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重生南北灭隋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韩子高本名蛮子,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无论是在当时的南朝还是现代社会,他的家庭出身和职业都算得上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草根,祖祖辈辈都是摆地摊做鞋的。
少年时的韩子高因为追随陈霸先侄儿吴兴(今浙江湖州)太守陈茜而迅速崛起,是南陈早期一名很有作为的优秀将领。
大概是因为韩子高的容貌长得太过漂亮,导致当时很多人包括后世的诸多文人只关注于韩子高的容貌,而忽略的他过人的本领和战绩,传下了后世诸多野史传记。
开始韩子高被写成了陈茜的男宠,等到明朝时韩子高竟然成了当时文人王世贞、王骥德等人笔下的男皇后了。那么身为一个鞋摊鞋匠的儿子,韩子高到底有多帅呢?
明朝时期写《三言》的冯梦龙,在他的《情史》里写韩子高,动用了最高经典《诗经》里的典故,说他“容貌艳丽、纤妍洁白、螓首膏发、自然蛾眉,见者靡不啧啧”。
看来韩子高的模样、肌肤、头发、眉毛都是盘古开天以来一等一的水准,重点是,人家是纯天然还没整过容!
最夸张的还在后面,根据史书记载,因为当时南梁正值侯景之乱,江南各地到处都是战乱。
韩子高当时尚年幼,估计也就是十一二岁多一些,跟着他的鞋匠老爸四处逃亡,碰到流兵乱卒简直是家常便饭。
这些乱兵杀人已经杀红了眼,见财便抢见人便杀,但是好几次乱兵挥刀乱砍路人时,刀刃眼看着要砍到韩子高身上。
就这这时那些乱兵猛然惊觉自己对面是一位天仙般的美人,其反应与遭遇严重车祸类似:心跳骤停,目光痴呆、手脚僵硬,还外加失忆——完全忘了自己的特长是杀人。
最后,韩子高和家人还被这些恢复理智的乱兵们保护着离开危险地带,更要命的是这样的事情还不止一次发生,由此可见韩子高的美有多惊人了。
后来年仅十六岁的韩子高,在回乡的路上想要搭乘别人车辆,正好到吴兴赴任的陈茜率军经过,一见到韩子高陈茜当即以为天人,问韩子高:“能事我乎?”韩子高当即答应下来。
从此陈茜和韩子高形影不离,不仅带刀护卫陈茜,还负责每日供给陈茜的饭食。而陈茜更是请来文人武将教授韩子高兵法武艺,不到五年的功夫韩子高就已经是文武双全。
有一次陈茜晚上做梦梦见自己骑马爬山,结果因为山路险峭马失前蹄差点滚下山去,全赖韩子高扶住这才顺利爬到了山上,从那以后陈茜更加信任和依赖韩子高。
这一次陈茜因为王琳率军东进不得不率主力镇守建康,因为陈朝的其他将领不是在湓城以东抵御王琳就是随陈霸先北伐北齐去了,陈茜手上根本没有其他适合的将领南下。
关键时刻韩子高主动站了出来请命领军南下,陈茜虽然对韩子高要暂时离开自己有些依依不舍,不过最后还是同意了韩子高的请求,同时又尽可能的给韩子高配齐了水路兵马。
这样韩子高南下的时候,除了陈茜尽可能抽调出来的八千步军外,陈茜还将自己任吴兴太守时组建的水军一部分派给韩子高率领,最后更是将麾下仅有的八十余骑兵派给了韩子高。
这一次韩子高能够顺利夺取建安郡城,除了城内的大姓林氏作为内应外,这数十名骑兵也起到了很大的功劳。
本来王泽的计划中是汇合韩子高的水军先灭掉建安郡水军,然后挥师攻下建安郡城,用火药炸开城门想来也不难。
不想建安郡大姓林氏等本地的多家豪强早就耐不住侯氏的压迫了,之前悄悄的派人前去建康联络了陈茜。
接到林氏的书信时王泽的信还没有到陈茜这里,加上陈霸先北伐以及王琳东进带来的压力,陈茜根本没有精力顾及到闽浙的豪强。
于是陈茜当时便没有理会林暮然,等到王泽的书信送到建康时陈茜又想到了林暮然还在苦苦等待自己的消息。
这下正好三方联合起来,随后按照双方的计划,王泽施展调虎离山之计引开了侯宝应的主力;然后林氏和另外几家豪强的家兵夺取北门接应韩子高率军入城,计划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在海上王泽甚至都没让韩子高的水师动手就全灭了建安水军,震得淳于鲲等南朝水师官兵和建安诸多豪强的船队不敢动弹,在这些人的心中打上了‘万万不能和此人为敌’的念头。
相对于海上王泽的顺利,韩子高这里差点出了岔子,倒不是韩子高的问题而是作为内应的几家豪强的原因。
侯宝应率军出城后侯伟率领剩下的四五千人防守建安郡城,因为老侯的嘱咐侯伟丝毫不敢怠慢,颁布了戒严令城内百姓各自回家不许出门。
这时正是采茶的时节,百姓们一个个都忙得很对于侯氏颁布的戒严令都很不满,可也都是敢怒不敢言,而城内准备充当****内应的林氏早就做好了夺门的准备。
林氏自从东晋年间来到建安郡开始,经历数百年的繁衍生息早已成为人丁数千仆役上万的大族。
加上这百年来与郡内陈氏、黄氏、高氏几家豪强联姻,早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利益集团,在建安郡的势力也算是相当的大。
在建安郡虽然林氏的势力不小,可是也比不上趁侯景之乱夺取建安郡大权的侯氏家族。
近十年来,林氏和其他的建安郡豪强一样,一直受侯氏和依附于侯氏的几家豪强欺负,家族的土地山林不断的被吞噬,逐年减少。
要知道建安郡的山地多达百分之八十以上,耕地极少,林氏的这些土地都是祖上数百年来苦苦积累下来的。
再加上古人重农思想的影响,向来将土地视为根本之所在,因此... -->>
韩子高本名蛮子,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无论是在当时的南朝还是现代社会,他的家庭出身和职业都算得上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草根,祖祖辈辈都是摆地摊做鞋的。
少年时的韩子高因为追随陈霸先侄儿吴兴(今浙江湖州)太守陈茜而迅速崛起,是南陈早期一名很有作为的优秀将领。
大概是因为韩子高的容貌长得太过漂亮,导致当时很多人包括后世的诸多文人只关注于韩子高的容貌,而忽略的他过人的本领和战绩,传下了后世诸多野史传记。
开始韩子高被写成了陈茜的男宠,等到明朝时韩子高竟然成了当时文人王世贞、王骥德等人笔下的男皇后了。那么身为一个鞋摊鞋匠的儿子,韩子高到底有多帅呢?
明朝时期写《三言》的冯梦龙,在他的《情史》里写韩子高,动用了最高经典《诗经》里的典故,说他“容貌艳丽、纤妍洁白、螓首膏发、自然蛾眉,见者靡不啧啧”。
看来韩子高的模样、肌肤、头发、眉毛都是盘古开天以来一等一的水准,重点是,人家是纯天然还没整过容!
最夸张的还在后面,根据史书记载,因为当时南梁正值侯景之乱,江南各地到处都是战乱。
韩子高当时尚年幼,估计也就是十一二岁多一些,跟着他的鞋匠老爸四处逃亡,碰到流兵乱卒简直是家常便饭。
这些乱兵杀人已经杀红了眼,见财便抢见人便杀,但是好几次乱兵挥刀乱砍路人时,刀刃眼看着要砍到韩子高身上。
就这这时那些乱兵猛然惊觉自己对面是一位天仙般的美人,其反应与遭遇严重车祸类似:心跳骤停,目光痴呆、手脚僵硬,还外加失忆——完全忘了自己的特长是杀人。
最后,韩子高和家人还被这些恢复理智的乱兵们保护着离开危险地带,更要命的是这样的事情还不止一次发生,由此可见韩子高的美有多惊人了。
后来年仅十六岁的韩子高,在回乡的路上想要搭乘别人车辆,正好到吴兴赴任的陈茜率军经过,一见到韩子高陈茜当即以为天人,问韩子高:“能事我乎?”韩子高当即答应下来。
从此陈茜和韩子高形影不离,不仅带刀护卫陈茜,还负责每日供给陈茜的饭食。而陈茜更是请来文人武将教授韩子高兵法武艺,不到五年的功夫韩子高就已经是文武双全。
有一次陈茜晚上做梦梦见自己骑马爬山,结果因为山路险峭马失前蹄差点滚下山去,全赖韩子高扶住这才顺利爬到了山上,从那以后陈茜更加信任和依赖韩子高。
这一次陈茜因为王琳率军东进不得不率主力镇守建康,因为陈朝的其他将领不是在湓城以东抵御王琳就是随陈霸先北伐北齐去了,陈茜手上根本没有其他适合的将领南下。
关键时刻韩子高主动站了出来请命领军南下,陈茜虽然对韩子高要暂时离开自己有些依依不舍,不过最后还是同意了韩子高的请求,同时又尽可能的给韩子高配齐了水路兵马。
这样韩子高南下的时候,除了陈茜尽可能抽调出来的八千步军外,陈茜还将自己任吴兴太守时组建的水军一部分派给韩子高率领,最后更是将麾下仅有的八十余骑兵派给了韩子高。
这一次韩子高能够顺利夺取建安郡城,除了城内的大姓林氏作为内应外,这数十名骑兵也起到了很大的功劳。
本来王泽的计划中是汇合韩子高的水军先灭掉建安郡水军,然后挥师攻下建安郡城,用火药炸开城门想来也不难。
不想建安郡大姓林氏等本地的多家豪强早就耐不住侯氏的压迫了,之前悄悄的派人前去建康联络了陈茜。
接到林氏的书信时王泽的信还没有到陈茜这里,加上陈霸先北伐以及王琳东进带来的压力,陈茜根本没有精力顾及到闽浙的豪强。
于是陈茜当时便没有理会林暮然,等到王泽的书信送到建康时陈茜又想到了林暮然还在苦苦等待自己的消息。
这下正好三方联合起来,随后按照双方的计划,王泽施展调虎离山之计引开了侯宝应的主力;然后林氏和另外几家豪强的家兵夺取北门接应韩子高率军入城,计划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在海上王泽甚至都没让韩子高的水师动手就全灭了建安水军,震得淳于鲲等南朝水师官兵和建安诸多豪强的船队不敢动弹,在这些人的心中打上了‘万万不能和此人为敌’的念头。
相对于海上王泽的顺利,韩子高这里差点出了岔子,倒不是韩子高的问题而是作为内应的几家豪强的原因。
侯宝应率军出城后侯伟率领剩下的四五千人防守建安郡城,因为老侯的嘱咐侯伟丝毫不敢怠慢,颁布了戒严令城内百姓各自回家不许出门。
这时正是采茶的时节,百姓们一个个都忙得很对于侯氏颁布的戒严令都很不满,可也都是敢怒不敢言,而城内准备充当****内应的林氏早就做好了夺门的准备。
林氏自从东晋年间来到建安郡开始,经历数百年的繁衍生息早已成为人丁数千仆役上万的大族。
加上这百年来与郡内陈氏、黄氏、高氏几家豪强联姻,早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利益集团,在建安郡的势力也算是相当的大。
在建安郡虽然林氏的势力不小,可是也比不上趁侯景之乱夺取建安郡大权的侯氏家族。
近十年来,林氏和其他的建安郡豪强一样,一直受侯氏和依附于侯氏的几家豪强欺负,家族的土地山林不断的被吞噬,逐年减少。
要知道建安郡的山地多达百分之八十以上,耕地极少,林氏的这些土地都是祖上数百年来苦苦积累下来的。
再加上古人重农思想的影响,向来将土地视为根本之所在,因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