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文盲帝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两百到三百斤之间,下田低于两百斤。
按照三四三的比例,良田取下限,中田取亩产中值,下田取上限,五百亩田大约能出产粮食六百七十五石。要交的田租是十五分之一,也就是四十五石。
大盛米价一石差不多一两银子,五百亩田不交税,撑死也就四十五两,这还是带壳算的。刨除自家的三百亩,韩铭满打满算,可以和买家共分十八两。
为这么点钱绞尽脑汁,显然不符合他的风格,要搞肯定是来大的。
既然是新法,就必须有一个过程,至少今年内,是不能普及的。
而华夏历来的规矩,新法不断旧案,放在现代也是一样的。新的法规,不适用于审理以前发生的案件。
韩铭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在法规尘埃落定之前,可以做成既定的事实。
新法的目标旨在于顺利收回田赋,慢慢降低老百姓的丁税,这个起作用的时间也是漫长的。
仔细研读之下,不得不让人佩服,修改这项法规的人目光长远,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而是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渗透,让法规得以顺利实行。
新的法规并没有对现在的状况进行更改,而是严令在法规实行以后,每个举人至多享受五百亩的免税数额。
也就是说,现在名下动辄万亩地的举人,可以不用担心,这是以后实行的,前事不纠!
那就很有意思了,这些举人只能一直守着田租过日子。如果还想和以前一样操作,当官之后找人替自己担着。对不起,新法规定了,每个举人只享受五百亩,那位早就超标了。
这项法令直接限死了举人的下一步动作,要么一直做个收租的举人,要么放弃自己名下的田地。
等现有的这一批举人去世、任职后,他们名下挂着的土地,统统会吐出来。到那个时候,新法早已实行多年,受到民众拥戴,地位不可动摇。
木已成舟,就算很多人想改也没有办法,不然就是打自己的脸。
你们不是时时以圣人之言警示自己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国为民,现在老百姓都反对,你还敢做?
从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除了‘死道友不死贫道这条’,韩铭确定了,在当朝的官员之中,还是有许多好人的。否则,新法根本通不过。
但凡不是真正为百姓考虑,那些人何苦绕着弯子制定这么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案呢。毕竟,官宦之后,能中举的概率远大于寒门学子。
而且,他都能看出来的事,在宦海沉浮多年的老狐狸会不知道吗?
新法能够出台,说明有人做出了让步,或者是双方达成了某种协议。
有了这个认知,韩铭心中就更有底气了,对接下来自己要做的事情充满期待。
他计划把全县的土地,全都集中到自己的名下。对于普通人家,他分文不取,只有一个条件,“两年后,至少送一个小孩来上学,男女不限。”
这一条,是经过他深思之后才定下的。天上掉的馅饼,一般人都会持怀疑的态度,担心里面有毒。
如果韩铭什么条件都不提,不求任何回报,这是不正常的。多数人都会想,你会那么好心,是不是有更大的图谋,或者想把我的地扣下?
为了不多费口舌,有明显的目的,就是最好的解释。
至于时间定在两年后,一方面是他教不了这么多学生,另一方面是给他们一个观望的过程。只有自己亲眼见到,切身体会过,他们做这些才会心甘情愿。
收学生、办学堂,韩铭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我就算不考科举,一样可以扬名。”
在老百姓看来,读书人求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那么多人著书立说,除了少部分是为了让自己的理念后继有人,发扬光大后惠及四方。其他人,所追求的不还是一个青史留名吗?
所谓道路不同,但终点都是一样的。
而对于庐陵县还有其他举人,能否完成这个目标,韩铭一点也不担心。
他有着其他人无可比拟的优势,年龄和仕途断绝。
手握大批土地的地主,此刻肯定收到了风声,知道新法势在必行。虽说眼下不用担心什么,但想的长远一点就会明白,他们下一代就不能这么干了。
一亩良田省下的税银不会超过一钱,可如果乘以一千,甚至一万呢?
既然他们一直是这么干的,只会想尽办法,能一直干下去。
韩铭的情况,说不定别人了解到的,比他自己都清楚。这是摆在地主面前的一个机会,只要他点头,双方就是干柴烈火。
两百到三百斤之间,下田低于两百斤。
按照三四三的比例,良田取下限,中田取亩产中值,下田取上限,五百亩田大约能出产粮食六百七十五石。要交的田租是十五分之一,也就是四十五石。
大盛米价一石差不多一两银子,五百亩田不交税,撑死也就四十五两,这还是带壳算的。刨除自家的三百亩,韩铭满打满算,可以和买家共分十八两。
为这么点钱绞尽脑汁,显然不符合他的风格,要搞肯定是来大的。
既然是新法,就必须有一个过程,至少今年内,是不能普及的。
而华夏历来的规矩,新法不断旧案,放在现代也是一样的。新的法规,不适用于审理以前发生的案件。
韩铭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在法规尘埃落定之前,可以做成既定的事实。
新法的目标旨在于顺利收回田赋,慢慢降低老百姓的丁税,这个起作用的时间也是漫长的。
仔细研读之下,不得不让人佩服,修改这项法规的人目光长远,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而是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渗透,让法规得以顺利实行。
新的法规并没有对现在的状况进行更改,而是严令在法规实行以后,每个举人至多享受五百亩的免税数额。
也就是说,现在名下动辄万亩地的举人,可以不用担心,这是以后实行的,前事不纠!
那就很有意思了,这些举人只能一直守着田租过日子。如果还想和以前一样操作,当官之后找人替自己担着。对不起,新法规定了,每个举人只享受五百亩,那位早就超标了。
这项法令直接限死了举人的下一步动作,要么一直做个收租的举人,要么放弃自己名下的田地。
等现有的这一批举人去世、任职后,他们名下挂着的土地,统统会吐出来。到那个时候,新法早已实行多年,受到民众拥戴,地位不可动摇。
木已成舟,就算很多人想改也没有办法,不然就是打自己的脸。
你们不是时时以圣人之言警示自己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国为民,现在老百姓都反对,你还敢做?
从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除了‘死道友不死贫道这条’,韩铭确定了,在当朝的官员之中,还是有许多好人的。否则,新法根本通不过。
但凡不是真正为百姓考虑,那些人何苦绕着弯子制定这么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案呢。毕竟,官宦之后,能中举的概率远大于寒门学子。
而且,他都能看出来的事,在宦海沉浮多年的老狐狸会不知道吗?
新法能够出台,说明有人做出了让步,或者是双方达成了某种协议。
有了这个认知,韩铭心中就更有底气了,对接下来自己要做的事情充满期待。
他计划把全县的土地,全都集中到自己的名下。对于普通人家,他分文不取,只有一个条件,“两年后,至少送一个小孩来上学,男女不限。”
这一条,是经过他深思之后才定下的。天上掉的馅饼,一般人都会持怀疑的态度,担心里面有毒。
如果韩铭什么条件都不提,不求任何回报,这是不正常的。多数人都会想,你会那么好心,是不是有更大的图谋,或者想把我的地扣下?
为了不多费口舌,有明显的目的,就是最好的解释。
至于时间定在两年后,一方面是他教不了这么多学生,另一方面是给他们一个观望的过程。只有自己亲眼见到,切身体会过,他们做这些才会心甘情愿。
收学生、办学堂,韩铭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我就算不考科举,一样可以扬名。”
在老百姓看来,读书人求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那么多人著书立说,除了少部分是为了让自己的理念后继有人,发扬光大后惠及四方。其他人,所追求的不还是一个青史留名吗?
所谓道路不同,但终点都是一样的。
而对于庐陵县还有其他举人,能否完成这个目标,韩铭一点也不担心。
他有着其他人无可比拟的优势,年龄和仕途断绝。
手握大批土地的地主,此刻肯定收到了风声,知道新法势在必行。虽说眼下不用担心什么,但想的长远一点就会明白,他们下一代就不能这么干了。
一亩良田省下的税银不会超过一钱,可如果乘以一千,甚至一万呢?
既然他们一直是这么干的,只会想尽办法,能一直干下去。
韩铭的情况,说不定别人了解到的,比他自己都清楚。这是摆在地主面前的一个机会,只要他点头,双方就是干柴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