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装绅弄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更自在"。庄子说过一个"丽姬出嫁"故事。丽姬原本是一个民女,因为皇宫选宫女,她被选中,最后还成了皇后,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她在回想当初被选中时,在家里哭得一塌糊涂悲惨情形,现在看来多么荒唐、愚蠢、无知啊!庄子认为人们对于死亡恐惧就像丽姬对于皇后生活恐惧是一个道理,你根本不知道死亡后什么样,面临死亡哭什么呢?庄子用一个寓言讲了这样一个道理。庄子到楚国去,途中见到一个骷髅,枯骨凸露,呈现出原形。庄子用马鞭从旁边敲了敲,问道:"先生是贪求生命,失却真理,因而成了这样呢?还是你遇上了亡国大事,遭受到刀斧砍杀,因而成了这样呢?还是有了不好行为,担心给父母妻儿留下耻辱,羞愧而死成了这样呢?还是你遭受寒冷与饥饿灾祸而成了这样呢?还是你享尽天年而死去成了这样呢?"庄子说完,拿过骷髅,当成枕头睡着了。刊了半夜,骷髅给庄子显梦说:"你先前谈话情况真像一个善于辩论人,看你所说那些话,全属于活人拘累,其实人死了,就没有你说那些忧患了。你愿意听听人死后有关情况和道理吗?"庄子说:"好。"骷髅说:"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管辖,也没有四季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长久看作是时令流失,即使面南为王快乐,也不可能超过。"
半夜,骷髅给庄子显梦说:"你先前谈话情况真像一个善于辩论人,看你所说那些话,全属于活人拘累,其实人死了,就没有你说那些忧患了。你愿意听听人死后有关情况和道理吗?"庄子说:"好。"骷髅说:"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管辖,也没有四季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长久看作是时令流失,即使面南为王快乐,也不可能超过。"庄子不相信,说:"我让主管生命神来恢复你形体,让你重新长出骨肉肌肤,返回到你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左右邻里、朋友故交中去,你愿意吗?"骷髅皱眉蹙额,深感忧郁地说:"我怎么能放弃面南称王快乐而再次经历人世劳苦呢?"恐惧心理有一个很明显特点:对于那些神秘和恐惧事物,对它们越不了解,恐惧感就越强。人类对于死亡恐惧就是如此。人总是习惯性地把死亡想象成:失去、虚无、黑暗、痛苦,所以,在人心里,死亡成了绝望代名词,我们自以为是地被自己想象所欺骗,因而生出了种种恐惧,又让这种恐惧占住了内心,影响了活着心情。
至于所谓鬼神致病,其实是一种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在人类的造神运动之前,现代意义上举头三尺有神明的鬼神是不存在的。只有更像是山大王的古神而已。古人云:'吾心无鬼,鬼何以侵之,吾心无邪,邪何以扰之,吾心无魔,魔何以袭之。'故鬼神致病皆由心生。祝由治疗疾病的病因大多是心理不健全,故七情、六欲相乘而袭之。有很多种病,是间接由心理因素所致,所以其源在于心。祝由治疗有一定效果是大家公认的,但也局限在心理所致的疾病,而并非所有的疾病都可以治。有很多器质性病变也是由心理因素所致。所以,这些器官或组织产生的病变祝由亦可治。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人体患病无非是心病和身病。心病是祝由治疗的范围,部分身病也属于祝由治疗的范围,但祝由并非包治一切'心病',没有什么是包治百病的,理解到祝由仅仅是医学的补充,不是治病的唯一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很多种病,已经攻克,但有些病仍未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这也是祝由科流传几千年仍未灭绝的原因。”
石苓人丢下怅然若失的刘耀勇,继续说:“和现在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不同,在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远古皇朝,史书《国语》对巫的解释是:一种心地善良而正直的人,他们天生聪明,能够沟通人与神,又很有学问,能够弘扬美德,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见解卓著,他们深得神明的信任,可以感召神灵下降,他们中女的称“巫”,男的称为“觋”。人神之间的交流,古人认为最好的方式便是以舞悦神,然后在神灵喜悦的情况下,用祝词的形式,向他们汇报自己的愿望,祈示上天的赐福。所以《说文》又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祝在甲骨文中的形式正是巫师跪倒在地,向上苍祝祷告祝愿的典型形象。在远古皇朝,巫师往往是各种知识的掌握者,所以许多巫师本身就是众望所归的上位者。后来巫术走向民间,巫师群体扩大化,治病最简单易行方法就是用言语、行为进行开导、说服。这种方法,开始由亲近人随意而作,慢慢地从家族、部落、地区中涌现出威望较高长者,或者由知识较多、经验丰富、能说会道的人,在某种仪式下,通过他们方言、行为、舞蹈等方式为人治病。祝由的内涵也扩大化了。
因为大周皇族血祭用的“尸”的替身传统,主持国家的大的祝这项治动的人名为“尸祝”,后来由于职业性质的进一步专门化,根据祝的目的与对象的不同,分为六祝,各司其职。再后来则老百姓也可以祝祷了。而根据愿望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善祝与诅祝即祝由术和巫蛊。无论是善祝还是诅祝,在春秋战国已经广泛存在,其使用者也不再限于专职的巫或尸祝,而是人人皆可用之。从秦汉起,祝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典籍中已是祝、咒并见,在较正式的场合仍称祝,而在一般的场合或由巫师、方士来使用时,则称为咒。就善祝而言,它逐渐为丹道所改造利用,成为治病、消灾、改命的一种术数。汉末黄巾起事、张角兄弟等人就是利用符水咒法来替人治病,后来便发展成了一种专门的治疗方法……祝由科。
丹道对生命的各个层面的多种现象有着广泛深入的了解。在不断深入生命本原的归根复命的过程中不舍一法,其中也包括保留和继承古代巫术文教,黄帝祝由之术,石苓人对此也所知不多,口诵一遍《祝由气功禁法速成》:坐站均可。两掌心相对,上下隔开三五厘米,指尖相反。二目垂帘,内视掌中,仔细体察双掌感应。双掌轻松地缓慢地作磨盘式对称转动,几秒种或几分钟后,会有气的感觉。能否达到速效,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全身放松,并将意识集中于掌上仔细体会,有气感时,进一步体会有无排斥力或吸引力,反覆练此动作108次。当练到一定程度时,好像自己全身任督二脉也在开合,直到每一个毛孔,细胞都在开合,在呼吸,在交换,在代谢,把大自然的清气、宇宙场收入人体,排出体内的废物。……怎么看都是公园老头的太极拳!
既然所谓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药、心理干预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的概念很广,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以及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祝由十三科,并非仅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这说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药物治疗。世易时移,丹道中目前流传"祝由十三课"就有两个版本,来自两个不同流派传承。只是现在称"祝由"已经和远古"祝由术",借其字而不同其意了。其方法属于"道禁"范畴,是靠符咒符水驱邪治病。咒禁术在现代,主要存在于各种神秘学治疗方法中,例如佛门
(本章未完,请翻页)
咒语去病疗法,不但是由师父念咒,而且患者自己也要持咒。祝由十三科,所用之一大类咒法,则与其他符咒研究不同,其应验在祷告神明。神来扶佑,苟志诚出之。不必注重在符咒也。唯所用符咒大概与药物同饮。其法设坛以后,焚香祷祝。手续完备即将应用之药物煎好,然后画符诵咒,此项符亦用裱黄纸写至极小好方块字大即将符汆在碗中。先吞气一口,然后连符连水一并咽下。有神效焉。
"祝由"原意是"祷祝"鬼神,请告说事之"缘由",故称"祝由"。远古皇朝"祝由"活动,不光是针对病人,对于战争胜负、自然灾害、种族兴衰等等事情,都有"祝由"活动,所以"祝由术"实质上就是我国古代人类和自然界、鬼神之间一种精神沟通方法,是最早、群体心理安慰,心理疏导方法。人食天地之气以生,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欲所以生病。然而,黄帝曰:'其无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何致?'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除了七情、六欲外,还有尚未被认识的治病因素,那就是'鬼神致病说',通过"祝由"治病,只是"祝由术"一个方面。"祝由师"是通过能和鬼神相通姿态给人信心,从而达到治病目。远古皇朝人类,将患病看作是神灵惩罚,邪魔作祟。因此,或是祈祷神灵保佑、宽恕,或是采用驱鬼、避邪等手段来治疗疾病,"祝由师"就是利用了当时人类对于自然界不可抗拒现象恐怖、崇敬心理,把自己扮演成可以与鬼神沟通导体,获得了患者信任,当他在演示与上天沟通过程时,患者心态高度地集中,并且处于绝对至诚状态所谓现代医学证实,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增强免疫力。这肯定有利于疾病康复。以玄学说,是通过调动宇宙场,包括祝由先师们的高能信息物质进入人体,使气贯注于指端,直达笔毫,深透墨纸之中,或以指代笔书符咒于病灶之上,防止泛滥发展。以咒语产生的能量、次声波来限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抑制病灶,使病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什么是生命本原"这一问题,不仅医家需要解决,丹道家、科学家,乃至每一个普通人,都会思考和关注,无论是相信"生命原于道",还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本原,"可以为天下母"道,在运动中产生了"一",即混沌状态气,一气又化为阴、阳二气,阳气轻清,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降为地。阴、地与阳、天二气相冲产生"三",三就指是"和气"。由和气产生了世间万物及人,故称"三生万物"。丹道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到底,道产生天地万物及人,人是天地万物中一物,就应该效法天地和道,而这一系列产生和效法行为,都是自然而然过程。丹道宇宙演化模式和生命本原论,认定人及天地万物是自然运动产物,排除了上帝、天命、鬼神在其中支配作用,在当时是人类理念上一大进步,所以当时医学科学,也认可把"道"看作世界万物运动变化规律,把"气"视为世界万物及人生命本原,从而成功地建立了中医阴阳之道和气机之道,。丹道生命本原论,决定了丹道生命观,从而发展出一系列养生观点,如:清净寡欲、聚气养气、节欲存精、太上养神等等方法,都是丹道提倡并亲历而为修持。
现代医学的平衡疗法也是这个原理。如抗菌素不是直接杀死细菌,而是抑制病菌生长,久而久之病菌就会死亡,这也是西医药殊途同归的原理。说是这么说,除了中医笔试之外,已经很少有人相信这个了。在封建王朝后期,医学与巫术分家了,这是王朝进步必然,也是医学进入科学范畴必然。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历史、内在对立和联系。石苓人叹了口气,他一向认为我们后人不能也不应该对历史视而不见。只有正确地评价神秘学和中医药学组成中国传统文教,正视历代贤哲创造,才能不重蹈历史虚无主义覆辙。
毕竟在古时候,祝由科的内容极为丰富,远古时期巫医祝由术就是人类最古老、最早疾病治疗方法。早在《周易》与《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医术与卜巫就是原始神秘学用来除病消灾,避凶祈福重要手段,原始巫术中就包含着医术。医与巫在上古之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共存并称,称为"巫医",大约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分开。依据是成书在西周前期《周易》,主要是占巫活动记载,成书与汉代《黄帝内经》则是巫医分开后,医学理论集大成者。但是从战国时期《易传》之后,《易》由占巫转变成了丹道,其中"阴阳"、"太极"、"道"、"神"、"术"等范畴及思维方法,对《黄帝内经》成书产生了很大作用。根据司马迁《史记》所说,《易传》为孔子所作,但是到宋代儒生,如欧阳修,就怀疑非孔子所作。不论是否为孔子"韦编三绝",历代儒家一直将《易》奉为经典。《周易》原理、理念以及范畴所谓如太极、阴阳、乾坤、理、气、道、象、术,在汉代及其后,不仅对儒家,而且对丹道,甚至佛家,不仅对丹道理念,而且对科学技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周易》对中医学影响尤为显著。,以至于古代医家有"医易同源""医易会同"一说。远古至今,医易融会贯通,盛名天下名医大家,数不胜数,如:隋唐杨上善,唐朝孙思邈、王冰,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明清时期张介宾等等都是巫医大家。正是这些熟读四书五经,又精通《黄帝内经》巫医大家们,融会贯通了儒学与医学,充实了中医理论,发展了中医药学。例如《礼记?礼运》中把人们情感变化分为七个类型,"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勿学而能"。但是这种情绪表述,在中医上就发展得更准确了,巫医把它改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就更贴近我们生理心理现象了。为什么这样改呢?《礼记》中七情,有些是正常生理活动,并不足以导致疾病,而医学中这七情,如果在突发、剧烈或者持久存在情况下,就可以导致情志异常,导致肌体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进而引起肌体病变,所以就叫做"七情内伤"。
那些不知名的巫医不但发现了七情可以内伤到脏腑,而且在医疗实践中,创造了治疗七情内伤"以情治情"心理疗法。也就是利用儒、医、易理论进行心理暗示疗法。金元名医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七《不寐》中以情治情医案,就是早期心理学在巫医中应用。张从正受托治疗一个富裕人家妇女失眠症。这个妇人不能睡觉已经两年了,吃什么药都不见效,也就没有医生可以治疗她失眠了。后来,她丈夫求到了张从正。张从正给她诊脉后说,两手都是缓脉,缓脉是表示脾这个脏器受邪,脾主思,她是因为意识过度困住脾气所致失眠。于是,他就和其丈夫商量:要想办法让她发怒。什么办法呢?他丈夫当着妻子面给了张从正很多诊费,然后,留张从正在家里酒肉招待了好几天,再然后,张从正没开一张处方就拿钱走人了!这可把妇人气坏了,大怒起来,以至于脾气发汗都出来了。当夜,妇人就困得倒床而眠,这一觉连睡了**天都不醒。然后,胃口开了,能吃饭了,脉也就正常了。张从正总结说:这是因为胆气虚了,胆为木,脾为土,胆虚木不能克土,我激怒她,就激动了她胆气,胆气重新克伐脾土,脾从思困中得以解脱,这就是"怒胜思"啊!在清朝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中也有一个以情治情医案。同样是一个令人拍案叫绝案例。
明末在高邮有一个被称为神医的人,叫袁体庵。他治疗一个乡试中了举子年轻人范进,这个人因为中举子而高兴得发了狂,一直笑个不停,吃什么药也止不住"笑"。求医到了袁体庵门下。袁体庵诊脉后大惊失色地说:你病已经没有办法治了。你命不过数旬了所谓一旬一天,你赶快回家去吧,恐怕迟了,连家人也见不到了!如果你路过镇江话,你一定要找一个何医生,再求他为你治病吧。同时袁体庵还让他並封信给何医生。这个举子一听,吓坏了,性命要紧,立刻启程回家。奔至镇江后,他发现自己不再笑个不停了。咦?其病如失!他找到何医生,把信交给他,何医生让他自己看看这封信,信上说这位先生是因为中了举子,喜极而发狂。大喜可以使人心脉扩张,而不复合,中医认为"笑"为心之声,心脉不合,"笑"不能止。这种病用药是治不好,所以我只能用危险和痛苦情绪来调整他狂喜心情,故而我用"死"来恐吓他,让他产生忧愁抑郁,在忧愁抑郁心情下,他心窍就能够闭合了,带着这种情绪,我想他走到镇江时,这个病就应该好啦!举子看了这封信,面向北方再三而拜。啊!袁体庵真是神医啊!巫医结合在心理治疗方面理论和实践,非常广泛,这里不过是说一漏万。由于二者在理念理论和追求目标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故它们势必相互吸收,相互为用。特别是对于生命观认同上,和养护生命、延年益寿方法上,还有对于药物制作加工等方面,结下了不解之缘。
按照西方神秘学解释,这些方法,其实就是现代心理疗法源头。爱因斯坦曾于一九四年九月在美国发表了一篇著名讲话:"尽管神秘学和科学领域本身是彼此界线分明,可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牢固相互关系和依存性,这种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神秘学就像瘸子,神秘学没有科学就像瞎子。"当然,神秘学和科学是无法混合,就像黑色和白色,黑色是美,白色也是美,但是,黑白组合图案,也许是最美。神秘学之光不同于科学之光,科学之光丰富人头脑,神秘学之光启迪人心灵。远古皇朝,人类过着野蛮生活。肚子饿了,生吃些植物果实、根、茎和兽类肉。天气冷了,就把树叶、兽皮、羽毛这一类东西披在身上,当做衣服穿。人们住在山洞里或大树上,这样生活条件当然免不了疾病侵袭。虽然他们在劳动中不断地改善生活,减少疾病,但是,仍有很多无法解决疾病。他们命运还主要掌握在自然手中,人们对自然畏惧和崇拜,逐渐产生了"神"观念,凡不可理解、无法解决事,都归之于神。遇到了疾病灾难时,便乞求于神护佑,以后逐渐产生以祷祝为职业"祝由师"。他们那些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中,以图示意,以咒代药,以符接通信息的验方,是最简单的医疗保健方法。
大概这是古人觉得这是巫神们发现的一种人与宇宙相沟通的能量符号,掌握了这种神秘的能量符号,就可以定向调动宇宙场,为人类身心健康服务。这些符图流传至今、有很多是以象形文字构成。或者以文字中的篆体构图。或者以疾病的部位、病性构图如脾胃、水湿病图中多用'土'字形,心脏、肝脏、肺脏病图形符中多'火'字形,因为'土'能生脾胃,可以克水;'火'能温煦心脏,可以克金,与春秋战国阴阳家的五行取类比像有很大关系。
禁法特别以'鬼'字居多,以'鬼'招'鬼',即俗话说的'鬼使神差',同时,根据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在远古皇朝,由于生存条件原因,人类寿命很短,只有一53多年,而且所患疾病,主要是因为节气变换导致外感伤风,因为饮食不洁导致消化不良,因为各种外伤导致感染以及皮肤病等。这些病,在现代,不会造成生命终结,而在当时,只能是凭借自身抵抗力来碰运气了。于是祝由出场了。人类心理随着生产力进步,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及自身认识不断提高,医学心理学理念也逐渐丰富起来。具有代表性是《左传》,书云:"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后世理念家用"爱"来代替"好",便成为"六情"说典型提法。《说苑》、《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疗法例子,这是中国传统心理疗法萌芽时期。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病例,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理论。而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历史渊源,应追溯到二千多年前成书《黄帝内经》,记载过一位叫"苗父""祝由"高手,是一个"上古为医者"。他诊治手法和过程是非常奇特而超常:他把菅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拿来编成席子,供病人和自己坐、卧,又用草把子扎成狗模样。对于任何前来求助病人,他都拿起一只草狗,面对北方,口中念念有词,但每一次治病都只念十个字。于是,无论是扶着来,还是抬着来病人,立刻就能康复如初。苗父治病手法要比当时普通"祝由师"在治疗方法上更进了一步,他方法简单了很多,也有效了很多。当时"祝由师"在治病时,祝词繁复,手法繁琐。除了念咒,还要助之以画符、烧符、焚香、化纸等等,不一而足,并且通常只能治一些简单病,而苗父只用一只草狗、十个字,就能治大小各种疾病。苗父就是一个成功"祝由医"了,因为他念十个字就是祝祷祷词。他那个特殊席子和草狗,是用什么草药编成,在病人身上会出现什么样治疗效果,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究了,但是可以推测,席子和草狗药效功能,肯定胜于那十个字,可是,当时患者最信任,却是那十个听不懂字,正是因为自己听不懂,所以更相信鬼神听得懂,更坚信自己会在鬼神帮助下痊愈,这就是心理疗法的功效。有了这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席子和草狗药效得到了最高发挥,苗父应该是心理学鼻祖了。“
(本章完)
更自在"。庄子说过一个"丽姬出嫁"故事。丽姬原本是一个民女,因为皇宫选宫女,她被选中,最后还成了皇后,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她在回想当初被选中时,在家里哭得一塌糊涂悲惨情形,现在看来多么荒唐、愚蠢、无知啊!庄子认为人们对于死亡恐惧就像丽姬对于皇后生活恐惧是一个道理,你根本不知道死亡后什么样,面临死亡哭什么呢?庄子用一个寓言讲了这样一个道理。庄子到楚国去,途中见到一个骷髅,枯骨凸露,呈现出原形。庄子用马鞭从旁边敲了敲,问道:"先生是贪求生命,失却真理,因而成了这样呢?还是你遇上了亡国大事,遭受到刀斧砍杀,因而成了这样呢?还是有了不好行为,担心给父母妻儿留下耻辱,羞愧而死成了这样呢?还是你遭受寒冷与饥饿灾祸而成了这样呢?还是你享尽天年而死去成了这样呢?"庄子说完,拿过骷髅,当成枕头睡着了。刊了半夜,骷髅给庄子显梦说:"你先前谈话情况真像一个善于辩论人,看你所说那些话,全属于活人拘累,其实人死了,就没有你说那些忧患了。你愿意听听人死后有关情况和道理吗?"庄子说:"好。"骷髅说:"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管辖,也没有四季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长久看作是时令流失,即使面南为王快乐,也不可能超过。"
半夜,骷髅给庄子显梦说:"你先前谈话情况真像一个善于辩论人,看你所说那些话,全属于活人拘累,其实人死了,就没有你说那些忧患了。你愿意听听人死后有关情况和道理吗?"庄子说:"好。"骷髅说:"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管辖,也没有四季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长久看作是时令流失,即使面南为王快乐,也不可能超过。"庄子不相信,说:"我让主管生命神来恢复你形体,让你重新长出骨肉肌肤,返回到你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左右邻里、朋友故交中去,你愿意吗?"骷髅皱眉蹙额,深感忧郁地说:"我怎么能放弃面南称王快乐而再次经历人世劳苦呢?"恐惧心理有一个很明显特点:对于那些神秘和恐惧事物,对它们越不了解,恐惧感就越强。人类对于死亡恐惧就是如此。人总是习惯性地把死亡想象成:失去、虚无、黑暗、痛苦,所以,在人心里,死亡成了绝望代名词,我们自以为是地被自己想象所欺骗,因而生出了种种恐惧,又让这种恐惧占住了内心,影响了活着心情。
至于所谓鬼神致病,其实是一种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在人类的造神运动之前,现代意义上举头三尺有神明的鬼神是不存在的。只有更像是山大王的古神而已。古人云:'吾心无鬼,鬼何以侵之,吾心无邪,邪何以扰之,吾心无魔,魔何以袭之。'故鬼神致病皆由心生。祝由治疗疾病的病因大多是心理不健全,故七情、六欲相乘而袭之。有很多种病,是间接由心理因素所致,所以其源在于心。祝由治疗有一定效果是大家公认的,但也局限在心理所致的疾病,而并非所有的疾病都可以治。有很多器质性病变也是由心理因素所致。所以,这些器官或组织产生的病变祝由亦可治。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人体患病无非是心病和身病。心病是祝由治疗的范围,部分身病也属于祝由治疗的范围,但祝由并非包治一切'心病',没有什么是包治百病的,理解到祝由仅仅是医学的补充,不是治病的唯一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很多种病,已经攻克,但有些病仍未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这也是祝由科流传几千年仍未灭绝的原因。”
石苓人丢下怅然若失的刘耀勇,继续说:“和现在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不同,在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远古皇朝,史书《国语》对巫的解释是:一种心地善良而正直的人,他们天生聪明,能够沟通人与神,又很有学问,能够弘扬美德,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见解卓著,他们深得神明的信任,可以感召神灵下降,他们中女的称“巫”,男的称为“觋”。人神之间的交流,古人认为最好的方式便是以舞悦神,然后在神灵喜悦的情况下,用祝词的形式,向他们汇报自己的愿望,祈示上天的赐福。所以《说文》又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祝在甲骨文中的形式正是巫师跪倒在地,向上苍祝祷告祝愿的典型形象。在远古皇朝,巫师往往是各种知识的掌握者,所以许多巫师本身就是众望所归的上位者。后来巫术走向民间,巫师群体扩大化,治病最简单易行方法就是用言语、行为进行开导、说服。这种方法,开始由亲近人随意而作,慢慢地从家族、部落、地区中涌现出威望较高长者,或者由知识较多、经验丰富、能说会道的人,在某种仪式下,通过他们方言、行为、舞蹈等方式为人治病。祝由的内涵也扩大化了。
因为大周皇族血祭用的“尸”的替身传统,主持国家的大的祝这项治动的人名为“尸祝”,后来由于职业性质的进一步专门化,根据祝的目的与对象的不同,分为六祝,各司其职。再后来则老百姓也可以祝祷了。而根据愿望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善祝与诅祝即祝由术和巫蛊。无论是善祝还是诅祝,在春秋战国已经广泛存在,其使用者也不再限于专职的巫或尸祝,而是人人皆可用之。从秦汉起,祝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典籍中已是祝、咒并见,在较正式的场合仍称祝,而在一般的场合或由巫师、方士来使用时,则称为咒。就善祝而言,它逐渐为丹道所改造利用,成为治病、消灾、改命的一种术数。汉末黄巾起事、张角兄弟等人就是利用符水咒法来替人治病,后来便发展成了一种专门的治疗方法……祝由科。
丹道对生命的各个层面的多种现象有着广泛深入的了解。在不断深入生命本原的归根复命的过程中不舍一法,其中也包括保留和继承古代巫术文教,黄帝祝由之术,石苓人对此也所知不多,口诵一遍《祝由气功禁法速成》:坐站均可。两掌心相对,上下隔开三五厘米,指尖相反。二目垂帘,内视掌中,仔细体察双掌感应。双掌轻松地缓慢地作磨盘式对称转动,几秒种或几分钟后,会有气的感觉。能否达到速效,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全身放松,并将意识集中于掌上仔细体会,有气感时,进一步体会有无排斥力或吸引力,反覆练此动作108次。当练到一定程度时,好像自己全身任督二脉也在开合,直到每一个毛孔,细胞都在开合,在呼吸,在交换,在代谢,把大自然的清气、宇宙场收入人体,排出体内的废物。……怎么看都是公园老头的太极拳!
既然所谓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药、心理干预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的概念很广,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以及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祝由十三科,并非仅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这说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药物治疗。世易时移,丹道中目前流传"祝由十三课"就有两个版本,来自两个不同流派传承。只是现在称"祝由"已经和远古"祝由术",借其字而不同其意了。其方法属于"道禁"范畴,是靠符咒符水驱邪治病。咒禁术在现代,主要存在于各种神秘学治疗方法中,例如佛门
(本章未完,请翻页)
咒语去病疗法,不但是由师父念咒,而且患者自己也要持咒。祝由十三科,所用之一大类咒法,则与其他符咒研究不同,其应验在祷告神明。神来扶佑,苟志诚出之。不必注重在符咒也。唯所用符咒大概与药物同饮。其法设坛以后,焚香祷祝。手续完备即将应用之药物煎好,然后画符诵咒,此项符亦用裱黄纸写至极小好方块字大即将符汆在碗中。先吞气一口,然后连符连水一并咽下。有神效焉。
"祝由"原意是"祷祝"鬼神,请告说事之"缘由",故称"祝由"。远古皇朝"祝由"活动,不光是针对病人,对于战争胜负、自然灾害、种族兴衰等等事情,都有"祝由"活动,所以"祝由术"实质上就是我国古代人类和自然界、鬼神之间一种精神沟通方法,是最早、群体心理安慰,心理疏导方法。人食天地之气以生,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欲所以生病。然而,黄帝曰:'其无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何致?'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除了七情、六欲外,还有尚未被认识的治病因素,那就是'鬼神致病说',通过"祝由"治病,只是"祝由术"一个方面。"祝由师"是通过能和鬼神相通姿态给人信心,从而达到治病目。远古皇朝人类,将患病看作是神灵惩罚,邪魔作祟。因此,或是祈祷神灵保佑、宽恕,或是采用驱鬼、避邪等手段来治疗疾病,"祝由师"就是利用了当时人类对于自然界不可抗拒现象恐怖、崇敬心理,把自己扮演成可以与鬼神沟通导体,获得了患者信任,当他在演示与上天沟通过程时,患者心态高度地集中,并且处于绝对至诚状态所谓现代医学证实,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增强免疫力。这肯定有利于疾病康复。以玄学说,是通过调动宇宙场,包括祝由先师们的高能信息物质进入人体,使气贯注于指端,直达笔毫,深透墨纸之中,或以指代笔书符咒于病灶之上,防止泛滥发展。以咒语产生的能量、次声波来限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抑制病灶,使病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什么是生命本原"这一问题,不仅医家需要解决,丹道家、科学家,乃至每一个普通人,都会思考和关注,无论是相信"生命原于道",还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本原,"可以为天下母"道,在运动中产生了"一",即混沌状态气,一气又化为阴、阳二气,阳气轻清,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降为地。阴、地与阳、天二气相冲产生"三",三就指是"和气"。由和气产生了世间万物及人,故称"三生万物"。丹道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到底,道产生天地万物及人,人是天地万物中一物,就应该效法天地和道,而这一系列产生和效法行为,都是自然而然过程。丹道宇宙演化模式和生命本原论,认定人及天地万物是自然运动产物,排除了上帝、天命、鬼神在其中支配作用,在当时是人类理念上一大进步,所以当时医学科学,也认可把"道"看作世界万物运动变化规律,把"气"视为世界万物及人生命本原,从而成功地建立了中医阴阳之道和气机之道,。丹道生命本原论,决定了丹道生命观,从而发展出一系列养生观点,如:清净寡欲、聚气养气、节欲存精、太上养神等等方法,都是丹道提倡并亲历而为修持。
现代医学的平衡疗法也是这个原理。如抗菌素不是直接杀死细菌,而是抑制病菌生长,久而久之病菌就会死亡,这也是西医药殊途同归的原理。说是这么说,除了中医笔试之外,已经很少有人相信这个了。在封建王朝后期,医学与巫术分家了,这是王朝进步必然,也是医学进入科学范畴必然。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历史、内在对立和联系。石苓人叹了口气,他一向认为我们后人不能也不应该对历史视而不见。只有正确地评价神秘学和中医药学组成中国传统文教,正视历代贤哲创造,才能不重蹈历史虚无主义覆辙。
毕竟在古时候,祝由科的内容极为丰富,远古时期巫医祝由术就是人类最古老、最早疾病治疗方法。早在《周易》与《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医术与卜巫就是原始神秘学用来除病消灾,避凶祈福重要手段,原始巫术中就包含着医术。医与巫在上古之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共存并称,称为"巫医",大约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分开。依据是成书在西周前期《周易》,主要是占巫活动记载,成书与汉代《黄帝内经》则是巫医分开后,医学理论集大成者。但是从战国时期《易传》之后,《易》由占巫转变成了丹道,其中"阴阳"、"太极"、"道"、"神"、"术"等范畴及思维方法,对《黄帝内经》成书产生了很大作用。根据司马迁《史记》所说,《易传》为孔子所作,但是到宋代儒生,如欧阳修,就怀疑非孔子所作。不论是否为孔子"韦编三绝",历代儒家一直将《易》奉为经典。《周易》原理、理念以及范畴所谓如太极、阴阳、乾坤、理、气、道、象、术,在汉代及其后,不仅对儒家,而且对丹道,甚至佛家,不仅对丹道理念,而且对科学技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周易》对中医学影响尤为显著。,以至于古代医家有"医易同源""医易会同"一说。远古至今,医易融会贯通,盛名天下名医大家,数不胜数,如:隋唐杨上善,唐朝孙思邈、王冰,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明清时期张介宾等等都是巫医大家。正是这些熟读四书五经,又精通《黄帝内经》巫医大家们,融会贯通了儒学与医学,充实了中医理论,发展了中医药学。例如《礼记?礼运》中把人们情感变化分为七个类型,"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勿学而能"。但是这种情绪表述,在中医上就发展得更准确了,巫医把它改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就更贴近我们生理心理现象了。为什么这样改呢?《礼记》中七情,有些是正常生理活动,并不足以导致疾病,而医学中这七情,如果在突发、剧烈或者持久存在情况下,就可以导致情志异常,导致肌体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进而引起肌体病变,所以就叫做"七情内伤"。
那些不知名的巫医不但发现了七情可以内伤到脏腑,而且在医疗实践中,创造了治疗七情内伤"以情治情"心理疗法。也就是利用儒、医、易理论进行心理暗示疗法。金元名医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七《不寐》中以情治情医案,就是早期心理学在巫医中应用。张从正受托治疗一个富裕人家妇女失眠症。这个妇人不能睡觉已经两年了,吃什么药都不见效,也就没有医生可以治疗她失眠了。后来,她丈夫求到了张从正。张从正给她诊脉后说,两手都是缓脉,缓脉是表示脾这个脏器受邪,脾主思,她是因为意识过度困住脾气所致失眠。于是,他就和其丈夫商量:要想办法让她发怒。什么办法呢?他丈夫当着妻子面给了张从正很多诊费,然后,留张从正在家里酒肉招待了好几天,再然后,张从正没开一张处方就拿钱走人了!这可把妇人气坏了,大怒起来,以至于脾气发汗都出来了。当夜,妇人就困得倒床而眠,这一觉连睡了**天都不醒。然后,胃口开了,能吃饭了,脉也就正常了。张从正总结说:这是因为胆气虚了,胆为木,脾为土,胆虚木不能克土,我激怒她,就激动了她胆气,胆气重新克伐脾土,脾从思困中得以解脱,这就是"怒胜思"啊!在清朝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中也有一个以情治情医案。同样是一个令人拍案叫绝案例。
明末在高邮有一个被称为神医的人,叫袁体庵。他治疗一个乡试中了举子年轻人范进,这个人因为中举子而高兴得发了狂,一直笑个不停,吃什么药也止不住"笑"。求医到了袁体庵门下。袁体庵诊脉后大惊失色地说:你病已经没有办法治了。你命不过数旬了所谓一旬一天,你赶快回家去吧,恐怕迟了,连家人也见不到了!如果你路过镇江话,你一定要找一个何医生,再求他为你治病吧。同时袁体庵还让他並封信给何医生。这个举子一听,吓坏了,性命要紧,立刻启程回家。奔至镇江后,他发现自己不再笑个不停了。咦?其病如失!他找到何医生,把信交给他,何医生让他自己看看这封信,信上说这位先生是因为中了举子,喜极而发狂。大喜可以使人心脉扩张,而不复合,中医认为"笑"为心之声,心脉不合,"笑"不能止。这种病用药是治不好,所以我只能用危险和痛苦情绪来调整他狂喜心情,故而我用"死"来恐吓他,让他产生忧愁抑郁,在忧愁抑郁心情下,他心窍就能够闭合了,带着这种情绪,我想他走到镇江时,这个病就应该好啦!举子看了这封信,面向北方再三而拜。啊!袁体庵真是神医啊!巫医结合在心理治疗方面理论和实践,非常广泛,这里不过是说一漏万。由于二者在理念理论和追求目标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故它们势必相互吸收,相互为用。特别是对于生命观认同上,和养护生命、延年益寿方法上,还有对于药物制作加工等方面,结下了不解之缘。
按照西方神秘学解释,这些方法,其实就是现代心理疗法源头。爱因斯坦曾于一九四年九月在美国发表了一篇著名讲话:"尽管神秘学和科学领域本身是彼此界线分明,可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牢固相互关系和依存性,这种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神秘学就像瘸子,神秘学没有科学就像瞎子。"当然,神秘学和科学是无法混合,就像黑色和白色,黑色是美,白色也是美,但是,黑白组合图案,也许是最美。神秘学之光不同于科学之光,科学之光丰富人头脑,神秘学之光启迪人心灵。远古皇朝,人类过着野蛮生活。肚子饿了,生吃些植物果实、根、茎和兽类肉。天气冷了,就把树叶、兽皮、羽毛这一类东西披在身上,当做衣服穿。人们住在山洞里或大树上,这样生活条件当然免不了疾病侵袭。虽然他们在劳动中不断地改善生活,减少疾病,但是,仍有很多无法解决疾病。他们命运还主要掌握在自然手中,人们对自然畏惧和崇拜,逐渐产生了"神"观念,凡不可理解、无法解决事,都归之于神。遇到了疾病灾难时,便乞求于神护佑,以后逐渐产生以祷祝为职业"祝由师"。他们那些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中,以图示意,以咒代药,以符接通信息的验方,是最简单的医疗保健方法。
大概这是古人觉得这是巫神们发现的一种人与宇宙相沟通的能量符号,掌握了这种神秘的能量符号,就可以定向调动宇宙场,为人类身心健康服务。这些符图流传至今、有很多是以象形文字构成。或者以文字中的篆体构图。或者以疾病的部位、病性构图如脾胃、水湿病图中多用'土'字形,心脏、肝脏、肺脏病图形符中多'火'字形,因为'土'能生脾胃,可以克水;'火'能温煦心脏,可以克金,与春秋战国阴阳家的五行取类比像有很大关系。
禁法特别以'鬼'字居多,以'鬼'招'鬼',即俗话说的'鬼使神差',同时,根据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在远古皇朝,由于生存条件原因,人类寿命很短,只有一53多年,而且所患疾病,主要是因为节气变换导致外感伤风,因为饮食不洁导致消化不良,因为各种外伤导致感染以及皮肤病等。这些病,在现代,不会造成生命终结,而在当时,只能是凭借自身抵抗力来碰运气了。于是祝由出场了。人类心理随着生产力进步,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及自身认识不断提高,医学心理学理念也逐渐丰富起来。具有代表性是《左传》,书云:"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后世理念家用"爱"来代替"好",便成为"六情"说典型提法。《说苑》、《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疗法例子,这是中国传统心理疗法萌芽时期。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病例,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理论。而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历史渊源,应追溯到二千多年前成书《黄帝内经》,记载过一位叫"苗父""祝由"高手,是一个"上古为医者"。他诊治手法和过程是非常奇特而超常:他把菅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拿来编成席子,供病人和自己坐、卧,又用草把子扎成狗模样。对于任何前来求助病人,他都拿起一只草狗,面对北方,口中念念有词,但每一次治病都只念十个字。于是,无论是扶着来,还是抬着来病人,立刻就能康复如初。苗父治病手法要比当时普通"祝由师"在治疗方法上更进了一步,他方法简单了很多,也有效了很多。当时"祝由师"在治病时,祝词繁复,手法繁琐。除了念咒,还要助之以画符、烧符、焚香、化纸等等,不一而足,并且通常只能治一些简单病,而苗父只用一只草狗、十个字,就能治大小各种疾病。苗父就是一个成功"祝由医"了,因为他念十个字就是祝祷祷词。他那个特殊席子和草狗,是用什么草药编成,在病人身上会出现什么样治疗效果,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究了,但是可以推测,席子和草狗药效功能,肯定胜于那十个字,可是,当时患者最信任,却是那十个听不懂字,正是因为自己听不懂,所以更相信鬼神听得懂,更坚信自己会在鬼神帮助下痊愈,这就是心理疗法的功效。有了这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席子和草狗药效得到了最高发挥,苗父应该是心理学鼻祖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