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天津城的流民们 (2/2)
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耕耘贞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到这里,却是看了一眼马周,问道,“如果换了你,你觉得能做到这般迅捷吗?”
“……”马周听到这话不由皱皱眉头,但最后还是摇摇头。
虽然一直以来自己也指挥着徭役干活,但想把这些流民这么井井有条却又快捷的撤离出去的确做不到。
而事实上,马周做不到是因为把这些流民当成是人了。
但李淳风不是,李淳风是纯粹把所有的人都当做是数据,这数个月来对流民们进行各种有意识的训练与暗示,让这些流民要遵守自己的制度。
然后自己对撤离河南的整个流程进行了拆解与模块化处理,每一步都尽可能的计算,等撤离这天让流民们照做就好。
当然,就算李淳风有了比较长的准备,流民中也是有些反对者的。
所以李淳风也没有任何手软,如果流民遵守规矩还好,但只要想要引发骚乱,那就直接让魏旭把他们打死。
实际上也就只是从河南到德州这段路,需要这般高压高效只求结果。
等到德州,尤其是到了医疗营所驻扎的地点后,就能放松下来,让这些流民吃饱饭!
是的,这次是直接让这些流民吃饱饭,而不只是每天一碗稀粥而已。
对这些流民来说,没什么比一碗饭更能安抚住他们,如果有,那就再来一碗。
而这口饭吃下,再让他们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再让这些流民上船时,他们虽然还是感到迷茫,但心中的恐惧却是已经消散了不少。
因为这些流民清楚,他们吃到肚子里的粮食是真的,他们值不值这个价他们自己清楚。
但李淳风给了他们粮食吃,那卖也要卖个粮食以上的价格。
说实话,因为跟着李泰处理过太多这种流民了,李淳风到底知道这些流民的底线是什么,基本上只要有足够食物,那这些流民的底线绝大多数是没有底线。
所以在徐州到德州这一段的路程,不论是走陆路,还是走水路,只要保证每天定点伙食供应,直接告诉他们到哪里就有饭吃,这些流民咬着牙也是会爬过去的。
而只要过了徐州到德州这一段到达德州,没什么人跟自己抢人后,也就能缓一缓了,然后再走水路把这些人带到天津城去了。
天津对这些流民的处理已经很熟悉了,从上到下每一个流民,都洗澡发衣服,吃饱饭,让他们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然后按照四千到五千不等的数量,将他们送到附近已经规划好的村庄,让他们在这里建设房屋,开垦土地。
虽然过了冬小麦的播种期,但先把土地开垦出来,明年春天种植点豆类改善一下土地,到了秋天再种植也是一样的。
这些人来这里前,农学社、医舍、厕所、澡堂这些基础设施配套设施都已在这一个个规划好的村子里建设起来,也就等规模的人口才能让这些配套设施延续下去。
同时,李泰也没让这些人闲着,因为人类这种生物,就是闲着会闲出事情来。
这些人现在还不能直接投入到徭役中,因为他们不懂得规矩,多少还是要磨一磨的。
李泰便让农学社的人过去,教授他们在自家院子后面挖地窖,同时安排天津徭役,在他们的村子中央底下挖掘一个大空间出来。
地窖在幽州这边疆地区还是很重要的,若运气差一点,如果幽州城守不住了北方百姓为了避免被战争波及,这口地窖说不定就是救命用的。
至于平常,更可以存放一些物资,某种程度上算是拓展了空间。
当然也有些偏内陆的幽州百姓,则会把冬天的雪存入这地窖中,作为夏天的水来用。
而且自从李泰让农业学子们教授了百姓建立冬天的温室大棚后,倒还真有一部分百姓尝试着建立温室大棚,当然更多的还是世家豪族,毕竟谁能抵抗大冬天的吃蔬菜呢!
而建立了冰雪板的温室大棚,那就需要顺便建立配套设施雪窖。
这雪窖联通着炉火的出烟口,就是利用平常的炉火来烧化这些雪花,而这些水则用来灌溉冰雪大棚中作物。
毕竟透明的阳光可以照耀到蔬菜上,但温度适宜的水在大冬天可不容易弄到,所以劳动人民总会想出些当前情况下最便捷的办法。
至于李泰,李泰从没觉得缺少适合温度的水,
因为李泰是直接铲雪,然后用煤炭烧烧开,等到开水凉了,温度适合了再去浇灌。
没办法,李泰手下有矿,突出得就是一个土豪。
事实上,这种利用煤炭烧开水,然后用开水凉了再去浇灌冬日作物的办法相对来说李泰是挺支持的,或者说,凡能直接用到煤炭这种资源的生产方式,李泰都支持。
因为李泰清楚,想发展煤炭行业,那就必须要把能源的重要性发挥出来。
只有它发挥出来的作用越多,整个社会越离不开它,那社会对煤炭资源的渴求才会越急。
等到村子中心的地下空间挖好,每家每户的地窖也能与它相互勾连起来。
到时候大冬天想串门,也别从村上走,直接从地下走也是一样的。
毕竟需要考虑到这些人还只是流民,大冬天只能窝在自己家里,除了李泰赠送的单薄衣服几乎其他什么都没有。
这样的人大冬天是干不了活的,但直接给他们棉衣什么的,不好意思,李泰手上的防寒的物资没那么多。
所以,直接在地下挖掘一个大空间,然后让交给他们一些手头活,总比让他们大冬天的窝在自己家里,什么事情都干不了,什么钱都没有赚的好。
毕竟这些流民吃着靠自己努力与汗水赚来的钱,这些人吃着的饭才真正踏实起来。
而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在燕王府真切领到粮食后,百姓们的心才定下心来。
这新生活的地方虽然很古怪,但燕王说话算话,这些百姓倒也慢慢适应生活下来。
就在这些流民在此地安稳发展时,李淳风也带着天津一部分徭役出发,赶赴沧州而去。
(本章完)
到这里,却是看了一眼马周,问道,“如果换了你,你觉得能做到这般迅捷吗?”
“……”马周听到这话不由皱皱眉头,但最后还是摇摇头。
虽然一直以来自己也指挥着徭役干活,但想把这些流民这么井井有条却又快捷的撤离出去的确做不到。
而事实上,马周做不到是因为把这些流民当成是人了。
但李淳风不是,李淳风是纯粹把所有的人都当做是数据,这数个月来对流民们进行各种有意识的训练与暗示,让这些流民要遵守自己的制度。
然后自己对撤离河南的整个流程进行了拆解与模块化处理,每一步都尽可能的计算,等撤离这天让流民们照做就好。
当然,就算李淳风有了比较长的准备,流民中也是有些反对者的。
所以李淳风也没有任何手软,如果流民遵守规矩还好,但只要想要引发骚乱,那就直接让魏旭把他们打死。
实际上也就只是从河南到德州这段路,需要这般高压高效只求结果。
等到德州,尤其是到了医疗营所驻扎的地点后,就能放松下来,让这些流民吃饱饭!
是的,这次是直接让这些流民吃饱饭,而不只是每天一碗稀粥而已。
对这些流民来说,没什么比一碗饭更能安抚住他们,如果有,那就再来一碗。
而这口饭吃下,再让他们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再让这些流民上船时,他们虽然还是感到迷茫,但心中的恐惧却是已经消散了不少。
因为这些流民清楚,他们吃到肚子里的粮食是真的,他们值不值这个价他们自己清楚。
但李淳风给了他们粮食吃,那卖也要卖个粮食以上的价格。
说实话,因为跟着李泰处理过太多这种流民了,李淳风到底知道这些流民的底线是什么,基本上只要有足够食物,那这些流民的底线绝大多数是没有底线。
所以在徐州到德州这一段的路程,不论是走陆路,还是走水路,只要保证每天定点伙食供应,直接告诉他们到哪里就有饭吃,这些流民咬着牙也是会爬过去的。
而只要过了徐州到德州这一段到达德州,没什么人跟自己抢人后,也就能缓一缓了,然后再走水路把这些人带到天津城去了。
天津对这些流民的处理已经很熟悉了,从上到下每一个流民,都洗澡发衣服,吃饱饭,让他们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然后按照四千到五千不等的数量,将他们送到附近已经规划好的村庄,让他们在这里建设房屋,开垦土地。
虽然过了冬小麦的播种期,但先把土地开垦出来,明年春天种植点豆类改善一下土地,到了秋天再种植也是一样的。
这些人来这里前,农学社、医舍、厕所、澡堂这些基础设施配套设施都已在这一个个规划好的村子里建设起来,也就等规模的人口才能让这些配套设施延续下去。
同时,李泰也没让这些人闲着,因为人类这种生物,就是闲着会闲出事情来。
这些人现在还不能直接投入到徭役中,因为他们不懂得规矩,多少还是要磨一磨的。
李泰便让农学社的人过去,教授他们在自家院子后面挖地窖,同时安排天津徭役,在他们的村子中央底下挖掘一个大空间出来。
地窖在幽州这边疆地区还是很重要的,若运气差一点,如果幽州城守不住了北方百姓为了避免被战争波及,这口地窖说不定就是救命用的。
至于平常,更可以存放一些物资,某种程度上算是拓展了空间。
当然也有些偏内陆的幽州百姓,则会把冬天的雪存入这地窖中,作为夏天的水来用。
而且自从李泰让农业学子们教授了百姓建立冬天的温室大棚后,倒还真有一部分百姓尝试着建立温室大棚,当然更多的还是世家豪族,毕竟谁能抵抗大冬天的吃蔬菜呢!
而建立了冰雪板的温室大棚,那就需要顺便建立配套设施雪窖。
这雪窖联通着炉火的出烟口,就是利用平常的炉火来烧化这些雪花,而这些水则用来灌溉冰雪大棚中作物。
毕竟透明的阳光可以照耀到蔬菜上,但温度适宜的水在大冬天可不容易弄到,所以劳动人民总会想出些当前情况下最便捷的办法。
至于李泰,李泰从没觉得缺少适合温度的水,
因为李泰是直接铲雪,然后用煤炭烧烧开,等到开水凉了,温度适合了再去浇灌。
没办法,李泰手下有矿,突出得就是一个土豪。
事实上,这种利用煤炭烧开水,然后用开水凉了再去浇灌冬日作物的办法相对来说李泰是挺支持的,或者说,凡能直接用到煤炭这种资源的生产方式,李泰都支持。
因为李泰清楚,想发展煤炭行业,那就必须要把能源的重要性发挥出来。
只有它发挥出来的作用越多,整个社会越离不开它,那社会对煤炭资源的渴求才会越急。
等到村子中心的地下空间挖好,每家每户的地窖也能与它相互勾连起来。
到时候大冬天想串门,也别从村上走,直接从地下走也是一样的。
毕竟需要考虑到这些人还只是流民,大冬天只能窝在自己家里,除了李泰赠送的单薄衣服几乎其他什么都没有。
这样的人大冬天是干不了活的,但直接给他们棉衣什么的,不好意思,李泰手上的防寒的物资没那么多。
所以,直接在地下挖掘一个大空间,然后让交给他们一些手头活,总比让他们大冬天的窝在自己家里,什么事情都干不了,什么钱都没有赚的好。
毕竟这些流民吃着靠自己努力与汗水赚来的钱,这些人吃着的饭才真正踏实起来。
而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在燕王府真切领到粮食后,百姓们的心才定下心来。
这新生活的地方虽然很古怪,但燕王说话算话,这些百姓倒也慢慢适应生活下来。
就在这些流民在此地安稳发展时,李淳风也带着天津一部分徭役出发,赶赴沧州而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