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一个温暖一辈子的名字
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cfwriting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前不久,和几个同事去生产一线出差。初冬的塞北,满眼的萧瑟与凋败,风大、沙虐、天寒、地冻、气冷,从陇东旷古高原到陕北深山险壑,再到内蒙无边沙漠,一路风尘辗转2000多公里,绝大多数时间憋在车上度过。要打发单调而枯燥的旅途时间,我们便在车上天南海北地闲聊,国事、家事、天下事,大事、小事、身边事,好事、坏事、无关事,甚至连一些道听途说的花边新闻都胡谝了,直说得口干舌燥,哈欠连天。剩下的大把时间,似乎只能靠睡觉来消磨了。
然而,不知道谁先提议的一个问题,居然让车里沉闷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个问题也让有些睡意的我们一下找到了新的话题点:哪个学校毕业的?
相互一打听,同处一车,我们居然都是校友——长江大学的校友。虽然平时大家在一栋机关楼里上班,但因为都有家庭琐事,加之年龄上的差距,除工作上的交往外,生活里并无太多接触。是故,此前我们并不知道各自的毕业院校。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没想到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我们轻易找到了共同的校友。这个滚烫的校友的身份,更加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同事瞬间变为“兄弟”
母校,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聊天内容,也让我们一度萎靡的精神重新兴奋起来。黄工1998年毕业时,母校的名字还是江汉石油学院,响当当的几所国内石油高校之一;高工2002年毕业的次年,母校已改名长江大学,比以前更大气、更磅礴;我2009年毕业时,三大石油主干专业已开始面向全国一本招生。
我们在急行的车里,尽情地回忆在母校生活四年的那段大学时光。已步入不惑之年的黄工十分怀念母校的学习风气,天不亮就晨读、上课抢着往前排坐、晚上挑灯自修,这种好学之风影响了他一辈子;高工想起和室友一起到长江边野炊、九龙渊闲逛、夜市摊买醉、沙市北京路购物、通宵达旦地看世界杯、复试备考、做毕业设计等让人无限怀想的往事;我呢,记忆之门如洪水般打开:教学楼的宽敞、宿舍里的打闹、食堂的拥挤、图书馆的灯光、英语角的书声、自习室的安静、运动场上的汗水、林荫道里花前月下的甜蜜、西门外那家“炒饭大王”的饭香、十七路车的颠簸母校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一角一落,都惹出我无限思量。
从入校到离校,到从恩师到同窗,从学习到生活,从考试到就业我们聊得不亦乐乎,总觉得说不完。是啊,母校给予的美好点滴早已镌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些曾经的美好过往在我们眼前清晰地浮现,让人陡然间生出无限感慨。
校友之间聊天的主题离不开母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虽然离开了学校,但我们一直在关注母校,就如同母校一直在默默地关注我们。通过网络等媒体,我们了解到了近年来母校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多个品牌专业进入一本招生,去年还跻身国家“小211工程”高校建设之列,迎来了做大做强的又一个春天。母校近年来的声誉也是越来越响,救人英雄赵传宇奋不顾身跳入寒江救落水老人、10。23人梯精神等感人事件让全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长江大学。更让人关注的是母校开始武汉荆州两地办学,有人诙谐地说,以前整个荆州市被包长江大学怀里,如今长江大学将整个武汉市包在怀里。
大胸怀,大寄语,大发展,毋庸置疑,在不远的将来,正在腾飞的“长大”巨龙,将以更加夺目的姿态呈现在我国知名高校之列。
校友与母校之间有一根线连接着,血肉相通,荣誉与共。就如同慈母手中的那根线,将游子身上那件出行的衣衫密密缝制,穿着温暖、踏实。
记得几个月前,母校组织一批优秀的本科生利用暑假时间到驻陕石油企业参观学习,提前近距离认知石油。有一项行程安排是组织这些在校学生与新近毕业的校友座谈,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石油行业的了解。带队老师是我大学时的班主任,因为时间紧张,老师想利用周末时间通过一个非正式的途径进行座谈,并让我私下邀请几名校友代表参加。我赶紧联系,多方问询,辗转打听就在身边而不知道的校友。没想到他们一听情况后,毫不犹豫地表示乐意参加。有几个校友家有小孩,他们提前安排好;还有的校友在一线无法回来,电话里满是遗憾。
这就是校友之间的真诚与力量,任何时候,只要母校有需求,校友们都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周六下午1点整,我们5人顶着酷暑,从西安城北郊坐车到南郊,车上的两个多小时我们一直在谈母校。与学弟学妹们第一次见面后,没有一丝隔阂与拘谨,就如同见到自己的亲人,话匣子一下子打开,我们从3点聊到将近6点,将自己的工作心得毫不保留地与学习学妹们分享,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他们答疑解惑,气氛十分融洽。恐怕,也只有校友之间的情谊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轿车在油龙气虎的身上飞逝,映入眼帘的依然是单调、灰暗的油区冬景,冷空气不时冒进来。但是,我们却切实地感觉到了来自母校的温暖。
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有母校的温度。母校深藏心里,我们一辈子都会温暖。
前不久,和几个同事去生产一线出差。初冬的塞北,满眼的萧瑟与凋败,风大、沙虐、天寒、地冻、气冷,从陇东旷古高原到陕北深山险壑,再到内蒙无边沙漠,一路风尘辗转2000多公里,绝大多数时间憋在车上度过。要打发单调而枯燥的旅途时间,我们便在车上天南海北地闲聊,国事、家事、天下事,大事、小事、身边事,好事、坏事、无关事,甚至连一些道听途说的花边新闻都胡谝了,直说得口干舌燥,哈欠连天。剩下的大把时间,似乎只能靠睡觉来消磨了。
然而,不知道谁先提议的一个问题,居然让车里沉闷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个问题也让有些睡意的我们一下找到了新的话题点:哪个学校毕业的?
相互一打听,同处一车,我们居然都是校友——长江大学的校友。虽然平时大家在一栋机关楼里上班,但因为都有家庭琐事,加之年龄上的差距,除工作上的交往外,生活里并无太多接触。是故,此前我们并不知道各自的毕业院校。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没想到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我们轻易找到了共同的校友。这个滚烫的校友的身份,更加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同事瞬间变为“兄弟”
母校,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聊天内容,也让我们一度萎靡的精神重新兴奋起来。黄工1998年毕业时,母校的名字还是江汉石油学院,响当当的几所国内石油高校之一;高工2002年毕业的次年,母校已改名长江大学,比以前更大气、更磅礴;我2009年毕业时,三大石油主干专业已开始面向全国一本招生。
我们在急行的车里,尽情地回忆在母校生活四年的那段大学时光。已步入不惑之年的黄工十分怀念母校的学习风气,天不亮就晨读、上课抢着往前排坐、晚上挑灯自修,这种好学之风影响了他一辈子;高工想起和室友一起到长江边野炊、九龙渊闲逛、夜市摊买醉、沙市北京路购物、通宵达旦地看世界杯、复试备考、做毕业设计等让人无限怀想的往事;我呢,记忆之门如洪水般打开:教学楼的宽敞、宿舍里的打闹、食堂的拥挤、图书馆的灯光、英语角的书声、自习室的安静、运动场上的汗水、林荫道里花前月下的甜蜜、西门外那家“炒饭大王”的饭香、十七路车的颠簸母校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一角一落,都惹出我无限思量。
从入校到离校,到从恩师到同窗,从学习到生活,从考试到就业我们聊得不亦乐乎,总觉得说不完。是啊,母校给予的美好点滴早已镌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些曾经的美好过往在我们眼前清晰地浮现,让人陡然间生出无限感慨。
校友之间聊天的主题离不开母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虽然离开了学校,但我们一直在关注母校,就如同母校一直在默默地关注我们。通过网络等媒体,我们了解到了近年来母校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多个品牌专业进入一本招生,去年还跻身国家“小211工程”高校建设之列,迎来了做大做强的又一个春天。母校近年来的声誉也是越来越响,救人英雄赵传宇奋不顾身跳入寒江救落水老人、10。23人梯精神等感人事件让全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长江大学。更让人关注的是母校开始武汉荆州两地办学,有人诙谐地说,以前整个荆州市被包长江大学怀里,如今长江大学将整个武汉市包在怀里。
大胸怀,大寄语,大发展,毋庸置疑,在不远的将来,正在腾飞的“长大”巨龙,将以更加夺目的姿态呈现在我国知名高校之列。
校友与母校之间有一根线连接着,血肉相通,荣誉与共。就如同慈母手中的那根线,将游子身上那件出行的衣衫密密缝制,穿着温暖、踏实。
记得几个月前,母校组织一批优秀的本科生利用暑假时间到驻陕石油企业参观学习,提前近距离认知石油。有一项行程安排是组织这些在校学生与新近毕业的校友座谈,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石油行业的了解。带队老师是我大学时的班主任,因为时间紧张,老师想利用周末时间通过一个非正式的途径进行座谈,并让我私下邀请几名校友代表参加。我赶紧联系,多方问询,辗转打听就在身边而不知道的校友。没想到他们一听情况后,毫不犹豫地表示乐意参加。有几个校友家有小孩,他们提前安排好;还有的校友在一线无法回来,电话里满是遗憾。
这就是校友之间的真诚与力量,任何时候,只要母校有需求,校友们都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周六下午1点整,我们5人顶着酷暑,从西安城北郊坐车到南郊,车上的两个多小时我们一直在谈母校。与学弟学妹们第一次见面后,没有一丝隔阂与拘谨,就如同见到自己的亲人,话匣子一下子打开,我们从3点聊到将近6点,将自己的工作心得毫不保留地与学习学妹们分享,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他们答疑解惑,气氛十分融洽。恐怕,也只有校友之间的情谊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轿车在油龙气虎的身上飞逝,映入眼帘的依然是单调、灰暗的油区冬景,冷空气不时冒进来。但是,我们却切实地感觉到了来自母校的温暖。
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有母校的温度。母校深藏心里,我们一辈子都会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