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大明之帝国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前朝,成立类似市舶司的机构,管理海上经商活动,我谓之为海关;二、水师,现在大明的水师规模太小,不足以应付未来开海后的各种问题,比如倭寇,不法商人走私逃税等,儿臣认为水师是重中之重,先扩充和训练水师,打造水师战船,时机成熟后再论开海”。
弘治帝点点头,心中已有计较,“照儿,开海的事先放一放,先行解决税制,这几天你拟个章程,元宵节过后,朕找三位阁老商议一番”,两人再闲聊了一番,便起身回宫。见识过明朝的春节活动后,朱厚照进一步认识了大明,通过和弘治帝的谈话,加深了对弘治帝的了解,对大明的改革更是充满信心。
拟制章程时,朱厚照一直在思考大明改革的事,究竟从哪一点开始改革造成的动荡最少呢?朱厚照思考很久一个是户制,一个是税制。户制是因为太祖时期方便人员管理而制定的,到了弘治十一年已经不太适用,主要是因为大量土地被兼并,而商品经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使得朝廷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力被削弱。不少农户弃农从商。但如若贸然放开户籍,大明又无法提供足够的差事,必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人员失去管理,容易造成大祸。
朱厚照反复斟酌后,拟仿照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先行税制改革,等税制改革稳定后,再讨论户制改革。
元宵节过后,朱厚照弘治帝便召集刘健等三位阁老、朱厚照商议税收改革一事,朱厚照细细阐述了现今大明税收弊政,提出相应改革方案,三位阁老苦于国库空虚,每年用度捉衿见肘,也看到了大明税制不合理的地方,见弘治帝有心改革,乐于支持,三人翻阅朱厚照的章程,对于章程提出的税制一针见血,很多提议甚至和自己不谋而合。
三位阁老一致认同税制改革,均对章程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朱厚照初期还有些紧张,毕竟面对的是明朝最成功的内阁之一,到后来渐渐习惯,朱厚照放下心理包袱,和三位阁老共同研究补全章程。
“太子殿下,章程里提到需要进行专事专税,如何理解”?
“回李师傅,专事专税指的是对某些特殊的商品制定专用的税制,比如盐税,比如运输税,未来一些特定的商品也可以进行专税”。
“统一纳税何解”?刘健看到章程里有提到合并赋税和徭役,
“统一纳税即是合并赋役,将从农民的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将过去按户、丁出徭役,改为据每户丁数和田粮摊派,所有赋役一律折合银两收取,且朝廷不再征收米麦;如此纳税既可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二来统一赋役后,可限制苛扰百姓,使税赋趋于稳定;三来统一纳税,官收官解,减少损耗”。
“太子殿下,章程里提到清丈土地也包括皇庄和藩王属地”?李东阳虽问的是朱厚照,但却是看着弘治帝。
弘治帝:“可,前几日太子殿下就和朕提过,农户疾苦,一年辛勤劳作尚不得温饱,是因为背负太多赋役,皇家理应以身作则,所有皇庄和藩王属地不得成为税制法外之地,应收尽收。朕同意太子的观点”。
“太子殿下,如何厘定商税的限制价格”?
“回谢师傅,可以成立商部,与六部同级,一应职位参照六部,专门负责厘定全国市面上进行交易的各种商品,根据商品的属性进行价格厘定。同时监督商品质量及商家管理,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等等。限制商品交易价格要充分考虑市场实际情况,比如涉及到百姓的衣食住行可进行专税,此类商品纳税可低一些。又如一些日用类的小商品制定专税”。
“如何保证新的税制实行呢”?
“本宫建议就税收成立新的税务部门,从户部独立出来,新的税务部门与六部同级,一应职位参照六部,专责各项税务,包含制定税制、计税收税,户部以后专责钱粮的统计、入库与拨付。为了保证税部收税进行,税部应成立稽查司,稽查司负责追税,对一些不按照税制纳税的人进行追税和处罚”。
“按太子所言,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是否可以先择一地进行试行一年?若可行再推行天下”?刘健徐徐道。
“善”李东阳和谢迁略微思考,皆同意刘健的提议。
弘治帝看向朱厚照,“朕认为刘阁老的提议可行,太子呢”?
“回父皇,儿臣的章程最后的操作步骤也是如此”。刘健听后,把章程翻到最后,赫然写着:“因税制涉及社稷安稳,应妥善推动,应择一良地进行试行,若可再逐步推行一省,最后至天下”。刘健微微颌首,看来太子殿下考虑全面,遂向弘治帝拱手:“太子殿下思虑良全,臣认为可行”。
李东阳和谢迁互相望了望,也同声支持。
“既然三位阁老同意,不知商部和税部由谁主持为好?另试行之地如何拟定”?
“不知太子殿下可有适合人选”?三位阁老均望向朱厚照,李东阳拱手询问。三位阁老能位极人臣,人老成精,从弘治帝的态度就猜测出弘治帝开始培养太子处理政事了,现在新成立的衙署肯定要征求朱厚照的意见,如果太子有合适人选,可以提名讨论,如果太子没有合适人选,三人再提供人选。
说到这里,有必要交待下,为什么说弘治帝时期的内阁是大明最成功的内阁之一呢,主要是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三人才能和人品都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弘治帝待臣下很宽厚,能推心置腹,广开言路,从未鞭打过大臣,因此,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因此,弘治年间,一大批以廉洁、勤奋、有事业心、以国为家的贤臣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良臣大集合。
前朝,成立类似市舶司的机构,管理海上经商活动,我谓之为海关;二、水师,现在大明的水师规模太小,不足以应付未来开海后的各种问题,比如倭寇,不法商人走私逃税等,儿臣认为水师是重中之重,先扩充和训练水师,打造水师战船,时机成熟后再论开海”。
弘治帝点点头,心中已有计较,“照儿,开海的事先放一放,先行解决税制,这几天你拟个章程,元宵节过后,朕找三位阁老商议一番”,两人再闲聊了一番,便起身回宫。见识过明朝的春节活动后,朱厚照进一步认识了大明,通过和弘治帝的谈话,加深了对弘治帝的了解,对大明的改革更是充满信心。
拟制章程时,朱厚照一直在思考大明改革的事,究竟从哪一点开始改革造成的动荡最少呢?朱厚照思考很久一个是户制,一个是税制。户制是因为太祖时期方便人员管理而制定的,到了弘治十一年已经不太适用,主要是因为大量土地被兼并,而商品经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使得朝廷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力被削弱。不少农户弃农从商。但如若贸然放开户籍,大明又无法提供足够的差事,必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人员失去管理,容易造成大祸。
朱厚照反复斟酌后,拟仿照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先行税制改革,等税制改革稳定后,再讨论户制改革。
元宵节过后,朱厚照弘治帝便召集刘健等三位阁老、朱厚照商议税收改革一事,朱厚照细细阐述了现今大明税收弊政,提出相应改革方案,三位阁老苦于国库空虚,每年用度捉衿见肘,也看到了大明税制不合理的地方,见弘治帝有心改革,乐于支持,三人翻阅朱厚照的章程,对于章程提出的税制一针见血,很多提议甚至和自己不谋而合。
三位阁老一致认同税制改革,均对章程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朱厚照初期还有些紧张,毕竟面对的是明朝最成功的内阁之一,到后来渐渐习惯,朱厚照放下心理包袱,和三位阁老共同研究补全章程。
“太子殿下,章程里提到需要进行专事专税,如何理解”?
“回李师傅,专事专税指的是对某些特殊的商品制定专用的税制,比如盐税,比如运输税,未来一些特定的商品也可以进行专税”。
“统一纳税何解”?刘健看到章程里有提到合并赋税和徭役,
“统一纳税即是合并赋役,将从农民的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将过去按户、丁出徭役,改为据每户丁数和田粮摊派,所有赋役一律折合银两收取,且朝廷不再征收米麦;如此纳税既可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二来统一赋役后,可限制苛扰百姓,使税赋趋于稳定;三来统一纳税,官收官解,减少损耗”。
“太子殿下,章程里提到清丈土地也包括皇庄和藩王属地”?李东阳虽问的是朱厚照,但却是看着弘治帝。
弘治帝:“可,前几日太子殿下就和朕提过,农户疾苦,一年辛勤劳作尚不得温饱,是因为背负太多赋役,皇家理应以身作则,所有皇庄和藩王属地不得成为税制法外之地,应收尽收。朕同意太子的观点”。
“太子殿下,如何厘定商税的限制价格”?
“回谢师傅,可以成立商部,与六部同级,一应职位参照六部,专门负责厘定全国市面上进行交易的各种商品,根据商品的属性进行价格厘定。同时监督商品质量及商家管理,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等等。限制商品交易价格要充分考虑市场实际情况,比如涉及到百姓的衣食住行可进行专税,此类商品纳税可低一些。又如一些日用类的小商品制定专税”。
“如何保证新的税制实行呢”?
“本宫建议就税收成立新的税务部门,从户部独立出来,新的税务部门与六部同级,一应职位参照六部,专责各项税务,包含制定税制、计税收税,户部以后专责钱粮的统计、入库与拨付。为了保证税部收税进行,税部应成立稽查司,稽查司负责追税,对一些不按照税制纳税的人进行追税和处罚”。
“按太子所言,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是否可以先择一地进行试行一年?若可行再推行天下”?刘健徐徐道。
“善”李东阳和谢迁略微思考,皆同意刘健的提议。
弘治帝看向朱厚照,“朕认为刘阁老的提议可行,太子呢”?
“回父皇,儿臣的章程最后的操作步骤也是如此”。刘健听后,把章程翻到最后,赫然写着:“因税制涉及社稷安稳,应妥善推动,应择一良地进行试行,若可再逐步推行一省,最后至天下”。刘健微微颌首,看来太子殿下考虑全面,遂向弘治帝拱手:“太子殿下思虑良全,臣认为可行”。
李东阳和谢迁互相望了望,也同声支持。
“既然三位阁老同意,不知商部和税部由谁主持为好?另试行之地如何拟定”?
“不知太子殿下可有适合人选”?三位阁老均望向朱厚照,李东阳拱手询问。三位阁老能位极人臣,人老成精,从弘治帝的态度就猜测出弘治帝开始培养太子处理政事了,现在新成立的衙署肯定要征求朱厚照的意见,如果太子有合适人选,可以提名讨论,如果太子没有合适人选,三人再提供人选。
说到这里,有必要交待下,为什么说弘治帝时期的内阁是大明最成功的内阁之一呢,主要是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三人才能和人品都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弘治帝待臣下很宽厚,能推心置腹,广开言路,从未鞭打过大臣,因此,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因此,弘治年间,一大批以廉洁、勤奋、有事业心、以国为家的贤臣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良臣大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