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 (2/2)
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北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究幽微,钩深致远,源流不测。数百年来,斯一人而已。刘炫学实通儒,才 堪成务,九流七略,无不该览。虽探赜索隐,不逮于焯;裁成义说,文雅过之。并 时不我与,馁弃沟壑。斯乃子夏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之所与者聪明, 所不与者贵仕,上圣且犹不免,焯、炫其如命何!孝籍徒离骚其文,尚何救也!
<b>部分译文</b>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自幼喜爱学习,振奋精神,不知疲倦。跟随陈达学习三传,跟随房箈学习周礼,侍奉徐遵明,认真学习了一年,后来又跟李宝鼎学习礼,于是博览通晓五经。然而,熊安生专门传授三礼,从远方来的学生有一千多人。探讨谶纬之学,搜集新奇的学说,先前的儒生没有明白的东西,都加以阐发说明。齐武成帝河清年间,阳休之特意奏请熊安生为国子博士。
当时,北周周礼已经流行,自公卿以下,大都学习周礼,有过去留下的疑问和大的滞碍几十条,人们都不能详加辨明。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周朝和齐朝互通友好,兵部尹公正出使齐朝,和齐人谈到周礼,齐人不能回答,就让熊安生到宾馆,和尹公正交谈。尹公正能言善辩,熊安生说到他不知道的,就撮取关键的问题突然向熊安生发问。熊安生说“:礼的道理弘大深奥,自然有其顺序,一定想要升堂入室看到其精奥,难道宁可打乱其先后顺序吗?只要能够留意,我会为您按次序陈说它。”尹公正于是向熊安生询问有疑问的问题,熊安生都一一讲解,探究其根本。尹公正非常佩服,回国后把这些事情都告诉了周武帝,周武帝十分钦敬看重熊安生。
进入邺都之后,熊安生急忙令人打扫门庭。家里的人奇怪地问他,熊安生说“:周武帝重视道术,尊重儒生,必定会来见我。”不一会儿,周武帝临幸其宅第,诏令不用下拜,亲自拉着他的手,领着他一同坐下。周武帝对他说“:朕没有能够罢却战争,因此感到惭愧。”熊安生说:“黄帝尚且有阪泉之战,何况陛下恭敬地代行上天的惩罚呢?”周武帝又说“:齐朝赋税劳役繁重,耗尽了百姓的财力,朕救齐朝百姓于水火,想革除其弊政,准备将府库和三台的杂物分散给百姓,公以为怎么样?”熊安生说:“当初,武王战胜商纣,分发鹿台的财物,发放巨桥的谷物。陛下这个诏令,时代不同,美善是相同的。”周武帝又说:“朕和武王相比怎么样?”熊安生说:“武王讨伐商纣,把纣王之首悬挂在白旗杆上,陛下平定齐国,不战而获胜利,以我的愚见,陛下的谋略为优。”周武帝非常高兴,赐给熊安生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院一所,并赐给象牙手板和九环金带,赏赐的其他物品和上面那些差不多。又诏令所司给熊安生安车驷马,令其随从车驾入朝,并敕令所在之地供给所需之物。至了京城,奉命在大乘佛寺参与讨论五礼。周武帝宣政元年(578),熊安生任露门博士、下大夫,这时熊安生已八十多岁。不久就退休了,死在家中。
熊安生的学问既然为儒生尊崇,曾经跟他学习和在他之后享有高名的人,有马荣伯、张黑奴、窦士荣、孔笼、刘焯、刘炫等,都是他的学生。熊安生撰著有周礼义疏三十卷,礼记义疏三十卷,孝经义一卷,都流传于世。
熊安生和同郡人宗道晖、张晖、纪显敬、徐遵明等人为北朝儒学的创始人。宗道晖喜欢戴高翅帽,穿大木板鞋,州中将官刚到任,宗道晖就戴着高翅帽,穿着大木板鞋去拜见,仰着头,抬着胳膊肘,在大木板鞋上叩拜,自称学士等同于三公。后来,齐任城王高氵皆鞭打宗道晖,宗道晖慢慢地呼喊安伟,安伟出来后,对人说“:我挨鞭子,不失汉之礼仪。”宗道晖又穿上大木板鞋离开了。冀州人为他们几个人编了几句顺口溜:“显公钟,宋公鼓,宗道晖屐,李洛姬肚。”称之为四大。显公是僧人,宋公是安德太守,洛姬是一个妇女。
熊安生在山东时,年年到处讲学,跟随他听讲的人很多,有人诳他说:“某村有一古墓,是晋河南将军熊光的墓,距现在已七十二世了。原来有墓碑,被村里的人埋藏起来了。”熊安生掘地寻找墓碑,没有找到,因而引起连年不断的官司。冀州长史郑大灌判决道“:距今七十二世,是羲皇上人;河南将军,晋朝没有这样的官名。诉讼不符合道理和记载。”熊安生率领族人对着墓冢大哭。将要通报姓名,见到徐之才与和士开二人相对而坐,因徐之才名讳为“雄”和士开名讳为“安”就自称“触触生”众人都哂笑他。
黎景熙字季明,河间莫阝人。少年时因孝顺而闻名于世。曾祖黎嶷,北魏太武帝时,因军功赠爵容城县男,后为燕君郡太守。祖父黎镇、父亲黎琼都世袭封爵。
黎季明小时候喜欢读书,生性记忆力强,有默默记忆的才能,而没有应酬对答之才。他的从祖父黎广,太武帝时任尚书郎,擅长古代之学。曾经跟随吏部尚书清河人崔宏学习字义,又跟从司徒崔浩学习楷书和篆书,自此以后家传其学。季明也学习字义、楷书和篆书,与许慎有很多不同。又爱好天象,对术数很是通晓,但穷困失意,不从事谋生之业。有书一千多卷。虽然穷困独自居处,却不因生活所迫改变节操。和范阳人卢道源是心意相投感情深厚的朋友。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卢道源劝说他出去做官,才做了个威烈将军。北魏孝武帝西迁,季明就寄居在伊洛。侯景夺取河南之地,召季明到军队中,稍后改任黎阳郡太守。季明跟随侯景到了悬瓠,发现侯景最终不足以依恃,就离开了他,寄居在颍川。当时王思政镇守颍川,多次派人召见季明,留在内馆。过了一个多月,周文帝又征召他,就进了关中。周文帝就令季明在东阁订正确定古今的文字。西魏文帝大统末年,授著作郎之职。当时和他同辈的人,都官位兼任侍中,车马服饰华丽丰盛,只有季明一人居于贫贱之位,而没有惭愧的表情。季明对其职守又很勤奋,撰著不懈怠。然而性格特别固执,不合时宜,因此一做史官,就十年不调任。周明帝武成末年,升任外史下大夫。
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大造宫殿,春夏二季大旱,诏令公卿和文武百官,尽力上言朝政得失。季明上秘密奏章道:“臣听说成汤时遭受旱灾,让六卿自己陈述得失。周宣王非常过分,宝玉都用尽了。难道不是为百姓作长远的考虑,俯首哀叹百姓不幸吗?如今正是农事的关键月份,季节雨都延误过去了,普天下百姓的心里,都渴望下雨。陛下关心普天下的事物,像爱护儿子一样爱护众人,敬重礼遇各种神灵,尚且不能丰收谐和。难道是有的事情没有节制,违背了时节,举动失去折中,而导致这场旱灾吗?
“春秋中说,君主举动必定要记录下来,行动要成为典范礼仪。水旱阴阳,没有不应君主的行动而至的。孔子说:‘言语行动,是有道德的人感动天地的原因,能够不慎重吗?’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冬天,天不降雨。五行传认为这一年中三次修筑高台,奢侈浮华,不体恤百姓。僖公二十一年夏天,大旱。五行传以为这时修建南门,让百姓辛劳,大兴劳役。汉惠帝二年夏天,大旱;五年夏天,大旱,江河中的水减少,溪水和山涧中的水断绝。五行传认为是在这之前出动十四万六千人修建长安城造成的。汉武帝元狩三年夏天,大旱。五行传认为这一年出动天下原有的官吏,凿通昆明池。这样说的话,建筑工程一类的事情,一劳动人力役,上天就有奇异之事来相应。典章经籍作为警示,如果或许可以引起深思的话,上天的责备告示,改正过来就好了。如今如果停止百姓的劳役,来报答上天的责备,或许天降甘霖,好的庄稼有机会生长,那么,丰收的年成就可以期望了,百姓的到来就不会迟了。诗说:‘人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或许恐怕阳气太盛而生阴,秋天雨水多起来,年成再不丰收,人们就没有希望了。如果又加饥荒,可忧虑的就更多了。”
当时,豪强富贵人家,都争相攀比奢侈华丽。季明又上书说:
“臣听说宽大是为了广为覆盖,慈爱是为了关怀众人。所以,说天高地厚,是因为万物都能得到天地的包容养育;四季显示出寒冷暑热,是因为各种事物都能从四季的忠实诚信中得到帮助。因此,帝王的宽容大度像天地一样,忠实诚信像四季一样。招摇星指向东方,天下的人都知道春天来了;君主布施恩德,普天下的人都怀念其恩惠。希望陛下借助上天统御天下,各种事物都能亨通,乘驭六龙,自强不息,喜爱问询,接受规范,天下的百姓就十分幸运了。
“自古以来,最具德行的君主,也都广泛请求,到处询访,询问打柴草的人,把鼓挂在树干上,以征求过失。前不久,大旱超过了时节,百姓渴望收成,陛下于是发布圣明的诏令,广泛搜求百姓的六种疾苦,象禹、汤那样归罪自己,推崇宋景坚守正直,及时雨顺应时节,年成因此而获得丰收。约束自己,节俭用品,仰慕质朴,去除浮华,这样就高尚了。然而,高官仍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炫耀,丝罗尚且充斥于豪强富贵之家,小小老百姓连粗布衣服都穿不上,编入户籍的平民连糟糠都吃不饱。这就是劝说引导的道理,有些没能周遍的缘故。如今,即使用礼仪引导他们,用刑法来约束他们,风俗也很难一致了。当初,汉文帝收集上书用的书袋,用来作帐子;爱惜十户人家的物产,不建造露台;后宫中的佳丽,穿的衣服不及地,和今天富贵之家的服饰相比,还不如婢女奴隶的衣服。然而,汉文帝自身为属下作出表率,国家富足,刑罚清正,庙号称为太宗,确实是有原因的。臣听说,圣人长久坚持他的道义,天下就能教化成功。如今承继魏朝衰败战乱之后,忠贞诚信没有兴起。应该先尊崇五美,屏除四恶,革除浮华的世俗,抑制竞相斗富的世风,察纠鸿都之中的雕虫小技,焚毁野鸡头之类的奇装异服,没有益处的货物不要在当时推重,有损德行的器物不要放置在身旁,这样,人们就知道陛下的德行了。
“臣又听说,从事政治的关键,在于选拔举荐。如果有毫厘的差误,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后来的人居于上位,就会导致堆积薪柴的讥讽。因此,古代善于从事政治的人,用人像游鱼一样一个一个地按照次序,任用必定要根据能力。在朝中赐爵给人,不是因为个人的爱好。分别才能而授予官职,根据才能而加以任用。授官适合其才,任命正当其用,六辔既已调和,就可全不费力地而致千里之远。虞、舜选拔众人,不仁义的人就让他远远地走开,则各种事情就安康了,百姓就明白他们的教化了。
周武帝看后,嘉奖黎季明。
当时,外史的官署屡屡迁移,没有固定的处所。季明又上言道:“外史的职守,就是汉朝的东观,是帝王珍重的,这就是外史的职责所在。自魏朝到周朝,公馆没有设立,臣虽然愚鲁暗昧,尚且知道这样不对。因此,去年十一月间,敢于冒昧陈奏,陛下特意颁下旨意,当即命令修建外史官署。很快过了一年,不知道功效如何。臣常常思虑这件忧患。怎敢不再次请求。”周文帝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官署就建造起来了。天和二年(567),黎季明晋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后来病死。
另外,周文帝初年,适逢天下分崩离析,当时,有学问道术的人很少。所以,孤陋寡闻和有小技的人,都被引荐任用。至于像冀俊、赵文深一类的人,虽然才能有愧于前人,而声名显于当世,都受到任用。
黎景熙字季明,河间莫阝人。少年时因孝顺而闻名于世。曾祖黎嶷,北魏太武帝时,因军功赠爵容城县男,后为燕君郡太守。祖父黎镇、父亲黎琼都世袭封爵。
黎季明小时候喜欢读书,生性记忆力强,有默默记忆的才能,而没有应酬对答之才。他的从祖父黎广,太武帝时任尚书郎,擅长古代之学。曾经跟随吏部尚书清河人崔宏学习字义,又跟从司徒崔浩学习楷书和篆书,自此以后家传其学。季明也学习字义、楷书和篆书,与许慎有很多不同。又爱好天象,对术数很是通晓,但穷困失意,不从事谋生之业。有书一千多卷。虽然穷困独自居处,却不因生活所迫改变节操。和范阳人卢道源是心意相投感情深厚的朋友。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卢道源劝说他出去做官,才做了个威烈将军。北魏孝武帝西迁,季明就寄居在伊洛。侯景夺取河南之地,召季明到军队中,稍后改任黎阳郡太守。季明跟随侯景到了悬瓠,发现侯景最终不足以依恃,就离开了他,寄居在颍川。当时王思政镇守颍川,多次派人召见季明,留在内馆。过了一个多月,周文帝又征召他,就进了关中。周文帝就令季明在东阁订正确定古今的文字。西魏文帝大统末年,授著作郎之职。当时和他同辈的人,都官位兼任侍中,车马服饰华丽丰盛,只有季明一人居于贫贱之位,而没有惭愧的表情。季明对其职守又很勤奋,撰著不懈怠。然而性格特别固执,不合时宜,因此一做史官,就十年不调任。周明帝武成末年,升任外史下大夫。
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大造宫殿,春夏二季大旱,诏令公卿和文武百官,尽力上言朝政得失。季明上秘密奏章道:“臣听说成汤时遭受旱灾,让六卿自己陈述得失。周宣王非常过分,宝玉都用尽了。难道不是为百姓作长远的考虑,俯首哀叹百姓不幸吗?如今正是农事的关键月份,季节雨都延误过去了,普天下百姓的心里,都渴望下雨。陛下关心普天下的事物,像爱护儿子一样爱护众人,敬重礼遇各种神灵,尚且不能丰收谐和。难道是有的事情没有节制,违背了时节,举动失去折中,而导致这场旱灾吗?
“春秋中说,君主举动必定要记录下来,行动要成为典范礼仪。水旱阴阳,没有不应君主的行动而至的。孔子说:‘言语行动,是有道德的人感动天地的原因,能够不慎重吗?’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冬天,天不降雨。五行传认为这一年中三次修筑高台,奢侈浮华,不体恤百姓。僖公二十一年夏天,大旱。五行传以为这时修建南门,让百姓辛劳,大兴劳役。汉惠帝二年夏天,大旱;五年夏天,大旱,江河中的水减少,溪水和山涧中的水断绝。五行传认为是在这之前出动十四万六千人修建长安城造成的。汉武帝元狩三年夏天,大旱。五行传认为这一年出动天下原有的官吏,凿通昆明池。这样说的话,建筑工程一类的事情,一劳动人力役,上天就有奇异之事来相应。典章经籍作为警示,如果或许可以引起深思的话,上天的责备告示,改正过来就好了。如今如果停止百姓的劳役,来报答上天的责备,或许天降甘霖,好的庄稼有机会生长,那么,丰收的年成就可以期望了,百姓的到来就不会迟了。诗说:‘人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或许恐怕阳气太盛而生阴,秋天雨水多起来,年成再不丰收,人们就没有希望了。如果又加饥荒,可忧虑的就更多了。”
当时,豪强富贵人家,都争相攀比奢侈华丽。季明又上书说:
“臣听说宽大是为了广为覆盖,慈爱是为了关怀众人。所以,说天高地厚,是因为万物都能得到天地的包容养育;四季显示出寒冷暑热,是因为各种事物都能从四季的忠实诚信中得到帮助。因此,帝王的宽容大度像天地一样,忠实诚信像四季一样。招摇星指向东方,天下的人都知道春天来了;君主布施恩德,普天下的人都怀念其恩惠。希望陛下借助上天统御天下,各种事物都能亨通,乘驭六龙,自强不息,喜爱问询,接受规范,天下的百姓就十分幸运了。
“自古以来,最具德行的君主,也都广泛请求,到处询访,询问打柴草的人,把鼓挂在树干上,以征求过失。前不久,大旱超过了时节,百姓渴望收成,陛下于是发布圣明的诏令,广泛搜求百姓的六种疾苦,象禹、汤那样归罪自己,推崇宋景坚守正直,及时雨顺应时节,年成因此而获得丰收。约束自己,节俭用品,仰慕质朴,去除浮华,这样就高尚了。然而,高官仍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炫耀,丝罗尚且充斥于豪强富贵之家,小小老百姓连粗布衣服都穿不上,编入户籍的平民连糟糠都吃不饱。这就是劝说引导的道理,有些没能周遍的缘故。如今,即使用礼仪引导他们,用刑法来约束他们,风俗也很难一致了。当初,汉文帝收集上书用的书袋,用来作帐子;爱惜十户人家的物产,不建造露台;后宫中的佳丽,穿的衣服不及地,和今天富贵之家的服饰相比,还不如婢女奴隶的衣服。然而,汉文帝自身为属下作出表率,国家富足,刑罚清正,庙号称为太宗,确实是有原因的。臣听说,圣人长久坚持他的道义,天下就能教化成功。如今承继魏朝衰败战乱之后,忠贞诚信没有兴起。应该先尊崇五美,屏除四恶,革除浮华的世俗,抑制竞相斗富的世风,察纠鸿都之中的雕虫小技,焚毁野鸡头之类的奇装异服,没有益处的货物不要在当时推重,有损德行的器物不要放置在身旁,这样,人们就知道陛下的德行了。
“臣又听说,从事政治的关键,在于选拔举荐。如果有毫厘的差误,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后来的人居于上位,就会导致堆积薪柴的讥讽。因此,古代善于从事政治的人,用人像游鱼一样一个一个地按照次序,任用必定要根据能力。在朝中赐爵给人,不是因为个人的爱好。分别才能而授予官职,根据才能而加以任用。授官适合其才,任命正当其用,六辔既已调和,就可全不费力地而致千里之远。虞、舜选拔众人,不仁义的人就让他远远地走开,则各种事情就安康了,百姓就明白他们的教化了。
周武帝看后,嘉奖黎季明。
当时,外史的官署屡屡迁移,没有固定的处所。季明又上言道:“外史的职守,就是汉朝的东观,是帝王珍重的,这就是外史的职责所在。自魏朝到周朝,公馆没有设立,臣虽然愚鲁暗昧,尚且知道这样不对。因此,去年十一月间,敢于冒昧陈奏,陛下特意颁下旨意,当即命令修建外史官署。很快过了一年,不知道功效如何。臣常常思虑这件忧患。怎敢不再次请求。”周文帝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官署就建造起来了。天和二年(567),黎季明晋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后来病死。
另外,周文帝初年,适逢天下分崩离析,当时,有学问道术的人很少。所以,孤陋寡闻和有小技的人,都被引荐任用。至于像冀俊、赵文深一类的人,虽然才能有愧于前人,而声名显于当世,都受到任用。
何妥字栖凤,西城人。父亲细脚胡,经商进入蜀地,就在郫县安下了家。侍奉梁武陵王萧纪,主管金银布帛,因而成为大富翁,称为西州大商贾。
何妥小时候机灵敏锐,八岁时到国子之学学习,助教顾良戏耍他说:“你姓何,是荷叶的荷,还是河水的河?”何妥应声回答说“:先生姓顾,是眷顾的顾,还是新故的故?”众人都是认为他很了不起。十七岁那年,因精练的技艺而侍奉湘东王。后来,湘东王知道何妥聪敏明达,就召到身边诵读书籍。当时,兰陵萧。。也有非凡的才能,住在青杨巷,何妥住在白杨头。当时的人这样说他们“:世上有两位俊才,白杨何妥,青杨萧。。”他受到的称赞就像这样。
江陵被平定后,何妥进入周朝,任太学博士。周宣帝刚刚设立五位皇后,问儒生辛彦之,辛彦之回答说:“皇后和天子相匹配,尊崇相等,不应有五位。”何妥驳斥说“:帝。。有四位妃子,舜有二位妃子,哪里有固定的数目?”因此封为襄城县男爵。隋文帝即位,何妥任国子博士,加授通直散骑常侍之职,晋爵位为公。
何妥生性急躁,很有口才,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纳言苏威曾经对文帝说:“臣的亡逝的父亲经常告诫臣说:‘只读一部孝经,就足够树立己身,治理国家了,何必多读别的书。’”文帝也认为说得对。何妥进奏说:“苏威学习的书本,不止是一部孝经。他的父亲如果确有这样的话,就是苏威不听从教导,这就是他的不孝;如果没说过这样的话,就是当面欺骗陛下,这就是他的不诚实。不诚实,不孝顺,怎么能够侍奉君主?况且孔夫子又说‘: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岂能容忍苏绰教导儿子,偏偏和圣人的教导相违背呢?”苏威当时兼任五种职务,文帝非常亲爱重视他。何妥因而上奏,说苏威不可信任。又因苏威执掌天文和法律制度,都不称职,何妥上奏八件事,向文帝进谏:
“第一件事是:臣听说,了解人的人就是哲人,只有帝王难以了解人。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若是把邪曲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服从。由此来说,政治的安全与危险,在于举荐人才是否一定能够慎重,所以,举荐贤才受到皇上的赏赐,埋没贤才就要受到杀戮。观察今日的举荐人才,与这些有很大差异。不论谄媚讨好还是正直,不分别贤才还是愚昧。心里想让他登高位,就可以从平民百姓一下子提拔到重要的职位;心里想要压制某人,就一定是到老仍是郎官署官之类的小官。百姓不服,实在是因为这些。臣听说,在朝廷封赏某人官爵,就当着众官员之面封赏;在市曹杀戮犯人,就当众杀戮。俯伏看见陛下留心刑狱诉讼,爱护百姓像爱护儿子一样,每当应该裁决刑狱之时,没有一次不是询访诸位公卿,不滥杀无辜,这是君主圣明。刑狱既然这样,封爵也应这样。如果有大功,在帝王心中加以查实,就可以擢升。自此以下,如果选拔重要的官员,一定要参照众人的见解,不要听信一人提拔,这样就上不徇私情,下边没有怨恨。
“第二件事是:孔子说:观察其互相勾结,其罪过就无法遮掩了。又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他所说的勾结,就是阿谀党附。说的是心里喜爱的人,即使已经光彩夺目,荣耀显赫,还要加以提拔;心里厌恶的人,即使已经沉居屈辱的地位,一点点话也一定要发怒。既然已经提拔起来,必定互相遮掩,这样欺骗皇上的念头就滋生出来了;屈辱既然已经加之于身,就会有怨恨,毁谤辱骂的话就说出口了。俯伏希望陛下广泛加以访察,不要让结党营私的路打开,威势和恩惠都由自己决定。国家的灾患,没有比这些更大的了。
“第三件事是:臣听说舜提拔十六类人,就是所说的八元八凯。考察其贤达明智,道理胜于今日。况且又选拔才能,授予职任,互相不侵扰,不重复。所以,四门得以和睦,各种事功都很兴盛。如今,官员特别多,用人非常少,一人之身竟然兼有好几种职务。因为国家没有人才吗?因为人才不善良吗?如今,有万辆车马的大国,才俊之士不少,纵然有圣明的哲人,也没有缘由自己荐达。东方朔说过‘:尊重他就让他做将军,压抑他就使他成为俘虏。’这话是真的。如今做官的人,不考虑德行,不衡量才能,既然没有吕望、傅说的才能,又自负傅岩、渭水的傲气。不考虑忧患深重,责任重大。只是害怕总揽的职务不够多。安居于这种宠贵的职务,轻视卿相的职守。颠沛流离而导致挫折,实在是因为这些。易说‘:鼎折足,帝王或诸侯食用的肉羹倾洒出来,刑罚深重,凶。’说的是大臣不能胜任。
“第四件事是:臣听说礼这样说:诡辩的言论破坏了法律,扰乱名分而改变做法,利用歪门邪道扰乱政治的人,就要杀掉。孔子说:依旧贯通,何必改变做法?俯伏发现连年以来改变做法的事情很多。如范威刻制计时的滴漏,十年没有刻制成;赵翊衡量秤,用了七年才定下来;公孙济迂腐虚妄,医疗处方费用超过很多万;徐道庆往返于南北,白白耗费饮食;常明破坏律令,历时达一年多;王渥混淆名份,没有限度;张山居不知道星位,先前已冒名太常;曹魏祖连北斗星都不认识,如今又超过了太史。无一不是用其短浅的见识,就自我夸耀,博取名誉,互相大肆以不实之辞欺骗人。请求自今日以后,有像这种情况的,如果他说的话失实,一定要加以重罚,但愿让他有所顾忌,不敢轻易上奏,恣意选拔。”
其余几事,文籍大都没有记载。当时苏威身兼数职,先前曾经隐居武功,所以何妥说:“自负傅岩、渭水之气。”用这些激将皇上。此书上奏之后,苏威非常忌恨何妥。开皇二年(582),苏威考定经籍文章,与何妥又相互指责。苏威愤怒地说:“没有何妥,不必顾虑没有博士!”何妥应声说:“没有苏威,也何必担心没有供役使的人!”于是和苏威产生了仇隙。
后来,皇上令何妥考定音乐。何妥又上表说:
“臣听说,明亮了就有礼乐,幽暗了就有鬼神。这样说的话,撼动天地,感动鬼神,没有比礼乐更接近的了。又说:“音乐达到了就没有怨恨,礼仪达到了就没有纷争。恭敬谦让统御天下,说的就是礼仪音乐。臣听说音乐有两种,一种是奸邪的音乐,第二种是雅正的音乐。奸邪的音乐感动人,背逆之气相应;雅正的音乐感动人,和顺之气相应。和顺之气形成景象,所以,音乐施行而伦理清晰,耳聪目明,血气平和,改变风俗,天下都得到安宁。孔子说:‘舍弃郑国的乐曲,斥退小人。’所以,郑、卫、宋、赵的音乐奏出,在内则产生疾病,在外则损伤人。因此,宫音乱则荒淫,其君主骄傲;商音乱则破败,其官员腐败;角音乱则忧患,其百姓怨恨;徵音乱则哀伤,其事功就辛劳;羽音乱则危险,其财物匮乏。五音都乱,那么国家很快就要灭亡了。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戴正冠冕而听古时的音乐,就想睡觉;听郑、魏的音乐而不疲倦,为什么呢?’子夏回答说:‘古代的音乐,用文雅的音乐开始,又用勇猛的音乐结束。修省自身以及家庭,使天下公平均匀。郑国和魏国的音乐,以奸邪的音乐结束,沉溺不止,男女混杂,不知父子。如今您问的是乐,您喜爱的是声音。乐和音相近似而不相同。作为君主,要谨慎地辨别好坏。’案,圣人制作音乐,不仅仅是让人耳目欢娱。而是想让人在祖宗庙堂之中,君臣共同听音乐,则无一不和顺恭敬;在乡间里邑之内,老少同听音乐,则无一不平和温顺;在内室之中,父子同听音乐,则无一不和睦亲爱。这就是古代帝王设置音乐的用意。所以,知道声响而不知道乐音的,是禽兽;知道乐音而不知道音乐的,是平民大众。所以,黄钟、大吕,琴瑟之乐和干戚之舞,儿童都能舞弄,能知音乐的人,大概只有君子。不知道声响的人,不能和他谈论乐音。不知道乐音的人不能和他谈论音乐,知道音乐,就几乎接近道了。殷纣做不合道义的事情,太师抱着乐器投奔周。晋国的君主缺少德行,师旷很是怜惜清澈的徵音。
“上古的时候,没有音乐,手拍肚子,敲打土块,就算是音乐了。易说:‘远古帝王制作音乐崇尚德行,殷勤地推荐给上帝,用以配享祖先。’以至于有黄帝制作咸池,颛顼制作六茎,帝。。制作五英,尧制作大章,舜制作大韶,禹制作大夏,汤制作大。。,武王制作大武。自从夏朝以来,年代久远,只留下了音乐名字,但其声音已经不能听到了。从殷朝到周朝的音乐,全都在诗的-颂中。所以, 自圣明的贤哲以来, 学习音乐的人很多, 如伏羲减少琴弦, 文王补足琴弦, 孔子敲击磬, 子路弹奏瑟, 汉高祖敲击筑, 汉元帝吹箫。
“汉高祖初年, 叔孙通借助秦朝的音乐家, 制作汉朝宗庙的音乐。在庙 门举行迎神仪式, 奏 嘉至之乐, 好像古时请神下凡的音乐一样。皇帝进入庙门, 奏永至之乐, 作为行走的节奏, 好像古时的采荠、肆夏一样;当把干肉放在豆这种祭器中奉献上去时,奏登歌之乐,好像古时的清庙之歌一样;升堂奏歌再次结束之后,奏休成之乐,赞美神灵的赏赐;皇帝到东厢坐定之后,奏永安之乐,赞美祭礼完成。其中休成、永至两支乐曲,是叔孙通制作的。汉高祖时,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乐曲。春秋的时候,陈国公子完出逃到齐国,陈国是舜的后代,所以齐国有韶这种音乐。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音乐,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味道的,就是这种音乐。秦始皇消灭齐国,韶的乐章传到秦国。汉高祖灭亡秦朝,韶的乐章流传到汉朝。汉高祖将韶改名为文始,用以表示不相互因袭。五行舞这种乐曲,原是周朝的大武乐曲,秦始皇改名为五行。到了汉孝文帝,又改为四时之舞,用以表示天下安定和平,四季顺畅。孝景帝采用武德舞作为昭德。孝宣帝又采用昭德作为盛德。虽然改变名称,但大抵都是因袭秦朝的旧事。到了魏、晋,都是使用古乐。魏国的三祖,都制作音乐词章。自晋永嘉流亡以来,五都倾覆,音乐流传到南方,因此音乐在江东大体具备。宋、齐以来迄于梁代,实行的音乐之事,还都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辟雍、明堂、灵台三雍和岁、时、日的开始正月旦日,祭祀之乐实在可称为很隆盛。到侯景篡权造反时,音乐师四处流散,四时舞和清商三调,都到了僭伪的齐朝。齐朝虽然知道传授和学习,但得到乐曲之后而不把它用在宗庙和朝廷。
“臣自幼爱好音乐声律,留心器乐,虽然年纪老迈,还都能记忆下来。到了东方的国土平定之后,乐工都返回了。询问他们逗留之地,果然说是梁朝人教授的。如今,清商三调和四时舞,都有人弹奏,虽然不能精审熟练,但也具有雅正之声。若让他们教导传授,可望古乐得以流传。然后取其旨归,摘其精要,根据旧有的加以削减增益,另外制定好的名称,歌颂盛大恩德于当今,流传雅正之乐到来世,岂不是美事吗?谨抄录清商三调和四时舞的乐曲名称,又撰写歌辞在别的地方。那些有乐曲流传,而不能在殿堂之上弹奏的,也都附录在后面。”
书表上奏之后,文帝另敕令太常,采取何妥制定的节拍尺度,于是制作清、平、瑟三调之声,又制作天子所用的舞革毕、铎、巾、拂四种舞曲。在这之前,太常寺留传下来的宗庙雅乐,已经经历了几十年,只有大吕,废除了黄钟。何妥又认为这些宗庙雅乐背离古乐之意,就上奏请求用黄钟。文帝下诏让公卿商议,采纳了何妥的建议。
不久,何妥的儿子何蔚任秘书郎,有罪应当施刑,皇上哀怜何妥,将何蔚减除死罪论处。这之后,何妥所受到的恩宠礼遇就逐渐减少了。开皇六年(586),外任龙州刺史。当时有背着书箱到处求学的人,何妥都为他们讲说传授。又撰写刺史箴,刻写在州门外。任职三年,因疾病请求回京,诏令准许。重新掌管学校之事。
当时,皇上刚刚让苏夔在太常寺参与议定律吕,苏夔有一些建议,朝中官员大多随从。何妥偏偏与众不同,常常指责苏夔的短处。文帝将其建议下达给群臣,群臣大都排斥何妥的建议。何妥又上秘密奏章,指点陈述得失,大概都是议论时政得失,并斥责当世结党成派之人。于是,苏威和吏部尚书卢恺、侍郎薛道衡等人皆受连累而获罪。授予伊州刺史之职,何妥没有赴任。不久任国子祭酒,死于官任。谥号曰肃。
撰写有周易讲疏三卷、孝经义疏二卷、庄子义疏四卷。和沈重等人撰著三十六科鬼神感应等大义九卷、封神书一卷、乐要一卷,文集十卷,都流传于世。
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少年时因聪明机敏受到称赞。和信都人刘焯一起闭门读书,十年之间足不出户。刘炫的眼睛非常明亮,看太阳不目眩,记忆力强,默默地记忆,没有人能和他相比。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口中诵读,目中数数,耳朵听讲,五件事情一起做,没有遗失。周武帝平定齐国,瀛州刺史宇文亢召刘炫为户曹从事。后来,刺史李绘用为礼曹从事,因有官员的才干而广为人知。
隋开皇年间,刘炫奉敕令与著作郎王劭一同修撰国史,不久,改署于门下省,以待顾问。又诏令和诸位术圩订天文律历,兼在内史省考定诸家言论。内史令博陵人李德林待他很有礼貌。刘炫虽然在中书、门下、内史三省都供过职,但竟然没有得到官职,被县司责讨赋税和劳役。刘炫向内史自我陈说,内史把他送到吏部。吏部尚书韦世康问他有什么才能,刘炫自写情状说:“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孔安国、郑玄、王弼、何晏、服虔、杜预等人的注释,总共十三家,虽然道理有精有粗,但都可以讲授;周易、仪礼、谷梁这三种,用的功夫少一些;史书、子书、文集、警句故事都能心中默诵;天文、律历,穷究其精微奥妙。至于公私文章翰墨,从来不曾借助别人之手。”吏部竟然不详细考试。然而,朝中知名人士十多人,作保证明刘炫所说的不错,于是授予刘炫殿内将军之职。
当时,牛弘奏请购买搜求天下散佚的书籍,刘炫就伪造书籍一百多卷,题其名为连山易、鲁史记等,送到官府,领了赏就离去了。后来有人告他,经过大敕免除死罪,除去名籍。回到家乡,以教授学生为业。被废除的太子杨勇知道后把他召来。到了京城之后,敕令侍奉蜀王杨秀,刘炫拖延不去。杨秀非常愤怒,将刘炫枷起来送到益州。接着就发配为士卒,经常让他手执兵器当门卫。不久就把他放了,让他主持校订书史。刘炫因而模仿屈原的卜居,作筮途来自我寄托。杨秀被废除之后,刘炫和诸位儒生修订五礼,授旅骑尉之职。
吏部尚书牛弘建议,认为根据礼:诸侯杜绝依傍的时期,大夫官降一级。如今的上柱国虽然和古代的诸侯不同,但和大夫相比还是可以的,官职在第二品,应该比帝王的近亲降一等。论者大多认为说得对。刘炫驳斥道“:古时候做官的人,作为正宗的只有一人,庶出之子不能进授官爵,因此,古代帝王重视嫡亲。其嫡亲长子有分享爵禄的道理,同宗的人和嫡长子虽然疏远,但还服丧服三个月,实在是因为受到了他的恩德。如今做官的人,爵位刚刚升上去,就对嫡亲庶出不加限制,既然和古时候不同,有什么可降低的!如今,高贵的人大多忽视近亲,如果将有的人官爵降低,人类社会道德规范的疏远,就要从此开始了。”于是就把这件事放下了。
开皇二十年(600),废止国子、四门和各州县的学校,只设置太学,博士二人,学生七十二人。刘炫上表,说学校不应该废止,情感和道理都很恳切,隋文帝没有采纳。当时,国家富足强大,都把辽东放在心上,刘炫认为不可征伐辽东,写了一篇抚夷论来讽劝。当时没有人省悟。到了大业末年,三次征伐都没有取胜,刘炫的话才得到证实。
隋炀帝即位,牛弘用刘炫修订刑律法令。自隋文帝时开始,官府中负责公文的人大都是小人一类,时间长久,奸邪滋长,是形势造成了这种局面。又因风俗衰败,妇人没有节操。于是设立府吏处事的规则,州县中的辅助官员,三年更换一次;九品官员的妻子,不得再嫁。刘炫著书立论,认为不可这样,牛弘竟然听从他的建议。各郡设置的学官和九品以外的职官的俸给,都从刘炫这里开始。
牛弘曾经问刘炫说:“根据周礼,士多而官员少;如今,令史比从前多了很多倍,判官削减了就不够用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刘炫说“:古时候的人任命职务而责以成功,到了年终考察其政绩优劣,文案不重新校理,公文没有那么繁多,府史的责任,就是掌管要目罢了。如今的文案簿籍,一直都考虑审核校订锤炼,如果不够严密,就不远万里追证很多年前的旧文案。所以谚语说‘:老吏抱案死。’今古的不同,悬殊竟像这样!事务繁多,政治的弊病,都是因了这个原因。”牛弘又问道“:北魏、北齐的时候,令史从从容容;如今则没有功夫在家中安静地呆一会儿。这件事情是什么原因呢?”刘炫说“:齐朝设立的州,不过几十个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和其行台,按其顺序相互统领,文书下达,不过十条;如今,有州三百个。这是第一繁多。以往,州中只是设置主簿,郡设置郡守、郡丞、县只有县令一人而已,其他所用僚属,则是长官自己征召,接受诏令之后赴任,每一州不过是几十个人;如今却不是这样,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由吏部任免,小小一点事迹,都由考功考核。这是第二繁多。减少官员不如减少事务,减少事务不如让心中清静,官员事务没有减少,而希望从从容容,怎么可能呢?”牛弘非常欣赏刘炫的言论,但是不能采纳。
纳言杨达举荐刘炫学识渊博,有文采,射策高中,任命为太学博士。过了一年多,因品性低下而离任。回乡,行至长平,奉敕令追刘炫到皇帝所在的地方。有人说刘炫没有德行,炀帝就作罢了。刘炫回到河间。这时,盗贼蜂起,粮食的价格猛涨,经籍之道止息,教授学生这条道行不通了。刘炫和妻子儿女,相距百里,音讯断绝。刘炫郁郁不得志,就自己作赞说:
“学识渊博的司马相如、扬子云、马季长、郑康成等人,都自己叙说美善,流传芳名于来世。我岂敢上仰与先贤相比,留给后嗣笑柄?只是因为时间不多了,大限就要到来,老朋友四处飘零,弟子像雨一样离散,突然死于野外,魂灵埋葬于野,亲朋故旧不知道心迹,后人见不到踪迹。将死之人,简单地说一说心里的想法,留给路人,传到州郡里邑,让将来的俊才贤哲,知道我这鄙薄的志向罢了。
“我自从绾结头发以来,以至于白发苍苍,婴孩之时受到慈父慈母的宽恕,不曾挨过鞭子;上学之后受到明师的怜惜,也不曾挨过老师的板子。至于按照亲疏辈分友爱乡党族人,结交同辈,看重别人而不顾惜自己,先人后己。当初在幼小的时候,乐于参拜长者;到了老迈的时候,屡屡接引后生。学生则顺从而不厌倦,教人则辛劳而不感疲倦。情致幽静,落落寡合,心念与事情多有违背。内心反省生平,回顾一生始终,大感幸慰的事情有四件,深感遗憾的事有一件。
“生性原本愚鲁暗昧,家业贫穷,受到父兄的宽恕,侧身于官僚之末,因而得以博览典籍文诰,窥视涉猎今古,小小的善名闻于乡里,虚名传于国家。这是一可幸慰的。
“隐居显赫于人间,沉没漂浮于世俗,多次忝居白白辛劳的职位,长期执掌法令刑律,名字没有署于弹劾奏章,事迹没有沾染罪人名册,惭愧的事情实在很多,行孝善终,或许可以幸免。这是二可幸慰的。
“以此平庸虚浮之人,多次受到皇帝的宠幸;以此微贱之躯,经常得到朝廷的赏赐。与良俊相等齐,并列朝官班行。供官于中书省,记言行于麒麟阁。拜见宰相辅臣,造访诸位公卿,礼遇丰厚。恩宠非常,增益荣耀,身价大增。这是三可幸慰的。
“所有的日子就要尽了,已经生出年老的嗟叹,退隐返归于家乡,归还遗骸于故里。玩弄文史来怡养性情,观览鱼鸟来驱散忧虑,巡视野外之物,临视园中之沼,缓缓行步代替车马,无所事事以之为贵。这是四可幸慰的。
“仰承美好光明的盛世,感慨道德教化衰败,沿袭先儒走过的道路,哀伤群言的荒芜肮脏,驰骋于经籍典章,析理改正偏狭谬误,修撰之事刚刚结束,事业刚刚成功,上天违背人的意愿,人生之路已经走尽,世道不平,学校都废除,道德不具备于当时,事业不流传于身后。含恨地下之事,实实在在就在这里吧!这一点是深感怨恨的。”
当时,刘炫在郡城,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他的弟子大部分都跟随了盗贼,可怜刘炫穷困,到城下索要刘炫,郡中的官员就把刘炫放出来交给他们。刘炫被盗贼带着,经过攻下来的城堡。不久,贼兵被官军打败,刘炫饥饿,没有依靠,又去投奔县官。县官认为刘炫和盗贼来往,恐怕以后发生变故,就关闭城门不让他进来。当时夜间非常寒冷,刘炫因此冻饿而死。后来,他的弟子赠谥号为宣德先生。
刘炫生性急躁,很喜欢调笑逗乐,自高自大,喜欢菲薄当世,受到当权者的讨厌,因此,做官的经历很不顺遂。著有论语述议十卷、春秋攻昧十卷、五经正名十二卷、孝经述议五卷、春秋述议四十卷、尚书述议二十卷、毛诗述议四十卷,注释有诗序一卷、算术一卷。这些著作和他所著的文集一道,都在世上流传。
究幽微,钩深致远,源流不测。数百年来,斯一人而已。刘炫学实通儒,才 堪成务,九流七略,无不该览。虽探赜索隐,不逮于焯;裁成义说,文雅过之。并 时不我与,馁弃沟壑。斯乃子夏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之所与者聪明, 所不与者贵仕,上圣且犹不免,焯、炫其如命何!孝籍徒离骚其文,尚何救也!
<b>部分译文</b>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自幼喜爱学习,振奋精神,不知疲倦。跟随陈达学习三传,跟随房箈学习周礼,侍奉徐遵明,认真学习了一年,后来又跟李宝鼎学习礼,于是博览通晓五经。然而,熊安生专门传授三礼,从远方来的学生有一千多人。探讨谶纬之学,搜集新奇的学说,先前的儒生没有明白的东西,都加以阐发说明。齐武成帝河清年间,阳休之特意奏请熊安生为国子博士。
当时,北周周礼已经流行,自公卿以下,大都学习周礼,有过去留下的疑问和大的滞碍几十条,人们都不能详加辨明。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周朝和齐朝互通友好,兵部尹公正出使齐朝,和齐人谈到周礼,齐人不能回答,就让熊安生到宾馆,和尹公正交谈。尹公正能言善辩,熊安生说到他不知道的,就撮取关键的问题突然向熊安生发问。熊安生说“:礼的道理弘大深奥,自然有其顺序,一定想要升堂入室看到其精奥,难道宁可打乱其先后顺序吗?只要能够留意,我会为您按次序陈说它。”尹公正于是向熊安生询问有疑问的问题,熊安生都一一讲解,探究其根本。尹公正非常佩服,回国后把这些事情都告诉了周武帝,周武帝十分钦敬看重熊安生。
进入邺都之后,熊安生急忙令人打扫门庭。家里的人奇怪地问他,熊安生说“:周武帝重视道术,尊重儒生,必定会来见我。”不一会儿,周武帝临幸其宅第,诏令不用下拜,亲自拉着他的手,领着他一同坐下。周武帝对他说“:朕没有能够罢却战争,因此感到惭愧。”熊安生说:“黄帝尚且有阪泉之战,何况陛下恭敬地代行上天的惩罚呢?”周武帝又说“:齐朝赋税劳役繁重,耗尽了百姓的财力,朕救齐朝百姓于水火,想革除其弊政,准备将府库和三台的杂物分散给百姓,公以为怎么样?”熊安生说:“当初,武王战胜商纣,分发鹿台的财物,发放巨桥的谷物。陛下这个诏令,时代不同,美善是相同的。”周武帝又说:“朕和武王相比怎么样?”熊安生说:“武王讨伐商纣,把纣王之首悬挂在白旗杆上,陛下平定齐国,不战而获胜利,以我的愚见,陛下的谋略为优。”周武帝非常高兴,赐给熊安生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院一所,并赐给象牙手板和九环金带,赏赐的其他物品和上面那些差不多。又诏令所司给熊安生安车驷马,令其随从车驾入朝,并敕令所在之地供给所需之物。至了京城,奉命在大乘佛寺参与讨论五礼。周武帝宣政元年(578),熊安生任露门博士、下大夫,这时熊安生已八十多岁。不久就退休了,死在家中。
熊安生的学问既然为儒生尊崇,曾经跟他学习和在他之后享有高名的人,有马荣伯、张黑奴、窦士荣、孔笼、刘焯、刘炫等,都是他的学生。熊安生撰著有周礼义疏三十卷,礼记义疏三十卷,孝经义一卷,都流传于世。
熊安生和同郡人宗道晖、张晖、纪显敬、徐遵明等人为北朝儒学的创始人。宗道晖喜欢戴高翅帽,穿大木板鞋,州中将官刚到任,宗道晖就戴着高翅帽,穿着大木板鞋去拜见,仰着头,抬着胳膊肘,在大木板鞋上叩拜,自称学士等同于三公。后来,齐任城王高氵皆鞭打宗道晖,宗道晖慢慢地呼喊安伟,安伟出来后,对人说“:我挨鞭子,不失汉之礼仪。”宗道晖又穿上大木板鞋离开了。冀州人为他们几个人编了几句顺口溜:“显公钟,宋公鼓,宗道晖屐,李洛姬肚。”称之为四大。显公是僧人,宋公是安德太守,洛姬是一个妇女。
熊安生在山东时,年年到处讲学,跟随他听讲的人很多,有人诳他说:“某村有一古墓,是晋河南将军熊光的墓,距现在已七十二世了。原来有墓碑,被村里的人埋藏起来了。”熊安生掘地寻找墓碑,没有找到,因而引起连年不断的官司。冀州长史郑大灌判决道“:距今七十二世,是羲皇上人;河南将军,晋朝没有这样的官名。诉讼不符合道理和记载。”熊安生率领族人对着墓冢大哭。将要通报姓名,见到徐之才与和士开二人相对而坐,因徐之才名讳为“雄”和士开名讳为“安”就自称“触触生”众人都哂笑他。
黎景熙字季明,河间莫阝人。少年时因孝顺而闻名于世。曾祖黎嶷,北魏太武帝时,因军功赠爵容城县男,后为燕君郡太守。祖父黎镇、父亲黎琼都世袭封爵。
黎季明小时候喜欢读书,生性记忆力强,有默默记忆的才能,而没有应酬对答之才。他的从祖父黎广,太武帝时任尚书郎,擅长古代之学。曾经跟随吏部尚书清河人崔宏学习字义,又跟从司徒崔浩学习楷书和篆书,自此以后家传其学。季明也学习字义、楷书和篆书,与许慎有很多不同。又爱好天象,对术数很是通晓,但穷困失意,不从事谋生之业。有书一千多卷。虽然穷困独自居处,却不因生活所迫改变节操。和范阳人卢道源是心意相投感情深厚的朋友。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卢道源劝说他出去做官,才做了个威烈将军。北魏孝武帝西迁,季明就寄居在伊洛。侯景夺取河南之地,召季明到军队中,稍后改任黎阳郡太守。季明跟随侯景到了悬瓠,发现侯景最终不足以依恃,就离开了他,寄居在颍川。当时王思政镇守颍川,多次派人召见季明,留在内馆。过了一个多月,周文帝又征召他,就进了关中。周文帝就令季明在东阁订正确定古今的文字。西魏文帝大统末年,授著作郎之职。当时和他同辈的人,都官位兼任侍中,车马服饰华丽丰盛,只有季明一人居于贫贱之位,而没有惭愧的表情。季明对其职守又很勤奋,撰著不懈怠。然而性格特别固执,不合时宜,因此一做史官,就十年不调任。周明帝武成末年,升任外史下大夫。
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大造宫殿,春夏二季大旱,诏令公卿和文武百官,尽力上言朝政得失。季明上秘密奏章道:“臣听说成汤时遭受旱灾,让六卿自己陈述得失。周宣王非常过分,宝玉都用尽了。难道不是为百姓作长远的考虑,俯首哀叹百姓不幸吗?如今正是农事的关键月份,季节雨都延误过去了,普天下百姓的心里,都渴望下雨。陛下关心普天下的事物,像爱护儿子一样爱护众人,敬重礼遇各种神灵,尚且不能丰收谐和。难道是有的事情没有节制,违背了时节,举动失去折中,而导致这场旱灾吗?
“春秋中说,君主举动必定要记录下来,行动要成为典范礼仪。水旱阴阳,没有不应君主的行动而至的。孔子说:‘言语行动,是有道德的人感动天地的原因,能够不慎重吗?’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冬天,天不降雨。五行传认为这一年中三次修筑高台,奢侈浮华,不体恤百姓。僖公二十一年夏天,大旱。五行传以为这时修建南门,让百姓辛劳,大兴劳役。汉惠帝二年夏天,大旱;五年夏天,大旱,江河中的水减少,溪水和山涧中的水断绝。五行传认为是在这之前出动十四万六千人修建长安城造成的。汉武帝元狩三年夏天,大旱。五行传认为这一年出动天下原有的官吏,凿通昆明池。这样说的话,建筑工程一类的事情,一劳动人力役,上天就有奇异之事来相应。典章经籍作为警示,如果或许可以引起深思的话,上天的责备告示,改正过来就好了。如今如果停止百姓的劳役,来报答上天的责备,或许天降甘霖,好的庄稼有机会生长,那么,丰收的年成就可以期望了,百姓的到来就不会迟了。诗说:‘人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或许恐怕阳气太盛而生阴,秋天雨水多起来,年成再不丰收,人们就没有希望了。如果又加饥荒,可忧虑的就更多了。”
当时,豪强富贵人家,都争相攀比奢侈华丽。季明又上书说:
“臣听说宽大是为了广为覆盖,慈爱是为了关怀众人。所以,说天高地厚,是因为万物都能得到天地的包容养育;四季显示出寒冷暑热,是因为各种事物都能从四季的忠实诚信中得到帮助。因此,帝王的宽容大度像天地一样,忠实诚信像四季一样。招摇星指向东方,天下的人都知道春天来了;君主布施恩德,普天下的人都怀念其恩惠。希望陛下借助上天统御天下,各种事物都能亨通,乘驭六龙,自强不息,喜爱问询,接受规范,天下的百姓就十分幸运了。
“自古以来,最具德行的君主,也都广泛请求,到处询访,询问打柴草的人,把鼓挂在树干上,以征求过失。前不久,大旱超过了时节,百姓渴望收成,陛下于是发布圣明的诏令,广泛搜求百姓的六种疾苦,象禹、汤那样归罪自己,推崇宋景坚守正直,及时雨顺应时节,年成因此而获得丰收。约束自己,节俭用品,仰慕质朴,去除浮华,这样就高尚了。然而,高官仍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炫耀,丝罗尚且充斥于豪强富贵之家,小小老百姓连粗布衣服都穿不上,编入户籍的平民连糟糠都吃不饱。这就是劝说引导的道理,有些没能周遍的缘故。如今,即使用礼仪引导他们,用刑法来约束他们,风俗也很难一致了。当初,汉文帝收集上书用的书袋,用来作帐子;爱惜十户人家的物产,不建造露台;后宫中的佳丽,穿的衣服不及地,和今天富贵之家的服饰相比,还不如婢女奴隶的衣服。然而,汉文帝自身为属下作出表率,国家富足,刑罚清正,庙号称为太宗,确实是有原因的。臣听说,圣人长久坚持他的道义,天下就能教化成功。如今承继魏朝衰败战乱之后,忠贞诚信没有兴起。应该先尊崇五美,屏除四恶,革除浮华的世俗,抑制竞相斗富的世风,察纠鸿都之中的雕虫小技,焚毁野鸡头之类的奇装异服,没有益处的货物不要在当时推重,有损德行的器物不要放置在身旁,这样,人们就知道陛下的德行了。
“臣又听说,从事政治的关键,在于选拔举荐。如果有毫厘的差误,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后来的人居于上位,就会导致堆积薪柴的讥讽。因此,古代善于从事政治的人,用人像游鱼一样一个一个地按照次序,任用必定要根据能力。在朝中赐爵给人,不是因为个人的爱好。分别才能而授予官职,根据才能而加以任用。授官适合其才,任命正当其用,六辔既已调和,就可全不费力地而致千里之远。虞、舜选拔众人,不仁义的人就让他远远地走开,则各种事情就安康了,百姓就明白他们的教化了。
周武帝看后,嘉奖黎季明。
当时,外史的官署屡屡迁移,没有固定的处所。季明又上言道:“外史的职守,就是汉朝的东观,是帝王珍重的,这就是外史的职责所在。自魏朝到周朝,公馆没有设立,臣虽然愚鲁暗昧,尚且知道这样不对。因此,去年十一月间,敢于冒昧陈奏,陛下特意颁下旨意,当即命令修建外史官署。很快过了一年,不知道功效如何。臣常常思虑这件忧患。怎敢不再次请求。”周文帝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官署就建造起来了。天和二年(567),黎季明晋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后来病死。
另外,周文帝初年,适逢天下分崩离析,当时,有学问道术的人很少。所以,孤陋寡闻和有小技的人,都被引荐任用。至于像冀俊、赵文深一类的人,虽然才能有愧于前人,而声名显于当世,都受到任用。
黎景熙字季明,河间莫阝人。少年时因孝顺而闻名于世。曾祖黎嶷,北魏太武帝时,因军功赠爵容城县男,后为燕君郡太守。祖父黎镇、父亲黎琼都世袭封爵。
黎季明小时候喜欢读书,生性记忆力强,有默默记忆的才能,而没有应酬对答之才。他的从祖父黎广,太武帝时任尚书郎,擅长古代之学。曾经跟随吏部尚书清河人崔宏学习字义,又跟从司徒崔浩学习楷书和篆书,自此以后家传其学。季明也学习字义、楷书和篆书,与许慎有很多不同。又爱好天象,对术数很是通晓,但穷困失意,不从事谋生之业。有书一千多卷。虽然穷困独自居处,却不因生活所迫改变节操。和范阳人卢道源是心意相投感情深厚的朋友。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卢道源劝说他出去做官,才做了个威烈将军。北魏孝武帝西迁,季明就寄居在伊洛。侯景夺取河南之地,召季明到军队中,稍后改任黎阳郡太守。季明跟随侯景到了悬瓠,发现侯景最终不足以依恃,就离开了他,寄居在颍川。当时王思政镇守颍川,多次派人召见季明,留在内馆。过了一个多月,周文帝又征召他,就进了关中。周文帝就令季明在东阁订正确定古今的文字。西魏文帝大统末年,授著作郎之职。当时和他同辈的人,都官位兼任侍中,车马服饰华丽丰盛,只有季明一人居于贫贱之位,而没有惭愧的表情。季明对其职守又很勤奋,撰著不懈怠。然而性格特别固执,不合时宜,因此一做史官,就十年不调任。周明帝武成末年,升任外史下大夫。
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大造宫殿,春夏二季大旱,诏令公卿和文武百官,尽力上言朝政得失。季明上秘密奏章道:“臣听说成汤时遭受旱灾,让六卿自己陈述得失。周宣王非常过分,宝玉都用尽了。难道不是为百姓作长远的考虑,俯首哀叹百姓不幸吗?如今正是农事的关键月份,季节雨都延误过去了,普天下百姓的心里,都渴望下雨。陛下关心普天下的事物,像爱护儿子一样爱护众人,敬重礼遇各种神灵,尚且不能丰收谐和。难道是有的事情没有节制,违背了时节,举动失去折中,而导致这场旱灾吗?
“春秋中说,君主举动必定要记录下来,行动要成为典范礼仪。水旱阴阳,没有不应君主的行动而至的。孔子说:‘言语行动,是有道德的人感动天地的原因,能够不慎重吗?’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冬天,天不降雨。五行传认为这一年中三次修筑高台,奢侈浮华,不体恤百姓。僖公二十一年夏天,大旱。五行传以为这时修建南门,让百姓辛劳,大兴劳役。汉惠帝二年夏天,大旱;五年夏天,大旱,江河中的水减少,溪水和山涧中的水断绝。五行传认为是在这之前出动十四万六千人修建长安城造成的。汉武帝元狩三年夏天,大旱。五行传认为这一年出动天下原有的官吏,凿通昆明池。这样说的话,建筑工程一类的事情,一劳动人力役,上天就有奇异之事来相应。典章经籍作为警示,如果或许可以引起深思的话,上天的责备告示,改正过来就好了。如今如果停止百姓的劳役,来报答上天的责备,或许天降甘霖,好的庄稼有机会生长,那么,丰收的年成就可以期望了,百姓的到来就不会迟了。诗说:‘人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或许恐怕阳气太盛而生阴,秋天雨水多起来,年成再不丰收,人们就没有希望了。如果又加饥荒,可忧虑的就更多了。”
当时,豪强富贵人家,都争相攀比奢侈华丽。季明又上书说:
“臣听说宽大是为了广为覆盖,慈爱是为了关怀众人。所以,说天高地厚,是因为万物都能得到天地的包容养育;四季显示出寒冷暑热,是因为各种事物都能从四季的忠实诚信中得到帮助。因此,帝王的宽容大度像天地一样,忠实诚信像四季一样。招摇星指向东方,天下的人都知道春天来了;君主布施恩德,普天下的人都怀念其恩惠。希望陛下借助上天统御天下,各种事物都能亨通,乘驭六龙,自强不息,喜爱问询,接受规范,天下的百姓就十分幸运了。
“自古以来,最具德行的君主,也都广泛请求,到处询访,询问打柴草的人,把鼓挂在树干上,以征求过失。前不久,大旱超过了时节,百姓渴望收成,陛下于是发布圣明的诏令,广泛搜求百姓的六种疾苦,象禹、汤那样归罪自己,推崇宋景坚守正直,及时雨顺应时节,年成因此而获得丰收。约束自己,节俭用品,仰慕质朴,去除浮华,这样就高尚了。然而,高官仍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炫耀,丝罗尚且充斥于豪强富贵之家,小小老百姓连粗布衣服都穿不上,编入户籍的平民连糟糠都吃不饱。这就是劝说引导的道理,有些没能周遍的缘故。如今,即使用礼仪引导他们,用刑法来约束他们,风俗也很难一致了。当初,汉文帝收集上书用的书袋,用来作帐子;爱惜十户人家的物产,不建造露台;后宫中的佳丽,穿的衣服不及地,和今天富贵之家的服饰相比,还不如婢女奴隶的衣服。然而,汉文帝自身为属下作出表率,国家富足,刑罚清正,庙号称为太宗,确实是有原因的。臣听说,圣人长久坚持他的道义,天下就能教化成功。如今承继魏朝衰败战乱之后,忠贞诚信没有兴起。应该先尊崇五美,屏除四恶,革除浮华的世俗,抑制竞相斗富的世风,察纠鸿都之中的雕虫小技,焚毁野鸡头之类的奇装异服,没有益处的货物不要在当时推重,有损德行的器物不要放置在身旁,这样,人们就知道陛下的德行了。
“臣又听说,从事政治的关键,在于选拔举荐。如果有毫厘的差误,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后来的人居于上位,就会导致堆积薪柴的讥讽。因此,古代善于从事政治的人,用人像游鱼一样一个一个地按照次序,任用必定要根据能力。在朝中赐爵给人,不是因为个人的爱好。分别才能而授予官职,根据才能而加以任用。授官适合其才,任命正当其用,六辔既已调和,就可全不费力地而致千里之远。虞、舜选拔众人,不仁义的人就让他远远地走开,则各种事情就安康了,百姓就明白他们的教化了。
周武帝看后,嘉奖黎季明。
当时,外史的官署屡屡迁移,没有固定的处所。季明又上言道:“外史的职守,就是汉朝的东观,是帝王珍重的,这就是外史的职责所在。自魏朝到周朝,公馆没有设立,臣虽然愚鲁暗昧,尚且知道这样不对。因此,去年十一月间,敢于冒昧陈奏,陛下特意颁下旨意,当即命令修建外史官署。很快过了一年,不知道功效如何。臣常常思虑这件忧患。怎敢不再次请求。”周文帝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官署就建造起来了。天和二年(567),黎季明晋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后来病死。
另外,周文帝初年,适逢天下分崩离析,当时,有学问道术的人很少。所以,孤陋寡闻和有小技的人,都被引荐任用。至于像冀俊、赵文深一类的人,虽然才能有愧于前人,而声名显于当世,都受到任用。
何妥字栖凤,西城人。父亲细脚胡,经商进入蜀地,就在郫县安下了家。侍奉梁武陵王萧纪,主管金银布帛,因而成为大富翁,称为西州大商贾。
何妥小时候机灵敏锐,八岁时到国子之学学习,助教顾良戏耍他说:“你姓何,是荷叶的荷,还是河水的河?”何妥应声回答说“:先生姓顾,是眷顾的顾,还是新故的故?”众人都是认为他很了不起。十七岁那年,因精练的技艺而侍奉湘东王。后来,湘东王知道何妥聪敏明达,就召到身边诵读书籍。当时,兰陵萧。。也有非凡的才能,住在青杨巷,何妥住在白杨头。当时的人这样说他们“:世上有两位俊才,白杨何妥,青杨萧。。”他受到的称赞就像这样。
江陵被平定后,何妥进入周朝,任太学博士。周宣帝刚刚设立五位皇后,问儒生辛彦之,辛彦之回答说:“皇后和天子相匹配,尊崇相等,不应有五位。”何妥驳斥说“:帝。。有四位妃子,舜有二位妃子,哪里有固定的数目?”因此封为襄城县男爵。隋文帝即位,何妥任国子博士,加授通直散骑常侍之职,晋爵位为公。
何妥生性急躁,很有口才,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纳言苏威曾经对文帝说:“臣的亡逝的父亲经常告诫臣说:‘只读一部孝经,就足够树立己身,治理国家了,何必多读别的书。’”文帝也认为说得对。何妥进奏说:“苏威学习的书本,不止是一部孝经。他的父亲如果确有这样的话,就是苏威不听从教导,这就是他的不孝;如果没说过这样的话,就是当面欺骗陛下,这就是他的不诚实。不诚实,不孝顺,怎么能够侍奉君主?况且孔夫子又说‘: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岂能容忍苏绰教导儿子,偏偏和圣人的教导相违背呢?”苏威当时兼任五种职务,文帝非常亲爱重视他。何妥因而上奏,说苏威不可信任。又因苏威执掌天文和法律制度,都不称职,何妥上奏八件事,向文帝进谏:
“第一件事是:臣听说,了解人的人就是哲人,只有帝王难以了解人。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若是把邪曲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服从。由此来说,政治的安全与危险,在于举荐人才是否一定能够慎重,所以,举荐贤才受到皇上的赏赐,埋没贤才就要受到杀戮。观察今日的举荐人才,与这些有很大差异。不论谄媚讨好还是正直,不分别贤才还是愚昧。心里想让他登高位,就可以从平民百姓一下子提拔到重要的职位;心里想要压制某人,就一定是到老仍是郎官署官之类的小官。百姓不服,实在是因为这些。臣听说,在朝廷封赏某人官爵,就当着众官员之面封赏;在市曹杀戮犯人,就当众杀戮。俯伏看见陛下留心刑狱诉讼,爱护百姓像爱护儿子一样,每当应该裁决刑狱之时,没有一次不是询访诸位公卿,不滥杀无辜,这是君主圣明。刑狱既然这样,封爵也应这样。如果有大功,在帝王心中加以查实,就可以擢升。自此以下,如果选拔重要的官员,一定要参照众人的见解,不要听信一人提拔,这样就上不徇私情,下边没有怨恨。
“第二件事是:孔子说:观察其互相勾结,其罪过就无法遮掩了。又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他所说的勾结,就是阿谀党附。说的是心里喜爱的人,即使已经光彩夺目,荣耀显赫,还要加以提拔;心里厌恶的人,即使已经沉居屈辱的地位,一点点话也一定要发怒。既然已经提拔起来,必定互相遮掩,这样欺骗皇上的念头就滋生出来了;屈辱既然已经加之于身,就会有怨恨,毁谤辱骂的话就说出口了。俯伏希望陛下广泛加以访察,不要让结党营私的路打开,威势和恩惠都由自己决定。国家的灾患,没有比这些更大的了。
“第三件事是:臣听说舜提拔十六类人,就是所说的八元八凯。考察其贤达明智,道理胜于今日。况且又选拔才能,授予职任,互相不侵扰,不重复。所以,四门得以和睦,各种事功都很兴盛。如今,官员特别多,用人非常少,一人之身竟然兼有好几种职务。因为国家没有人才吗?因为人才不善良吗?如今,有万辆车马的大国,才俊之士不少,纵然有圣明的哲人,也没有缘由自己荐达。东方朔说过‘:尊重他就让他做将军,压抑他就使他成为俘虏。’这话是真的。如今做官的人,不考虑德行,不衡量才能,既然没有吕望、傅说的才能,又自负傅岩、渭水的傲气。不考虑忧患深重,责任重大。只是害怕总揽的职务不够多。安居于这种宠贵的职务,轻视卿相的职守。颠沛流离而导致挫折,实在是因为这些。易说‘:鼎折足,帝王或诸侯食用的肉羹倾洒出来,刑罚深重,凶。’说的是大臣不能胜任。
“第四件事是:臣听说礼这样说:诡辩的言论破坏了法律,扰乱名分而改变做法,利用歪门邪道扰乱政治的人,就要杀掉。孔子说:依旧贯通,何必改变做法?俯伏发现连年以来改变做法的事情很多。如范威刻制计时的滴漏,十年没有刻制成;赵翊衡量秤,用了七年才定下来;公孙济迂腐虚妄,医疗处方费用超过很多万;徐道庆往返于南北,白白耗费饮食;常明破坏律令,历时达一年多;王渥混淆名份,没有限度;张山居不知道星位,先前已冒名太常;曹魏祖连北斗星都不认识,如今又超过了太史。无一不是用其短浅的见识,就自我夸耀,博取名誉,互相大肆以不实之辞欺骗人。请求自今日以后,有像这种情况的,如果他说的话失实,一定要加以重罚,但愿让他有所顾忌,不敢轻易上奏,恣意选拔。”
其余几事,文籍大都没有记载。当时苏威身兼数职,先前曾经隐居武功,所以何妥说:“自负傅岩、渭水之气。”用这些激将皇上。此书上奏之后,苏威非常忌恨何妥。开皇二年(582),苏威考定经籍文章,与何妥又相互指责。苏威愤怒地说:“没有何妥,不必顾虑没有博士!”何妥应声说:“没有苏威,也何必担心没有供役使的人!”于是和苏威产生了仇隙。
后来,皇上令何妥考定音乐。何妥又上表说:
“臣听说,明亮了就有礼乐,幽暗了就有鬼神。这样说的话,撼动天地,感动鬼神,没有比礼乐更接近的了。又说:“音乐达到了就没有怨恨,礼仪达到了就没有纷争。恭敬谦让统御天下,说的就是礼仪音乐。臣听说音乐有两种,一种是奸邪的音乐,第二种是雅正的音乐。奸邪的音乐感动人,背逆之气相应;雅正的音乐感动人,和顺之气相应。和顺之气形成景象,所以,音乐施行而伦理清晰,耳聪目明,血气平和,改变风俗,天下都得到安宁。孔子说:‘舍弃郑国的乐曲,斥退小人。’所以,郑、卫、宋、赵的音乐奏出,在内则产生疾病,在外则损伤人。因此,宫音乱则荒淫,其君主骄傲;商音乱则破败,其官员腐败;角音乱则忧患,其百姓怨恨;徵音乱则哀伤,其事功就辛劳;羽音乱则危险,其财物匮乏。五音都乱,那么国家很快就要灭亡了。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戴正冠冕而听古时的音乐,就想睡觉;听郑、魏的音乐而不疲倦,为什么呢?’子夏回答说:‘古代的音乐,用文雅的音乐开始,又用勇猛的音乐结束。修省自身以及家庭,使天下公平均匀。郑国和魏国的音乐,以奸邪的音乐结束,沉溺不止,男女混杂,不知父子。如今您问的是乐,您喜爱的是声音。乐和音相近似而不相同。作为君主,要谨慎地辨别好坏。’案,圣人制作音乐,不仅仅是让人耳目欢娱。而是想让人在祖宗庙堂之中,君臣共同听音乐,则无一不和顺恭敬;在乡间里邑之内,老少同听音乐,则无一不平和温顺;在内室之中,父子同听音乐,则无一不和睦亲爱。这就是古代帝王设置音乐的用意。所以,知道声响而不知道乐音的,是禽兽;知道乐音而不知道音乐的,是平民大众。所以,黄钟、大吕,琴瑟之乐和干戚之舞,儿童都能舞弄,能知音乐的人,大概只有君子。不知道声响的人,不能和他谈论乐音。不知道乐音的人不能和他谈论音乐,知道音乐,就几乎接近道了。殷纣做不合道义的事情,太师抱着乐器投奔周。晋国的君主缺少德行,师旷很是怜惜清澈的徵音。
“上古的时候,没有音乐,手拍肚子,敲打土块,就算是音乐了。易说:‘远古帝王制作音乐崇尚德行,殷勤地推荐给上帝,用以配享祖先。’以至于有黄帝制作咸池,颛顼制作六茎,帝。。制作五英,尧制作大章,舜制作大韶,禹制作大夏,汤制作大。。,武王制作大武。自从夏朝以来,年代久远,只留下了音乐名字,但其声音已经不能听到了。从殷朝到周朝的音乐,全都在诗的-颂中。所以, 自圣明的贤哲以来, 学习音乐的人很多, 如伏羲减少琴弦, 文王补足琴弦, 孔子敲击磬, 子路弹奏瑟, 汉高祖敲击筑, 汉元帝吹箫。
“汉高祖初年, 叔孙通借助秦朝的音乐家, 制作汉朝宗庙的音乐。在庙 门举行迎神仪式, 奏 嘉至之乐, 好像古时请神下凡的音乐一样。皇帝进入庙门, 奏永至之乐, 作为行走的节奏, 好像古时的采荠、肆夏一样;当把干肉放在豆这种祭器中奉献上去时,奏登歌之乐,好像古时的清庙之歌一样;升堂奏歌再次结束之后,奏休成之乐,赞美神灵的赏赐;皇帝到东厢坐定之后,奏永安之乐,赞美祭礼完成。其中休成、永至两支乐曲,是叔孙通制作的。汉高祖时,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乐曲。春秋的时候,陈国公子完出逃到齐国,陈国是舜的后代,所以齐国有韶这种音乐。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音乐,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味道的,就是这种音乐。秦始皇消灭齐国,韶的乐章传到秦国。汉高祖灭亡秦朝,韶的乐章流传到汉朝。汉高祖将韶改名为文始,用以表示不相互因袭。五行舞这种乐曲,原是周朝的大武乐曲,秦始皇改名为五行。到了汉孝文帝,又改为四时之舞,用以表示天下安定和平,四季顺畅。孝景帝采用武德舞作为昭德。孝宣帝又采用昭德作为盛德。虽然改变名称,但大抵都是因袭秦朝的旧事。到了魏、晋,都是使用古乐。魏国的三祖,都制作音乐词章。自晋永嘉流亡以来,五都倾覆,音乐流传到南方,因此音乐在江东大体具备。宋、齐以来迄于梁代,实行的音乐之事,还都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辟雍、明堂、灵台三雍和岁、时、日的开始正月旦日,祭祀之乐实在可称为很隆盛。到侯景篡权造反时,音乐师四处流散,四时舞和清商三调,都到了僭伪的齐朝。齐朝虽然知道传授和学习,但得到乐曲之后而不把它用在宗庙和朝廷。
“臣自幼爱好音乐声律,留心器乐,虽然年纪老迈,还都能记忆下来。到了东方的国土平定之后,乐工都返回了。询问他们逗留之地,果然说是梁朝人教授的。如今,清商三调和四时舞,都有人弹奏,虽然不能精审熟练,但也具有雅正之声。若让他们教导传授,可望古乐得以流传。然后取其旨归,摘其精要,根据旧有的加以削减增益,另外制定好的名称,歌颂盛大恩德于当今,流传雅正之乐到来世,岂不是美事吗?谨抄录清商三调和四时舞的乐曲名称,又撰写歌辞在别的地方。那些有乐曲流传,而不能在殿堂之上弹奏的,也都附录在后面。”
书表上奏之后,文帝另敕令太常,采取何妥制定的节拍尺度,于是制作清、平、瑟三调之声,又制作天子所用的舞革毕、铎、巾、拂四种舞曲。在这之前,太常寺留传下来的宗庙雅乐,已经经历了几十年,只有大吕,废除了黄钟。何妥又认为这些宗庙雅乐背离古乐之意,就上奏请求用黄钟。文帝下诏让公卿商议,采纳了何妥的建议。
不久,何妥的儿子何蔚任秘书郎,有罪应当施刑,皇上哀怜何妥,将何蔚减除死罪论处。这之后,何妥所受到的恩宠礼遇就逐渐减少了。开皇六年(586),外任龙州刺史。当时有背着书箱到处求学的人,何妥都为他们讲说传授。又撰写刺史箴,刻写在州门外。任职三年,因疾病请求回京,诏令准许。重新掌管学校之事。
当时,皇上刚刚让苏夔在太常寺参与议定律吕,苏夔有一些建议,朝中官员大多随从。何妥偏偏与众不同,常常指责苏夔的短处。文帝将其建议下达给群臣,群臣大都排斥何妥的建议。何妥又上秘密奏章,指点陈述得失,大概都是议论时政得失,并斥责当世结党成派之人。于是,苏威和吏部尚书卢恺、侍郎薛道衡等人皆受连累而获罪。授予伊州刺史之职,何妥没有赴任。不久任国子祭酒,死于官任。谥号曰肃。
撰写有周易讲疏三卷、孝经义疏二卷、庄子义疏四卷。和沈重等人撰著三十六科鬼神感应等大义九卷、封神书一卷、乐要一卷,文集十卷,都流传于世。
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少年时因聪明机敏受到称赞。和信都人刘焯一起闭门读书,十年之间足不出户。刘炫的眼睛非常明亮,看太阳不目眩,记忆力强,默默地记忆,没有人能和他相比。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口中诵读,目中数数,耳朵听讲,五件事情一起做,没有遗失。周武帝平定齐国,瀛州刺史宇文亢召刘炫为户曹从事。后来,刺史李绘用为礼曹从事,因有官员的才干而广为人知。
隋开皇年间,刘炫奉敕令与著作郎王劭一同修撰国史,不久,改署于门下省,以待顾问。又诏令和诸位术圩订天文律历,兼在内史省考定诸家言论。内史令博陵人李德林待他很有礼貌。刘炫虽然在中书、门下、内史三省都供过职,但竟然没有得到官职,被县司责讨赋税和劳役。刘炫向内史自我陈说,内史把他送到吏部。吏部尚书韦世康问他有什么才能,刘炫自写情状说:“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孔安国、郑玄、王弼、何晏、服虔、杜预等人的注释,总共十三家,虽然道理有精有粗,但都可以讲授;周易、仪礼、谷梁这三种,用的功夫少一些;史书、子书、文集、警句故事都能心中默诵;天文、律历,穷究其精微奥妙。至于公私文章翰墨,从来不曾借助别人之手。”吏部竟然不详细考试。然而,朝中知名人士十多人,作保证明刘炫所说的不错,于是授予刘炫殿内将军之职。
当时,牛弘奏请购买搜求天下散佚的书籍,刘炫就伪造书籍一百多卷,题其名为连山易、鲁史记等,送到官府,领了赏就离去了。后来有人告他,经过大敕免除死罪,除去名籍。回到家乡,以教授学生为业。被废除的太子杨勇知道后把他召来。到了京城之后,敕令侍奉蜀王杨秀,刘炫拖延不去。杨秀非常愤怒,将刘炫枷起来送到益州。接着就发配为士卒,经常让他手执兵器当门卫。不久就把他放了,让他主持校订书史。刘炫因而模仿屈原的卜居,作筮途来自我寄托。杨秀被废除之后,刘炫和诸位儒生修订五礼,授旅骑尉之职。
吏部尚书牛弘建议,认为根据礼:诸侯杜绝依傍的时期,大夫官降一级。如今的上柱国虽然和古代的诸侯不同,但和大夫相比还是可以的,官职在第二品,应该比帝王的近亲降一等。论者大多认为说得对。刘炫驳斥道“:古时候做官的人,作为正宗的只有一人,庶出之子不能进授官爵,因此,古代帝王重视嫡亲。其嫡亲长子有分享爵禄的道理,同宗的人和嫡长子虽然疏远,但还服丧服三个月,实在是因为受到了他的恩德。如今做官的人,爵位刚刚升上去,就对嫡亲庶出不加限制,既然和古时候不同,有什么可降低的!如今,高贵的人大多忽视近亲,如果将有的人官爵降低,人类社会道德规范的疏远,就要从此开始了。”于是就把这件事放下了。
开皇二十年(600),废止国子、四门和各州县的学校,只设置太学,博士二人,学生七十二人。刘炫上表,说学校不应该废止,情感和道理都很恳切,隋文帝没有采纳。当时,国家富足强大,都把辽东放在心上,刘炫认为不可征伐辽东,写了一篇抚夷论来讽劝。当时没有人省悟。到了大业末年,三次征伐都没有取胜,刘炫的话才得到证实。
隋炀帝即位,牛弘用刘炫修订刑律法令。自隋文帝时开始,官府中负责公文的人大都是小人一类,时间长久,奸邪滋长,是形势造成了这种局面。又因风俗衰败,妇人没有节操。于是设立府吏处事的规则,州县中的辅助官员,三年更换一次;九品官员的妻子,不得再嫁。刘炫著书立论,认为不可这样,牛弘竟然听从他的建议。各郡设置的学官和九品以外的职官的俸给,都从刘炫这里开始。
牛弘曾经问刘炫说:“根据周礼,士多而官员少;如今,令史比从前多了很多倍,判官削减了就不够用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刘炫说“:古时候的人任命职务而责以成功,到了年终考察其政绩优劣,文案不重新校理,公文没有那么繁多,府史的责任,就是掌管要目罢了。如今的文案簿籍,一直都考虑审核校订锤炼,如果不够严密,就不远万里追证很多年前的旧文案。所以谚语说‘:老吏抱案死。’今古的不同,悬殊竟像这样!事务繁多,政治的弊病,都是因了这个原因。”牛弘又问道“:北魏、北齐的时候,令史从从容容;如今则没有功夫在家中安静地呆一会儿。这件事情是什么原因呢?”刘炫说“:齐朝设立的州,不过几十个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和其行台,按其顺序相互统领,文书下达,不过十条;如今,有州三百个。这是第一繁多。以往,州中只是设置主簿,郡设置郡守、郡丞、县只有县令一人而已,其他所用僚属,则是长官自己征召,接受诏令之后赴任,每一州不过是几十个人;如今却不是这样,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由吏部任免,小小一点事迹,都由考功考核。这是第二繁多。减少官员不如减少事务,减少事务不如让心中清静,官员事务没有减少,而希望从从容容,怎么可能呢?”牛弘非常欣赏刘炫的言论,但是不能采纳。
纳言杨达举荐刘炫学识渊博,有文采,射策高中,任命为太学博士。过了一年多,因品性低下而离任。回乡,行至长平,奉敕令追刘炫到皇帝所在的地方。有人说刘炫没有德行,炀帝就作罢了。刘炫回到河间。这时,盗贼蜂起,粮食的价格猛涨,经籍之道止息,教授学生这条道行不通了。刘炫和妻子儿女,相距百里,音讯断绝。刘炫郁郁不得志,就自己作赞说:
“学识渊博的司马相如、扬子云、马季长、郑康成等人,都自己叙说美善,流传芳名于来世。我岂敢上仰与先贤相比,留给后嗣笑柄?只是因为时间不多了,大限就要到来,老朋友四处飘零,弟子像雨一样离散,突然死于野外,魂灵埋葬于野,亲朋故旧不知道心迹,后人见不到踪迹。将死之人,简单地说一说心里的想法,留给路人,传到州郡里邑,让将来的俊才贤哲,知道我这鄙薄的志向罢了。
“我自从绾结头发以来,以至于白发苍苍,婴孩之时受到慈父慈母的宽恕,不曾挨过鞭子;上学之后受到明师的怜惜,也不曾挨过老师的板子。至于按照亲疏辈分友爱乡党族人,结交同辈,看重别人而不顾惜自己,先人后己。当初在幼小的时候,乐于参拜长者;到了老迈的时候,屡屡接引后生。学生则顺从而不厌倦,教人则辛劳而不感疲倦。情致幽静,落落寡合,心念与事情多有违背。内心反省生平,回顾一生始终,大感幸慰的事情有四件,深感遗憾的事有一件。
“生性原本愚鲁暗昧,家业贫穷,受到父兄的宽恕,侧身于官僚之末,因而得以博览典籍文诰,窥视涉猎今古,小小的善名闻于乡里,虚名传于国家。这是一可幸慰的。
“隐居显赫于人间,沉没漂浮于世俗,多次忝居白白辛劳的职位,长期执掌法令刑律,名字没有署于弹劾奏章,事迹没有沾染罪人名册,惭愧的事情实在很多,行孝善终,或许可以幸免。这是二可幸慰的。
“以此平庸虚浮之人,多次受到皇帝的宠幸;以此微贱之躯,经常得到朝廷的赏赐。与良俊相等齐,并列朝官班行。供官于中书省,记言行于麒麟阁。拜见宰相辅臣,造访诸位公卿,礼遇丰厚。恩宠非常,增益荣耀,身价大增。这是三可幸慰的。
“所有的日子就要尽了,已经生出年老的嗟叹,退隐返归于家乡,归还遗骸于故里。玩弄文史来怡养性情,观览鱼鸟来驱散忧虑,巡视野外之物,临视园中之沼,缓缓行步代替车马,无所事事以之为贵。这是四可幸慰的。
“仰承美好光明的盛世,感慨道德教化衰败,沿袭先儒走过的道路,哀伤群言的荒芜肮脏,驰骋于经籍典章,析理改正偏狭谬误,修撰之事刚刚结束,事业刚刚成功,上天违背人的意愿,人生之路已经走尽,世道不平,学校都废除,道德不具备于当时,事业不流传于身后。含恨地下之事,实实在在就在这里吧!这一点是深感怨恨的。”
当时,刘炫在郡城,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他的弟子大部分都跟随了盗贼,可怜刘炫穷困,到城下索要刘炫,郡中的官员就把刘炫放出来交给他们。刘炫被盗贼带着,经过攻下来的城堡。不久,贼兵被官军打败,刘炫饥饿,没有依靠,又去投奔县官。县官认为刘炫和盗贼来往,恐怕以后发生变故,就关闭城门不让他进来。当时夜间非常寒冷,刘炫因此冻饿而死。后来,他的弟子赠谥号为宣德先生。
刘炫生性急躁,很喜欢调笑逗乐,自高自大,喜欢菲薄当世,受到当权者的讨厌,因此,做官的经历很不顺遂。著有论语述议十卷、春秋攻昧十卷、五经正名十二卷、孝经述议五卷、春秋述议四十卷、尚书述议二十卷、毛诗述议四十卷,注释有诗序一卷、算术一卷。这些著作和他所著的文集一道,都在世上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