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沧州的计划书 (2/2)
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耕耘贞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呢!
薛大鼎制定了一个水渠修缮计划,然后让派人送给李泰修改一下,这很合乎清理吧。
当然,真实目的是想从李泰手里借用天津徭役,甚至薛大鼎表态了,只要燕王愿意调度这批人过来修缮水渠,那沧州百姓定然对燕王感激不尽云云……
好吧,这家伙就是想空手套白狼,看看能不能白嫖一下,反正也就损失一份手书而已。
李泰看看薛大鼎的整个计划书,说实话,薛大鼎的整个计划书制作得挺详尽的。
毕竟大家都有制作水利设施的经验,知道怎么样从李泰这里骗钱(划掉),求取投资。
不过薛大鼎居然主动给李泰上交计划书,这是李泰所没有想到的。
自己来大唐了,这么主动找自己要投资的这是开天辟地第一个。
平常都是李泰想着要怎么样把资金给别人,然后才把这一个工程给修建起来。
现在李泰看了看,这时代居然有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跟自己一样都重视基础设施。
真是人才啊!
所以,面对薛大鼎过来拉投资,自己说什么都要挤出一点资源来给他。
但真正问题是,自己给他资源简单,自己要怎么样把钱粮回收回来。
莫说大唐,就算整个华夏历史上都没有州县投资州县的事,这操作起来就比较难了。
如果仅只是徭役调度,对整个行政层面来说倒是没什么难事。
但自己所要得可不仅只这么一点而已,自己想要的是整个沧州的发展方向。
说实话,自己来到了幽州,对幽州周围各个区县多少有几分自己的认识。
沧州这地方,地处冀中平原东部,地势低平,起伏不大,境内河流众多,素有“九河下稍”之称。
上游有三大水系汇入沧州,贯穿东南西北,交叉纵横,有20多条河流汇聚9处入海。
可以说不论地势,还是水纹,甚至漫长的海岸线,都能把天津城的发展在沧州上进行复制,完全能够成为北方的重要粮仓。
最重要得是沧州全境都在大运河上,这样的大粮仓更能把粮食运输到北方绝大多数地点。
如果沧州真无关紧要,那李泰说把徭役借给也就借给了。
但正因为沧州重要,这就让李泰不得不考虑,是不是要借助这机会掌控沧州的发展方向。
说到底,现在的大唐还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封建社会,像沧州这地方真的很有潜力。
正如此,如果只从缝缝补补的角度,在沧州这地方修建这些水渠也就足够了。
但如果说想让沧州更进一步发展,甚至成为幽州粮仓,那这样的规划就不够全面了。
王有方很疑惑的看着李泰看了看手上的书信后就愣了下来。
自己颇焦急李泰的回话,但自己人微言轻,一个从九品的录事哪里敢多说什么,只能焦急的等待着。
李泰沉默了片刻,对王有方道,“我写一封信,你交给薛刺史,并告知薛刺史,今年我对天津徭役有所安排,并没多余徭役抽调出来。
但若是薛刺史愿意等待的话,明年倒愿意把幽州修路的一部分徭役借给薛刺史。”
王有方听到李泰的话,马上恭敬的从李泰手中接过李泰当场写好的信件便匆匆离去,去跟沧州的薛刺史进行汇报了。
说实话,李泰不觉得薛大鼎会认为自己匆匆派遣一个人过来,自己就肯定会借徭役给他。
薛大鼎更多只是秉承着能借来最好,不能借来拉倒的想法,派个人过来试试而已。
与之相比,倒是自己多少有几分图谋沧州的想法,只不过现在自己连幽州都还没完全发展起来,却要出手发展沧州,多少有几分蛇吞象的感觉。
“不论怎么说,若想让沧州复制整个天津的模式,并让沧州未来的发展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按部就班的发展……这需要朝廷方面的同意才行!”
李泰思索了一下,到底还是写了一封信件,开始通过六百里加急向李世民送过去。
毕竟自己虽然有管理沧州的行政之权,但权利归权利,能不能动用这一份权利,还是要朝廷同意的。
这第一步,自己就要在沧州推广小麦,如果这步都不能顺利执行进行下去,那其他的也都不用多说了,还是经营好幽州这一亩三分地比较的好。
李泰的这份有关沧规划,第一步正式在沧州地区推广小麦的想法,很快便送入到李世民所在的两仪殿中。
李世民的目光略过全部的内容,李泰的整个计划书,更是做得一览无余。
简单的说,第一步推广小麦种植,第二步推广棉花,第三步,依托海洋发展渔业,把沧州打造成北方的鱼米之乡。
从此以后,北方地区就算出现灾荒,通过京杭大运河,沧州地区的粮食,也能源源不断的向北方各地运输过去救急。
面对李泰给出的发展计划,李世民倒没第一时间答应批复,而是把这份计划交给房玄龄,道,“玄龄,青雀从幽州送来了一份有关沧州的计划,伱来参详参详?”
房玄龄听到李世民的话,眉头却也微微皱眉,很久没有听到这个名字了,没想到这高丽使者才刚离开不久,燕王便是来事情了。
不过转念一想,以燕王的性格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所以,房玄龄从李世民手中接过这份计划书,看了一会儿后,道,
“燕王的意思是,先让幽州把运河与港口的收益拿出来,用来给沧州进行全面建设。
等到将来沧州有了收成,沧州再分成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通过生产粮食、棉花或者海产品进行还债。
这件事需要朝廷盖印作为担保,以避免将来出现人走款息,不再还债的情况。”
“玄龄,你觉得怎么样?”李世民看着房玄龄说道。
“朝廷的税赋为先!”房玄龄道,“只要不需要朝廷出钱,让燕王把钱粮拿出来在河北道上折腾,总归对大唐有利!”
李世民也感叹:“青雀有无中生有的陶朱之才,在一处地方便能富庶一处地方,真好啊!”
(本章完)
呢!
薛大鼎制定了一个水渠修缮计划,然后让派人送给李泰修改一下,这很合乎清理吧。
当然,真实目的是想从李泰手里借用天津徭役,甚至薛大鼎表态了,只要燕王愿意调度这批人过来修缮水渠,那沧州百姓定然对燕王感激不尽云云……
好吧,这家伙就是想空手套白狼,看看能不能白嫖一下,反正也就损失一份手书而已。
李泰看看薛大鼎的整个计划书,说实话,薛大鼎的整个计划书制作得挺详尽的。
毕竟大家都有制作水利设施的经验,知道怎么样从李泰这里骗钱(划掉),求取投资。
不过薛大鼎居然主动给李泰上交计划书,这是李泰所没有想到的。
自己来大唐了,这么主动找自己要投资的这是开天辟地第一个。
平常都是李泰想着要怎么样把资金给别人,然后才把这一个工程给修建起来。
现在李泰看了看,这时代居然有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跟自己一样都重视基础设施。
真是人才啊!
所以,面对薛大鼎过来拉投资,自己说什么都要挤出一点资源来给他。
但真正问题是,自己给他资源简单,自己要怎么样把钱粮回收回来。
莫说大唐,就算整个华夏历史上都没有州县投资州县的事,这操作起来就比较难了。
如果仅只是徭役调度,对整个行政层面来说倒是没什么难事。
但自己所要得可不仅只这么一点而已,自己想要的是整个沧州的发展方向。
说实话,自己来到了幽州,对幽州周围各个区县多少有几分自己的认识。
沧州这地方,地处冀中平原东部,地势低平,起伏不大,境内河流众多,素有“九河下稍”之称。
上游有三大水系汇入沧州,贯穿东南西北,交叉纵横,有20多条河流汇聚9处入海。
可以说不论地势,还是水纹,甚至漫长的海岸线,都能把天津城的发展在沧州上进行复制,完全能够成为北方的重要粮仓。
最重要得是沧州全境都在大运河上,这样的大粮仓更能把粮食运输到北方绝大多数地点。
如果沧州真无关紧要,那李泰说把徭役借给也就借给了。
但正因为沧州重要,这就让李泰不得不考虑,是不是要借助这机会掌控沧州的发展方向。
说到底,现在的大唐还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封建社会,像沧州这地方真的很有潜力。
正如此,如果只从缝缝补补的角度,在沧州这地方修建这些水渠也就足够了。
但如果说想让沧州更进一步发展,甚至成为幽州粮仓,那这样的规划就不够全面了。
王有方很疑惑的看着李泰看了看手上的书信后就愣了下来。
自己颇焦急李泰的回话,但自己人微言轻,一个从九品的录事哪里敢多说什么,只能焦急的等待着。
李泰沉默了片刻,对王有方道,“我写一封信,你交给薛刺史,并告知薛刺史,今年我对天津徭役有所安排,并没多余徭役抽调出来。
但若是薛刺史愿意等待的话,明年倒愿意把幽州修路的一部分徭役借给薛刺史。”
王有方听到李泰的话,马上恭敬的从李泰手中接过李泰当场写好的信件便匆匆离去,去跟沧州的薛刺史进行汇报了。
说实话,李泰不觉得薛大鼎会认为自己匆匆派遣一个人过来,自己就肯定会借徭役给他。
薛大鼎更多只是秉承着能借来最好,不能借来拉倒的想法,派个人过来试试而已。
与之相比,倒是自己多少有几分图谋沧州的想法,只不过现在自己连幽州都还没完全发展起来,却要出手发展沧州,多少有几分蛇吞象的感觉。
“不论怎么说,若想让沧州复制整个天津的模式,并让沧州未来的发展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按部就班的发展……这需要朝廷方面的同意才行!”
李泰思索了一下,到底还是写了一封信件,开始通过六百里加急向李世民送过去。
毕竟自己虽然有管理沧州的行政之权,但权利归权利,能不能动用这一份权利,还是要朝廷同意的。
这第一步,自己就要在沧州推广小麦,如果这步都不能顺利执行进行下去,那其他的也都不用多说了,还是经营好幽州这一亩三分地比较的好。
李泰的这份有关沧规划,第一步正式在沧州地区推广小麦的想法,很快便送入到李世民所在的两仪殿中。
李世民的目光略过全部的内容,李泰的整个计划书,更是做得一览无余。
简单的说,第一步推广小麦种植,第二步推广棉花,第三步,依托海洋发展渔业,把沧州打造成北方的鱼米之乡。
从此以后,北方地区就算出现灾荒,通过京杭大运河,沧州地区的粮食,也能源源不断的向北方各地运输过去救急。
面对李泰给出的发展计划,李世民倒没第一时间答应批复,而是把这份计划交给房玄龄,道,“玄龄,青雀从幽州送来了一份有关沧州的计划,伱来参详参详?”
房玄龄听到李世民的话,眉头却也微微皱眉,很久没有听到这个名字了,没想到这高丽使者才刚离开不久,燕王便是来事情了。
不过转念一想,以燕王的性格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所以,房玄龄从李世民手中接过这份计划书,看了一会儿后,道,
“燕王的意思是,先让幽州把运河与港口的收益拿出来,用来给沧州进行全面建设。
等到将来沧州有了收成,沧州再分成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通过生产粮食、棉花或者海产品进行还债。
这件事需要朝廷盖印作为担保,以避免将来出现人走款息,不再还债的情况。”
“玄龄,你觉得怎么样?”李世民看着房玄龄说道。
“朝廷的税赋为先!”房玄龄道,“只要不需要朝廷出钱,让燕王把钱粮拿出来在河北道上折腾,总归对大唐有利!”
李世民也感叹:“青雀有无中生有的陶朱之才,在一处地方便能富庶一处地方,真好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