府出力气,至少官府是包吃包住,而且还有粮票拿的。
而李泰与李淳风实际上在这些百姓们开始收割小麦时,就已经开始准备好很多事。
像幽州本地的水利需要兴修,像幽州的道路需要继续的修缮,少不得他们能干的活。
尤其到了今年,李泰逐渐腾出手来,冬小麦五月收割十月播种,中间正好有一段空窗期。
而渔业,尤其是向远洋渔业发展的近海渔业来说,四月到十一月正好是最佳的捕鱼期,自己也能引导足够人力到这行业上,让他们去制作各种的渔业产品。
而且,虽然这时代的人类捕捞对大自然来说几乎是沧海一粟,但即使如此,自己也希望能让百姓们能顺应自然的捕鱼,而不是对于大自然没有任何敬畏。
至于利益驱动什么的,那是百姓个体的事情,再大一点是公司,甚至工会,但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对大自然一定要有所敬畏,遵循大自然应该有的秩序。
所以如果五月前,天津也就只是正常农业社会的天津,但随着小麦收割结束,幽州,甚至周围百姓开始涌入天津这城市,天津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开始热闹起来。
整个幽州市场的异常繁荣,有异族们觉得这天津城的交易还算公道,所以来到幽州后,便汇聚到了天津这里交易。
也有很大一部分的高句丽商人,在这津口购入大量的大唐特产,出售高句丽特产。
不过最重要得,还是那天津城几乎每天进进出出的渔船。
一艘艘渔船因为全部从李泰这里买了保险,让升斗小民去海里捕鱼有了底气。
这让海边的渔民愿意用自己的命去搏一搏未来,毕竟对底层百姓来说,自己最不值钱的东西就是命了。
正是这一波波进出天津港口的渔船,成为了五月份到十月份最重要市场的发动机。
他们从海上捕捉过来的各种鱼虾蟹,首先送到天津港口,进行了第一步分。
李泰越王府或当地酒楼什么,都把最新鲜最大的给挑走了,剩下来进行分类。
像能顺着京杭运河运输一周而不会死的又是另外的分类出来。
不知道谁提议往里面丢只这些家伙的天敌,保证它们一周能活蹦乱跳运到目的地。
而这时间极限,差不多就二十四小时日夜兼程的极限速度,在杜如晦疏通大运河后,至少能够运输到郑州,甚至有时候顺风之下能运输到洛阳。
(隋唐大运河长度为2700公里,611年隋炀帝从扬州巡幸涿郡(今北京),从农历二月十九日(公历4月7日)出发,到农历四月十五日(公历6月2日)抵达,共用时55天。
我觉得杜如晦疏通运河,李泰沿途修建了更科学的津口,在急速状态下,从天津到郑州应该是很可能的,至于郑州到洛阳那一段运河,实际上并不好走常常堵塞,顺风自然能达到,但逆风逆水就不一定了。)
说实话,在唐代的鱼除了鲤鱼以外,其他凡是刚出水的鲜鱼都能切成细丝状,或者小片状的鱼鱠,也就是生鱼片。
这东西薄极细嫩,配上葱花,芥末,豆豉等等,入口后鲜腻带甜,对大唐人来说,不能说人就会这道菜,但用鱼鱠招待人是非常正常的事。
不仅是鱼鱠,像是现代的鱼虾蟹贝,乌贼,水母,蛙鳖什么的水产品,都已经进入到了唐朝人的菜谱上了,当然也就沿海的江南地区多一些,基本上只要沿海那吃到不难。
但因为燃烧对百姓而言是件相当需要成本的事,所以主要的吃法是以生吃为主。
所以如果不是沿海地区的人穿越过去,怕也吃不惯唐朝弄出来的东西。
不过后来到了宋朝,煤炭这种燃料开始普及,生吃海鲜的事也就慢慢少了。
而对日本来说,为什么在大唐时学会了鱼鱠这种吃法,到现在反而最大限度的把生鱼片这种吃法保留,甚至包装起来成为岛国特产,仿佛饮血茹毛是件很光荣的事。
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日本在很长时间是一个缺少能源的国家。
没足够能源让百姓能吃上熟食,所以生鱼片这种吃法被保留下来,甚至到了现代这一样是岛国缺少能源的缩影。
所以,实际上大唐的人是非常能接受海洋产品的,当然这是只新鲜的海洋产品。
对于不能活过一周这个极致的运输距离的产品,那就只能够制作成咸鱼了。
这个时候,食盐这个东西的重要性自然就凸显出来了。
古代的食盐,真不仅只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这么简单,它有着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成为古代冰箱,帮助古代人保存食物。
尤其华夏地大物博,想要让陇右贵族吃到新鲜海鲜到底是很不容易的,那食盐腌制过的咸鱼,自然也就登场了。
甚至很多水边人家,对他们来说,咸鱼更是他们过冬时候很重要的主食。
而想处理这么个大体系的事情,这自然需要大量百姓去处理。
而大量因小麦丰收而闲下来的百姓,来到天津城后,让他们干得活多了去了,不怕他们勤劳,就怕他们不想干活。
当然,李泰天津城这吸引力,能稍稍吸引一下幽州周围的百姓到底也就是极限了。
毕竟对这时代的百姓来说,不说他们的县官会不会让他们出去的问题,就单是百姓一年干到头丰收了,那没什么追求的很容易就满足了,然后就不想要再努力了。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常到正常人就是喜欢待在自己熟悉的舒适区中,干着事少钱多离家近的活,只要老实的交税,那就是良民一个。
如果不是活不下去,谁又喜欢折腾呢!
而现在很多的百姓实际上也是这么个情况,别看李泰的天津好像弄得红红火火,但幽州大地,还是有很多百姓都怀着自己种好一年田就够了的心态的。
对于这,让李泰看得很头疼,毕竟对李泰这种资本家来说,看到了丰富的劳动力,但剥削不到他们,那可真的是百爪挠心啊。<... -->>
第231章准备离开
李泰虽感觉背脊发凉,但应该干的工作还是要干。
随着五月过去,农民们已完成了小麦的收割,这时候的农民百姓有了去年经验,已经会主动去天津府衙看看有没有官府的告示贴出来,想找点活干了。
毕竟还没到秋种时间,闲着在家里也是白白的浪费粮食,但现在自己给官府出力气,至少官府是包吃包住,而且还有粮票拿的。
而李泰与李淳风实际上在这些百姓们开始收割小麦时,就已经开始准备好很多事。
像幽州本地的水利需要兴修,像幽州的道路需要继续的修缮,少不得他们能干的活。
尤其到了今年,李泰逐渐腾出手来,冬小麦五月收割十月播种,中间正好有一段空窗期。
而渔业,尤其是向远洋渔业发展的近海渔业来说,四月到十一月正好是最佳的捕鱼期,自己也能引导足够人力到这行业上,让他们去制作各种的渔业产品。
而且,虽然这时代的人类捕捞对大自然来说几乎是沧海一粟,但即使如此,自己也希望能让百姓们能顺应自然的捕鱼,而不是对于大自然没有任何敬畏。
至于利益驱动什么的,那是百姓个体的事情,再大一点是公司,甚至工会,但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对大自然一定要有所敬畏,遵循大自然应该有的秩序。
所以如果五月前,天津也就只是正常农业社会的天津,但随着小麦收割结束,幽州,甚至周围百姓开始涌入天津这城市,天津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开始热闹起来。
整个幽州市场的异常繁荣,有异族们觉得这天津城的交易还算公道,所以来到幽州后,便汇聚到了天津这里交易。
也有很大一部分的高句丽商人,在这津口购入大量的大唐特产,出售高句丽特产。
不过最重要得,还是那天津城几乎每天进进出出的渔船。
一艘艘渔船因为全部从李泰这里买了保险,让升斗小民去海里捕鱼有了底气。
这让海边的渔民愿意用自己的命去搏一搏未来,毕竟对底层百姓来说,自己最不值钱的东西就是命了。
正是这一波波进出天津港口的渔船,成为了五月份到十月份最重要市场的发动机。
他们从海上捕捉过来的各种鱼虾蟹,首先送到天津港口,进行了第一步分。
李泰越王府或当地酒楼什么,都把最新鲜最大的给挑走了,剩下来进行分类。
像能顺着京杭运河运输一周而不会死的又是另外的分类出来。
不知道谁提议往里面丢只这些家伙的天敌,保证它们一周能活蹦乱跳运到目的地。
而这时间极限,差不多就二十四小时日夜兼程的极限速度,在杜如晦疏通大运河后,至少能够运输到郑州,甚至有时候顺风之下能运输到洛阳。
(隋唐大运河长度为2700公里,611年隋炀帝从扬州巡幸涿郡(今北京),从农历二月十九日(公历4月7日)出发,到农历四月十五日(公历6月2日)抵达,共用时55天。
我觉得杜如晦疏通运河,李泰沿途修建了更科学的津口,在急速状态下,从天津到郑州应该是很可能的,至于郑州到洛阳那一段运河,实际上并不好走常常堵塞,顺风自然能达到,但逆风逆水就不一定了。)
说实话,在唐代的鱼除了鲤鱼以外,其他凡是刚出水的鲜鱼都能切成细丝状,或者小片状的鱼鱠,也就是生鱼片。
这东西薄极细嫩,配上葱花,芥末,豆豉等等,入口后鲜腻带甜,对大唐人来说,不能说人就会这道菜,但用鱼鱠招待人是非常正常的事。
不仅是鱼鱠,像是现代的鱼虾蟹贝,乌贼,水母,蛙鳖什么的水产品,都已经进入到了唐朝人的菜谱上了,当然也就沿海的江南地区多一些,基本上只要沿海那吃到不难。
但因为燃烧对百姓而言是件相当需要成本的事,所以主要的吃法是以生吃为主。
所以如果不是沿海地区的人穿越过去,怕也吃不惯唐朝弄出来的东西。
不过后来到了宋朝,煤炭这种燃料开始普及,生吃海鲜的事也就慢慢少了。
而对日本来说,为什么在大唐时学会了鱼鱠这种吃法,到现在反而最大限度的把生鱼片这种吃法保留,甚至包装起来成为岛国特产,仿佛饮血茹毛是件很光荣的事。
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日本在很长时间是一个缺少能源的国家。
没足够能源让百姓能吃上熟食,所以生鱼片这种吃法被保留下来,甚至到了现代这一样是岛国缺少能源的缩影。
所以,实际上大唐的人是非常能接受海洋产品的,当然这是只新鲜的海洋产品。
对于不能活过一周这个极致的运输距离的产品,那就只能够制作成咸鱼了。
这个时候,食盐这个东西的重要性自然就凸显出来了。
古代的食盐,真不仅只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这么简单,它有着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成为古代冰箱,帮助古代人保存食物。
尤其华夏地大物博,想要让陇右贵族吃到新鲜海鲜到底是很不容易的,那食盐腌制过的咸鱼,自然也就登场了。
甚至很多水边人家,对他们来说,咸鱼更是他们过冬时候很重要的主食。
而想处理这么个大体系的事情,这自然需要大量百姓去处理。
而大量因小麦丰收而闲下来的百姓,来到天津城后,让他们干得活多了去了,不怕他们勤劳,就怕他们不想干活。
当然,李泰天津城这吸引力,能稍稍吸引一下幽州周围的百姓到底也就是极限了。
毕竟对这时代的百姓来说,不说他们的县官会不会让他们出去的问题,就单是百姓一年干到头丰收了,那没什么追求的很容易就满足了,然后就不想要再努力了。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常到正常人就是喜欢待在自己熟悉的舒适区中,干着事少钱多离家近的活,只要老实的交税,那就是良民一个。
如果不是活不下去,谁又喜欢折腾呢!
而现在很多的百姓实际上也是这么个情况,别看李泰的天津好像弄得红红火火,但幽州大地,还是有很多百姓都怀着自己种好一年田就够了的心态的。
对于这,让李泰看得很头疼,毕竟对李泰这种资本家来说,看到了丰富的劳动力,但剥削不到他们,那可真的是百爪挠心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