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秦亡之因 (2/2)
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风起代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燕国全盛时士卒四五十万,十之八九都是鲜卑人,如今鲜卑虽大不如前,三十万户却也是有的”。
这一刻,拓跋珪像是拨开了历史中的重重迷雾,他知道苻坚败得一点不冤,就算前秦淝水之战胜利,也还是难以逃过分崩离析的命运。
氐族是居住在山区的农耕民族,人口不过八九十万,战力又远不如其他民族,北方统一全是凭借王猛在世时打下的深厚根基;在拓跋珪看来,今后数年若是苻坚不能解决民族问题,前秦就会进入灭亡倒计时。
恰恰相反,苻坚从没有把民族问题放在心上,当年灭燕后,符融曾想利用天象鼓动苻坚杀掉前燕皇族,写信谏言苻坚“慕容氏非慕德义归化,猛兽不可养,狼子野心”。
苻坚读信后不以为意,批评符融“德未充而怀是非,立善未称而名过其实”,认为符融道德修养不足,胸怀是非之心;行为不够完美,名不副实。
之后回信劝诫符融“君子处高,戒惧倾败,可不务乎!”
信的最后阐述了苻坚的理想“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汝其息之,勿怀耿介”。
现在,天下很多事等着我们去做,数千万黎民百姓还没有过上安宁的好日子,对百姓应该加以体恤,与少数民族应该和睦相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人成为一家,与百姓同甘共苦,改善黎庶生活才是你应该做的,不要再胡思乱想、疑神疑鬼。
信的结尾是苻坚的结论“夫天道助顺,修德则禳灾,苟求诸己,何惧外患焉”?
上天会帮助顺应时势的人,君臣同力修德,就会免去灾祸;每个身处高位的人都严格要求自己,就不用怕外来的祸患!
可以说,苻坚在思想上深得孟夫子真传。
仁人无敌于天下!理没错,但是把义理用在不合时宜的人身上就会酿成大错。
平凉之战,苻坚斩杀残害少民的将领,于是“氐、羌大悦,降附八万三千余落”,凉州乃平。
苻坚封燕王慕容暐为新兴侯,署职尚书,慕容氏皇族皆得恩荣;又封凉王张天锡为归义侯,职尚书;若不是苻坚仁义,二人只怕早就成了冢中枯骨。
自盘古开天,三皇定国,武帝开疆以来,凡帝王,仁心可比苻坚者少之又少。
可以说苻坚就是孟夫子理想中的君王,然而时代不允许他这么做,时代背景决定了他的末路。
史书中的民族融合,又岂是一两句话能够讲清,苻坚的怀柔思想只能缓和矛盾,并不能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苻坚以汉制治国,却又没有旗帜鲜明地组建汉军,来瓦解鲜卑、匈奴、羌族武备,故而淝水一败,遍地烽火。
拓跋珪叹口气,收回飘远的思绪,指着王霸身边的少年道“将这些铠甲放入榻下”。
那少年目光瞥向王霸,见王霸点点头,上前径直抱起五领铠甲,放入榻下,这一幕令拓跋珪暗自咋舌:“你这义子武力颇为不凡啊!”
那可是铁甲,按照一领二十斤算,五领便是百斤,一个十二三岁少年表现出这样的气力自然足以令拓跋珪惊叹。
“我这义子名叫全旭,出身京兆全氏庶支,自幼父母双亡,流落长安,我见其生得不凡,便收为了义子,此子不单武艺非凡,文才也算尚可,只不过这孩子自幼流离,不善言辞”。
“吾闻周勃不善言辞,功安汉室;吴汉不善言辞,云台见名;邓艾不善言辞,攻灭蜀国;吾观令郎,与此三子同”拓跋珪丝毫不以全旭落魄而鄙视,反而称赞起来。
全旭听到拓跋珪将自己与三位名臣相提并论,怀中抱着的铠甲突然掉落,泪流不止。
从来没有人欣赏过他,从来没有人正视他,他就像是一株无人观赏的格桑花,就连他的义父王霸,也只是试图将他培养成王氏的家将。
王霸见到这一幕,心知这个义子是留不住了,缓缓开口:“既然公子如此看重此子,便让他留在公子身边侍奉吧”。
“全旭,你愿不愿意跟从我”,拓跋珪大声质问。
“我……愿……意,愿……意”,许是全旭太久没有说话,这一刻,他用尽全身力气才嘶喊出这五个字。
他的眼神,写满了“忠诚”两个大字。
一个从来没有得到过美好的人,会把给予他美好的那个人当做全世界。
“先生去歇息吧”,拓跋珪得到一名绝对忠诚的战士,再没有与王霸闲聊的兴趣。
王霸施礼退下,拓跋珪与全旭抵足而眠。
……
全旭,京兆人,建元十三年从太祖侧,时岁十二,讷于言而敏于行,太祖每比之为周勃、吴汉。
《魏书》卷二十五.全旭传.列传第十五
/> “燕国全盛时士卒四五十万,十之八九都是鲜卑人,如今鲜卑虽大不如前,三十万户却也是有的”。
这一刻,拓跋珪像是拨开了历史中的重重迷雾,他知道苻坚败得一点不冤,就算前秦淝水之战胜利,也还是难以逃过分崩离析的命运。
氐族是居住在山区的农耕民族,人口不过八九十万,战力又远不如其他民族,北方统一全是凭借王猛在世时打下的深厚根基;在拓跋珪看来,今后数年若是苻坚不能解决民族问题,前秦就会进入灭亡倒计时。
恰恰相反,苻坚从没有把民族问题放在心上,当年灭燕后,符融曾想利用天象鼓动苻坚杀掉前燕皇族,写信谏言苻坚“慕容氏非慕德义归化,猛兽不可养,狼子野心”。
苻坚读信后不以为意,批评符融“德未充而怀是非,立善未称而名过其实”,认为符融道德修养不足,胸怀是非之心;行为不够完美,名不副实。
之后回信劝诫符融“君子处高,戒惧倾败,可不务乎!”
信的最后阐述了苻坚的理想“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汝其息之,勿怀耿介”。
现在,天下很多事等着我们去做,数千万黎民百姓还没有过上安宁的好日子,对百姓应该加以体恤,与少数民族应该和睦相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人成为一家,与百姓同甘共苦,改善黎庶生活才是你应该做的,不要再胡思乱想、疑神疑鬼。
信的结尾是苻坚的结论“夫天道助顺,修德则禳灾,苟求诸己,何惧外患焉”?
上天会帮助顺应时势的人,君臣同力修德,就会免去灾祸;每个身处高位的人都严格要求自己,就不用怕外来的祸患!
可以说,苻坚在思想上深得孟夫子真传。
仁人无敌于天下!理没错,但是把义理用在不合时宜的人身上就会酿成大错。
平凉之战,苻坚斩杀残害少民的将领,于是“氐、羌大悦,降附八万三千余落”,凉州乃平。
苻坚封燕王慕容暐为新兴侯,署职尚书,慕容氏皇族皆得恩荣;又封凉王张天锡为归义侯,职尚书;若不是苻坚仁义,二人只怕早就成了冢中枯骨。
自盘古开天,三皇定国,武帝开疆以来,凡帝王,仁心可比苻坚者少之又少。
可以说苻坚就是孟夫子理想中的君王,然而时代不允许他这么做,时代背景决定了他的末路。
史书中的民族融合,又岂是一两句话能够讲清,苻坚的怀柔思想只能缓和矛盾,并不能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苻坚以汉制治国,却又没有旗帜鲜明地组建汉军,来瓦解鲜卑、匈奴、羌族武备,故而淝水一败,遍地烽火。
拓跋珪叹口气,收回飘远的思绪,指着王霸身边的少年道“将这些铠甲放入榻下”。
那少年目光瞥向王霸,见王霸点点头,上前径直抱起五领铠甲,放入榻下,这一幕令拓跋珪暗自咋舌:“你这义子武力颇为不凡啊!”
那可是铁甲,按照一领二十斤算,五领便是百斤,一个十二三岁少年表现出这样的气力自然足以令拓跋珪惊叹。
“我这义子名叫全旭,出身京兆全氏庶支,自幼父母双亡,流落长安,我见其生得不凡,便收为了义子,此子不单武艺非凡,文才也算尚可,只不过这孩子自幼流离,不善言辞”。
“吾闻周勃不善言辞,功安汉室;吴汉不善言辞,云台见名;邓艾不善言辞,攻灭蜀国;吾观令郎,与此三子同”拓跋珪丝毫不以全旭落魄而鄙视,反而称赞起来。
全旭听到拓跋珪将自己与三位名臣相提并论,怀中抱着的铠甲突然掉落,泪流不止。
从来没有人欣赏过他,从来没有人正视他,他就像是一株无人观赏的格桑花,就连他的义父王霸,也只是试图将他培养成王氏的家将。
王霸见到这一幕,心知这个义子是留不住了,缓缓开口:“既然公子如此看重此子,便让他留在公子身边侍奉吧”。
“全旭,你愿不愿意跟从我”,拓跋珪大声质问。
“我……愿……意,愿……意”,许是全旭太久没有说话,这一刻,他用尽全身力气才嘶喊出这五个字。
他的眼神,写满了“忠诚”两个大字。
一个从来没有得到过美好的人,会把给予他美好的那个人当做全世界。
“先生去歇息吧”,拓跋珪得到一名绝对忠诚的战士,再没有与王霸闲聊的兴趣。
王霸施礼退下,拓跋珪与全旭抵足而眠。
……
全旭,京兆人,建元十三年从太祖侧,时岁十二,讷于言而敏于行,太祖每比之为周勃、吴汉。
《魏书》卷二十五.全旭传.列传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