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装绅弄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山吃山,靠海吃海,像龙潭乡这种以航海业、捕捞业为生的古镇,往往也有为海神立庙祭祀的风俗。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船夫渔民出海作业,总是冒着很大的危险,为了让大海安静,海不扬波,人们只好把生命托付给神灵。为了乞求神灵的保护,乞求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从最初的人牲、血祭,到后来就在关口海湾修建了江神、海神庙,通常有海中神将的海神庙、河伯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庙宇。例如渤海湾一带供奉的是上古北海之神禺京,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儿的海浪过高,就射箭击碎它,巡海夜叉是它的助手。陪祭的还有雷公电母、风婆和雨师。而川中拜祭的是李冰父子镇守三江的气势,两广拜祭的是妈祖天后林默娘。最多的就是龙王庙了!例如颐和园内昆明湖中的小岛就有龙王庙。昆明湖东边的水闸称为二龙闸。昆明湖西北的拱形桥就叫做青龙桥。
龙列为十二生肖之一,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生活在大海、江河或深渊巨潭中,能兴云作雨,造福人类,所以人们都崇拜它,迷信它。哪里有深潭碧水,人们就称之为“龙潭”。哪里有旺盛的泉水人们就视为“龙泉”。哪里有深涧峡谷之出口处,人们就命名为“龙门”。哪里经常发生河水泛滥,人们就在附近修建龙王庙,祈求龙王爷攘灾保佑。当然破四旧的时候,大多数庙宇都被毁掉了。而且今天,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功能已经由气象卫星和计算机承担起来了,现在的海神庙大多数是后人重新修建的,变成了旅游观光、临风休憩的旅游业创收渠道。此刻我看到有不少房屋都开着门,里面住的全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昨晚看到的那家茶馆里也坐着四五个喝茶的老爷爷。我朝对面望去,幸好,那里还是一片废墟,没有再变成其他什么龙王庙,不然我真会以为自己疯了。废墟两旁是一家农具种子店和一间普通住宅,整条街都没有发现卖签问卦的庙宇。
突然,街道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似乎即将出现什么吸引他们的东西,他们一起朝街尾望去。
我隐约听到一阵鼓乐声,就好像古装电视剧中迎亲的乐曲。难道这里真有一场民俗表演?那是‘它’要引我来看的东西吗?
我忍不住问站在身边的一位大叔:”请问,这是龙王爷要迎娶新娘吗?”
”是啊,我们就是出来看热闹的。”
”那新娘是谁呢?”
他高深莫测地说:”待会儿迎亲队伍走过来你就知道了。”
正说着队伍已经拐进小街。我看到走在最前端的是一队乐手,身上背着红布花球,吹奏着单鼓、单号、单唢呐。后边跟着一排穿灰麻衣的少年,个个手捧一幅黑框相片,就像死人的遗像。他们旁边是四十多岁媒婆一样的女人,人人撑一把暗红的招魂幡?哪有什么喜庆之色!
”大叔,这是怎么回事?”我以前只听闻过这种民俗,没想到今天亲眼所见。但,这究竟是谁家的龙王娶亲?
”这是龙潭乡百年一遇的龙王大典,也叫龙王娶亲。”
”什么?!龙王娶亲!”我当然知道,首都作为天子脚下,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后代称作“龙子龙孙”,当然龙王庙地位非比寻常,别的不提,此地带龙的地名就很多,明十三陵大宫门外两侧有两座小山,如同哼哈二将守卫着陵区东南大门,这东西两座小山就被命名为凤山、龙山。南苑是明清两代的皇家苑囿,是专供皇帝打猎游乐的地方,所以发源于苑内或附近的南北两条河,就分别命名为龙河和凤河。首都自辽代建为陪都以后,金元明清四朝都建都于此,无论城区,还是郊区、县,不分山地还是平原,几乎哪个区县都有龙地名。在首都龙地名中,有的是街巷胡同,如龙头井街、二龙路、上龙巷、龙家胡同等。有的是村镇聚落名,如青龙桥镇、龙湾屯、龙门庄、龙背村等。有的是山名,如龙山、九龙山、蟠龙山、龙骨山等。有的是水名,如大龙河、龙潭湖、白龙潭、龙眼泉等。有的是风景名胜名,如龙庆峡、龙门涧、白龙潭、黑龙潭等。还有的原是寺庙宫观而演变成地名,如龙王庙、龙泉寺、回龙观等。譬如首都新十六景之一的龙庆峡。所在地延庆县在辽金时名缙山县。因元仁宗诞生于县内香水园,所以元仁宗即位后,便将缙山县升格为龙庆州了。大明朝初年,龙庆州被废除,到永乐天子年间重新在这片土地上设州置县时,便将州名改为隆庆州了。即把“真龙天子”的“龙”改为“兴隆”的隆,因为在明朝天子的眼里,元代帝王决不能是龙。到明朝隆庆年间,又为避明穆宗年号之讳才将隆庆州改为延庆。甚至按照一位本地人教授酒后的说法,如果大家稍加留心,就会发现首都的一些龙地名可以组成一条地名龙。大兴县礼贤乡有个村庄,相传是明朝建立的,名字就叫“龙头”,庄的北面有一道沙岗,是历史上永定河泛滥淤积而成的。这道沙岗高四、五米,占地十余亩,横卧如龙,人称“龙身”。后人在沙岗前建了一座庙,庙前有一眼常年吐着甜水的水井,叫“人头井”,古庙香火本不太旺盛。直到清朝时有一年大旱,滴水如金,但人头井的水却一直很旺。有一天有人来井上提水,见井里有一个龙头在晃动着,好像正在吐水,消息传开,人们争相观看,于是人头井便改名为龙头井。原来的古庙也改为祭祀龙王的庙,香火大盛。老舍笔下有名的龙须沟,则从天坛以北、以东,向东南流出首都城外。
这条龙须沟很可能是古代高梁河下游故道。大概因为首都城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是自命为“真龙天子”的皇帝生活居住的地方,因此这条河道也就有了龙须沟的美名。虽然现在的龙须沟改造成地下暗河,但位于其上和两侧新建的街道和居住区却仍沿用它的名字命名,如龙须沟路、龙须沟北里等等。龙头之下就是龙背村、龙骨山。龙背村位于海淀区的西北部,西依金山,因山势颇似龙背,村名由此而得。龙骨山在房山区周口店西。因山上盛产中药龙骨而得名,更是新洞人、山顶洞人的故乡,是研究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的科学基地。龙身有四只龙爪。一在宣武区的龙爪槐胡同,在陶然亭公园西边,一在朝阳区的龙爪树,在小红门北。龙体分五色。卧居密云县白龙潭为白。潜藏于密云黑龙潭中为黑。兴风作浪在石景山区的黄龙潭中为黄,聚云化雨在石景山区青龙潭内为青色,在延庆县红龙潭又变为红色,五色混同,故平谷县有金龙殿。龙时而腾飞升空,故东城区南池子大街路西有以桥得名的飞龙桥胡同,时而又蟠蜷一团,化作石景山区层林密布的蟠龙山。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历朝历代,哪有龙王娶亲像是出丧一样的?
本书已上架,希望大家看完章节后进到”装绅弄鬼”熊猫看页给予支持,大家的每一次点击,每一个收藏,每一张月票,每一条评论,每一个订阅都是对《装绅弄鬼》莫大的支持,也是作者波将金写作的动力。
山吃山,靠海吃海,像龙潭乡这种以航海业、捕捞业为生的古镇,往往也有为海神立庙祭祀的风俗。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船夫渔民出海作业,总是冒着很大的危险,为了让大海安静,海不扬波,人们只好把生命托付给神灵。为了乞求神灵的保护,乞求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从最初的人牲、血祭,到后来就在关口海湾修建了江神、海神庙,通常有海中神将的海神庙、河伯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庙宇。例如渤海湾一带供奉的是上古北海之神禺京,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儿的海浪过高,就射箭击碎它,巡海夜叉是它的助手。陪祭的还有雷公电母、风婆和雨师。而川中拜祭的是李冰父子镇守三江的气势,两广拜祭的是妈祖天后林默娘。最多的就是龙王庙了!例如颐和园内昆明湖中的小岛就有龙王庙。昆明湖东边的水闸称为二龙闸。昆明湖西北的拱形桥就叫做青龙桥。
龙列为十二生肖之一,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生活在大海、江河或深渊巨潭中,能兴云作雨,造福人类,所以人们都崇拜它,迷信它。哪里有深潭碧水,人们就称之为“龙潭”。哪里有旺盛的泉水人们就视为“龙泉”。哪里有深涧峡谷之出口处,人们就命名为“龙门”。哪里经常发生河水泛滥,人们就在附近修建龙王庙,祈求龙王爷攘灾保佑。当然破四旧的时候,大多数庙宇都被毁掉了。而且今天,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功能已经由气象卫星和计算机承担起来了,现在的海神庙大多数是后人重新修建的,变成了旅游观光、临风休憩的旅游业创收渠道。此刻我看到有不少房屋都开着门,里面住的全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昨晚看到的那家茶馆里也坐着四五个喝茶的老爷爷。我朝对面望去,幸好,那里还是一片废墟,没有再变成其他什么龙王庙,不然我真会以为自己疯了。废墟两旁是一家农具种子店和一间普通住宅,整条街都没有发现卖签问卦的庙宇。
突然,街道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似乎即将出现什么吸引他们的东西,他们一起朝街尾望去。
我隐约听到一阵鼓乐声,就好像古装电视剧中迎亲的乐曲。难道这里真有一场民俗表演?那是‘它’要引我来看的东西吗?
我忍不住问站在身边的一位大叔:”请问,这是龙王爷要迎娶新娘吗?”
”是啊,我们就是出来看热闹的。”
”那新娘是谁呢?”
他高深莫测地说:”待会儿迎亲队伍走过来你就知道了。”
正说着队伍已经拐进小街。我看到走在最前端的是一队乐手,身上背着红布花球,吹奏着单鼓、单号、单唢呐。后边跟着一排穿灰麻衣的少年,个个手捧一幅黑框相片,就像死人的遗像。他们旁边是四十多岁媒婆一样的女人,人人撑一把暗红的招魂幡?哪有什么喜庆之色!
”大叔,这是怎么回事?”我以前只听闻过这种民俗,没想到今天亲眼所见。但,这究竟是谁家的龙王娶亲?
”这是龙潭乡百年一遇的龙王大典,也叫龙王娶亲。”
”什么?!龙王娶亲!”我当然知道,首都作为天子脚下,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后代称作“龙子龙孙”,当然龙王庙地位非比寻常,别的不提,此地带龙的地名就很多,明十三陵大宫门外两侧有两座小山,如同哼哈二将守卫着陵区东南大门,这东西两座小山就被命名为凤山、龙山。南苑是明清两代的皇家苑囿,是专供皇帝打猎游乐的地方,所以发源于苑内或附近的南北两条河,就分别命名为龙河和凤河。首都自辽代建为陪都以后,金元明清四朝都建都于此,无论城区,还是郊区、县,不分山地还是平原,几乎哪个区县都有龙地名。在首都龙地名中,有的是街巷胡同,如龙头井街、二龙路、上龙巷、龙家胡同等。有的是村镇聚落名,如青龙桥镇、龙湾屯、龙门庄、龙背村等。有的是山名,如龙山、九龙山、蟠龙山、龙骨山等。有的是水名,如大龙河、龙潭湖、白龙潭、龙眼泉等。有的是风景名胜名,如龙庆峡、龙门涧、白龙潭、黑龙潭等。还有的原是寺庙宫观而演变成地名,如龙王庙、龙泉寺、回龙观等。譬如首都新十六景之一的龙庆峡。所在地延庆县在辽金时名缙山县。因元仁宗诞生于县内香水园,所以元仁宗即位后,便将缙山县升格为龙庆州了。大明朝初年,龙庆州被废除,到永乐天子年间重新在这片土地上设州置县时,便将州名改为隆庆州了。即把“真龙天子”的“龙”改为“兴隆”的隆,因为在明朝天子的眼里,元代帝王决不能是龙。到明朝隆庆年间,又为避明穆宗年号之讳才将隆庆州改为延庆。甚至按照一位本地人教授酒后的说法,如果大家稍加留心,就会发现首都的一些龙地名可以组成一条地名龙。大兴县礼贤乡有个村庄,相传是明朝建立的,名字就叫“龙头”,庄的北面有一道沙岗,是历史上永定河泛滥淤积而成的。这道沙岗高四、五米,占地十余亩,横卧如龙,人称“龙身”。后人在沙岗前建了一座庙,庙前有一眼常年吐着甜水的水井,叫“人头井”,古庙香火本不太旺盛。直到清朝时有一年大旱,滴水如金,但人头井的水却一直很旺。有一天有人来井上提水,见井里有一个龙头在晃动着,好像正在吐水,消息传开,人们争相观看,于是人头井便改名为龙头井。原来的古庙也改为祭祀龙王的庙,香火大盛。老舍笔下有名的龙须沟,则从天坛以北、以东,向东南流出首都城外。
这条龙须沟很可能是古代高梁河下游故道。大概因为首都城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是自命为“真龙天子”的皇帝生活居住的地方,因此这条河道也就有了龙须沟的美名。虽然现在的龙须沟改造成地下暗河,但位于其上和两侧新建的街道和居住区却仍沿用它的名字命名,如龙须沟路、龙须沟北里等等。龙头之下就是龙背村、龙骨山。龙背村位于海淀区的西北部,西依金山,因山势颇似龙背,村名由此而得。龙骨山在房山区周口店西。因山上盛产中药龙骨而得名,更是新洞人、山顶洞人的故乡,是研究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的科学基地。龙身有四只龙爪。一在宣武区的龙爪槐胡同,在陶然亭公园西边,一在朝阳区的龙爪树,在小红门北。龙体分五色。卧居密云县白龙潭为白。潜藏于密云黑龙潭中为黑。兴风作浪在石景山区的黄龙潭中为黄,聚云化雨在石景山区青龙潭内为青色,在延庆县红龙潭又变为红色,五色混同,故平谷县有金龙殿。龙时而腾飞升空,故东城区南池子大街路西有以桥得名的飞龙桥胡同,时而又蟠蜷一团,化作石景山区层林密布的蟠龙山。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历朝历代,哪有龙王娶亲像是出丧一样的?
本书已上架,希望大家看完章节后进到”装绅弄鬼”熊猫看页给予支持,大家的每一次点击,每一个收藏,每一张月票,每一条评论,每一个订阅都是对《装绅弄鬼》莫大的支持,也是作者波将金写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