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倾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了,牵制蒙古军的注意力,这样已经足够了。不过王进可不是只有这样一点儿追求的人。
尤其是在这举国大战、甚至包括明王殿下都已经北上的乱世。
在很多百姓心中,这是纷乱大争之世,但是在王进眼中,这更是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之世。如果没有这场大战,或许自己只是一个碌碌无为一生的王家衙内,正是因为叶应武,也因为蒙古鞑子,自己走到了这一步。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不想开疆拓土的将军不是好将军。大明这一次能够下定决心北伐,王进自然不会放过这天上掉馅饼的好机会,他的目光落在舆图上,在意的根本不是函谷关,而是更西面、更远处的京兆府,那个象征着华夏全盛的大城,那个汉唐的都城,它有着一个更广为流传和赞颂的名字——长安。
五百年前,这里曾经是世界的中心。
王进不介意将拿下京兆府,把收复这座城的荣誉作为珍珠镶嵌在自己战功的桂冠上,虽然之前那里已经有了洛阳,但是远远不够。
(作者按:宋时称呼,洛阳为西京,西安为京兆府,与汉唐时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有所不同。)
整个函谷关已经被飞雷炮一遍又一遍的轰击,城头上甚至看不到有人的踪影,王进轻轻呼了一口气:“传令,前厢攻城!”
刀盾手迈动步伐向前,而后面的弓弩手不断压制城头的蒙古士卒。
“快上城,快!不能让南蛮子冲到关门外!”阿速台推着自己身边的蒙古士卒,无数的士卒沿着上城步道向着城头跑去。而阿速台也是提着刀跟上,只不过他的眉头却是一直紧皱。
不得不说南蛮子的到来确实让他吃了一惊,因为虽然阿速台的官衔是万夫长,但是整个函谷关中蒙古士卒的数量连三千都不到,而且这三千里面还有一大半是汉家士卒,其余的也多数都是色目人、唐兀人等蒙古的附属族群兵卒,真正的蒙古骑兵只有不到千人。
想要凭借着这些人守住函谷关,并没有经历过大规模守城战的阿速台自问一点儿信心都没有,尤其是当飞雷炮尽情地在城头肆虐的时候,阿速台的胆量几乎被一点一点的削去。
但是不管城下的南蛮子有多么多,自己也必须带着人死活守在这里,因为就在函谷关的东面,有一支刚刚渡过大河的粮草车队向南运转,一旦函谷关被南蛮子突破,那么这运粮车队十有八九要遭受灭顶之灾。
箭矢呼啸着从头顶上飞舞,阿速台猫着腰跑到城垛后面,悄悄探出头看了一眼函谷关下,翻滚的赤色浪潮吞噬着白色的平原。作为一个诞生在蒙古全盛时期的年轻将领,阿速台因为他家族的显贵和本身能力的出众,而成为了蒙古少有的年轻万夫长,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参加过多少大战。
尤其是之前阿速台在西线的时候,主要是负责率军震慑窝阔台汗国,双方还远远没有到剑拔弩张的地步。可是现在阿速台面前的却是实打实的战争,并且是蒙古最不擅长的守城战。
更何况他们的对手也不再是一年多前同样也不擅长攻城的宋军,而是已经有着丰富经验的明军。神策军从兴州一路北上,唐州、邓州、颍昌府、洛阳城,一座一座天下有名的坚城被神策军踏过,所以要说大明各部的攻城能力中,神策军绝对是站在巅峰的一个。
虽然函谷关坚固,但是对于神策军来说,也就只是多消耗些时间罢了。
而对于阿速台来说,就是站在生死的边缘上。
“万夫长,怎么办,南蛮子就要冲上来了,咱们的弓弩手甚至没有办法瞄准,估计南蛮子的弓弩手就有两三千人,而且他们的箭矢好像根本用不完!”一名千夫长快步而来,脸上满是焦急的神情。
阿速台已经后悔让士卒们冲上来,谁曾想到南蛮子的箭矢如雨,竟然一直倾泻到现在,函谷关城上的两三百弓弩手根本就不是人家的对手,而大型的投石机等守城器械也都已经被飞雷炮炸的差不多了,一时间根本没有办法还击。
南蛮子是怎么做到有这么多箭矢的?
不过阿速台没有太多细细思考的时间,刚才还在着急冲着自己汇报的千夫长,不知道什么时候身上已经插满了箭矢。而明军的浪潮已经越来越近,一架架云梯车从左右展开。
轻轻呼了一口气,阿速台站起来,沉声说道:“传某命令,打开城门,骑兵随某冲击!”
对于阿速台的疑问,王进可以回答。自从大明建立以来,就一直着手北伐,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大明短期内一直采取南下的战略政策,对于北面蒙古暂时是防守姿态,但是并不代表大明就没有丝毫的准备,户部在淮南和江南建设了大量的粮仓,趁着今年和平无战事而囤积粮食,甚至包括上一次大规模募捐剩下来的钱粮,也都汇聚到这些粮仓当中。
户部这么卖力,工部自然也不甘落后,随着太平州(今马鞍山)的铁矿被发现,将作监在兴奋之余,也开足了马力,一座一座军工作坊如同雨后春笋出现在大江南北。为了能够尽快的为前线供应足够的弓弩箭矢和兵刃,淮南的工坊更是全部设立在官道周围。
但是实际上淮南这些工坊的产量有限,就算是蒙古发现了,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谁都不会因为一些小型兵器作坊而起疑心的,大明真正依靠的,是在江南各处丘陵山峦之间的大型工坊,这些工坊全部采取叶应武指点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而是不只是生产弓弩等冷兵刃,包括火蒺藜、震天雷等简易的火器也生产,单是这样的工坊,从南京到临安就有足足二十座,能够供给三支神策军规模的大军进行十次以上类似此次函谷关的箭雨进攻,更不要说每一座工坊周围,还至少有七八座配套的小型工坊。
所以虽然大战开始的突然,明军各部储备的粮草和箭矢都不够,但是随着后方通过管道、水师源源不断的补给,明军打起仗来反倒是越来放开手脚了,甚至为了满足前线的需要,朝廷已经开始征调民间商贾的商队马车,而这些商贾对于朝廷的征调也是绝对的配合。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大明打了胜仗,他们也跟着有生意做。自从开放七个通商城镇,让很多人赚的盆钵皆满以后,江南的商贾们已经对于北方的土地和钱财眼馋很久了,他们巴不得大明抓紧光复故土。
更主要的是,实际上江南大多数的商贾也都是当年靖康之乱南迁的家族,毕竟当年南方还属于荒蛮之地,只有江南少数州府有开发,人口实际上并不多。所以对于这些家族来说,家中祖坟都在北面,而且还乡上坟、祭奠祖宗也是一代一代流传来的祖训,王师北定,他们当然也热切。
越是这些提着脑袋在外面来往奔波的商人,越是迷信,也自然而然的希望能够为祖宗上坟,得到列祖列宗的保佑。
因此自大明和蒙古开战、各军北上以来,从襄樊、两淮到颍昌府再到洛阳的道路上,牛羊相衔、车水马龙,也在意料之中。(未完待续。)
了,牵制蒙古军的注意力,这样已经足够了。不过王进可不是只有这样一点儿追求的人。
尤其是在这举国大战、甚至包括明王殿下都已经北上的乱世。
在很多百姓心中,这是纷乱大争之世,但是在王进眼中,这更是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之世。如果没有这场大战,或许自己只是一个碌碌无为一生的王家衙内,正是因为叶应武,也因为蒙古鞑子,自己走到了这一步。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不想开疆拓土的将军不是好将军。大明这一次能够下定决心北伐,王进自然不会放过这天上掉馅饼的好机会,他的目光落在舆图上,在意的根本不是函谷关,而是更西面、更远处的京兆府,那个象征着华夏全盛的大城,那个汉唐的都城,它有着一个更广为流传和赞颂的名字——长安。
五百年前,这里曾经是世界的中心。
王进不介意将拿下京兆府,把收复这座城的荣誉作为珍珠镶嵌在自己战功的桂冠上,虽然之前那里已经有了洛阳,但是远远不够。
(作者按:宋时称呼,洛阳为西京,西安为京兆府,与汉唐时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有所不同。)
整个函谷关已经被飞雷炮一遍又一遍的轰击,城头上甚至看不到有人的踪影,王进轻轻呼了一口气:“传令,前厢攻城!”
刀盾手迈动步伐向前,而后面的弓弩手不断压制城头的蒙古士卒。
“快上城,快!不能让南蛮子冲到关门外!”阿速台推着自己身边的蒙古士卒,无数的士卒沿着上城步道向着城头跑去。而阿速台也是提着刀跟上,只不过他的眉头却是一直紧皱。
不得不说南蛮子的到来确实让他吃了一惊,因为虽然阿速台的官衔是万夫长,但是整个函谷关中蒙古士卒的数量连三千都不到,而且这三千里面还有一大半是汉家士卒,其余的也多数都是色目人、唐兀人等蒙古的附属族群兵卒,真正的蒙古骑兵只有不到千人。
想要凭借着这些人守住函谷关,并没有经历过大规模守城战的阿速台自问一点儿信心都没有,尤其是当飞雷炮尽情地在城头肆虐的时候,阿速台的胆量几乎被一点一点的削去。
但是不管城下的南蛮子有多么多,自己也必须带着人死活守在这里,因为就在函谷关的东面,有一支刚刚渡过大河的粮草车队向南运转,一旦函谷关被南蛮子突破,那么这运粮车队十有八九要遭受灭顶之灾。
箭矢呼啸着从头顶上飞舞,阿速台猫着腰跑到城垛后面,悄悄探出头看了一眼函谷关下,翻滚的赤色浪潮吞噬着白色的平原。作为一个诞生在蒙古全盛时期的年轻将领,阿速台因为他家族的显贵和本身能力的出众,而成为了蒙古少有的年轻万夫长,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参加过多少大战。
尤其是之前阿速台在西线的时候,主要是负责率军震慑窝阔台汗国,双方还远远没有到剑拔弩张的地步。可是现在阿速台面前的却是实打实的战争,并且是蒙古最不擅长的守城战。
更何况他们的对手也不再是一年多前同样也不擅长攻城的宋军,而是已经有着丰富经验的明军。神策军从兴州一路北上,唐州、邓州、颍昌府、洛阳城,一座一座天下有名的坚城被神策军踏过,所以要说大明各部的攻城能力中,神策军绝对是站在巅峰的一个。
虽然函谷关坚固,但是对于神策军来说,也就只是多消耗些时间罢了。
而对于阿速台来说,就是站在生死的边缘上。
“万夫长,怎么办,南蛮子就要冲上来了,咱们的弓弩手甚至没有办法瞄准,估计南蛮子的弓弩手就有两三千人,而且他们的箭矢好像根本用不完!”一名千夫长快步而来,脸上满是焦急的神情。
阿速台已经后悔让士卒们冲上来,谁曾想到南蛮子的箭矢如雨,竟然一直倾泻到现在,函谷关城上的两三百弓弩手根本就不是人家的对手,而大型的投石机等守城器械也都已经被飞雷炮炸的差不多了,一时间根本没有办法还击。
南蛮子是怎么做到有这么多箭矢的?
不过阿速台没有太多细细思考的时间,刚才还在着急冲着自己汇报的千夫长,不知道什么时候身上已经插满了箭矢。而明军的浪潮已经越来越近,一架架云梯车从左右展开。
轻轻呼了一口气,阿速台站起来,沉声说道:“传某命令,打开城门,骑兵随某冲击!”
对于阿速台的疑问,王进可以回答。自从大明建立以来,就一直着手北伐,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大明短期内一直采取南下的战略政策,对于北面蒙古暂时是防守姿态,但是并不代表大明就没有丝毫的准备,户部在淮南和江南建设了大量的粮仓,趁着今年和平无战事而囤积粮食,甚至包括上一次大规模募捐剩下来的钱粮,也都汇聚到这些粮仓当中。
户部这么卖力,工部自然也不甘落后,随着太平州(今马鞍山)的铁矿被发现,将作监在兴奋之余,也开足了马力,一座一座军工作坊如同雨后春笋出现在大江南北。为了能够尽快的为前线供应足够的弓弩箭矢和兵刃,淮南的工坊更是全部设立在官道周围。
但是实际上淮南这些工坊的产量有限,就算是蒙古发现了,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谁都不会因为一些小型兵器作坊而起疑心的,大明真正依靠的,是在江南各处丘陵山峦之间的大型工坊,这些工坊全部采取叶应武指点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而是不只是生产弓弩等冷兵刃,包括火蒺藜、震天雷等简易的火器也生产,单是这样的工坊,从南京到临安就有足足二十座,能够供给三支神策军规模的大军进行十次以上类似此次函谷关的箭雨进攻,更不要说每一座工坊周围,还至少有七八座配套的小型工坊。
所以虽然大战开始的突然,明军各部储备的粮草和箭矢都不够,但是随着后方通过管道、水师源源不断的补给,明军打起仗来反倒是越来放开手脚了,甚至为了满足前线的需要,朝廷已经开始征调民间商贾的商队马车,而这些商贾对于朝廷的征调也是绝对的配合。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大明打了胜仗,他们也跟着有生意做。自从开放七个通商城镇,让很多人赚的盆钵皆满以后,江南的商贾们已经对于北方的土地和钱财眼馋很久了,他们巴不得大明抓紧光复故土。
更主要的是,实际上江南大多数的商贾也都是当年靖康之乱南迁的家族,毕竟当年南方还属于荒蛮之地,只有江南少数州府有开发,人口实际上并不多。所以对于这些家族来说,家中祖坟都在北面,而且还乡上坟、祭奠祖宗也是一代一代流传来的祖训,王师北定,他们当然也热切。
越是这些提着脑袋在外面来往奔波的商人,越是迷信,也自然而然的希望能够为祖宗上坟,得到列祖列宗的保佑。
因此自大明和蒙古开战、各军北上以来,从襄樊、两淮到颍昌府再到洛阳的道路上,牛羊相衔、车水马龙,也在意料之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