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易中天品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画外音]北伐是蜀国的重要事件之一,魏延则是蜀国后期勇冠三军的猛将之一,而且魏延是坚决主张北伐的,坚决主张消灭曹魏的,然而诸葛亮在临终前,没有把北伐的接力棒交给魏延,是诸葛亮不信任他,还是其中另有隐情呢?请继续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以攻为守”
在上一集中讲到,魏延谋反一案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料定魏延会谋反;一种是张作耀先生的说法,诸葛亮就是亮逼反魏延;第三种说法就是杨仪等人假传巫相遗命。然而这些说法,要么是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要么是没有足够的证据,因此,魏延一案显得更加扑朔迷离,魏延谋反一案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还得把视线再次回到诸葛亮的遗命上。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下达一个让魏延断后的遗命呢?在诸葛亮遗命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品三国之“以攻为守”
易中天:魏延这个案子里面有一个疑点,就是诸葛亮病逝前召开的这个榻前会议,为什么要做出那样一个决定,什么决定呢?“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就是魏延如果不听命令的话,不肯断后的话,部队自己出发,不要管魏延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个决定?
历史上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说诸葛亮料定魏延会反,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演义是小说,不能当历史来看,千万别把三国演义当历史。第二个说法是吕思勉先生、陈迩东先生他们的说法,说诸葛亮就没有下这个命令,这是杨仪等人假传丞相遗命。反正死无对证,口谕嘛,又没有录音,又没有录像,又没有字条嘛,说不清楚。但是这个说法虽然有道理,但是没有证据啊,你还是推理,还是猜测。也就是说历史学家也是要猜测的,只要你的猜测符合逻辑,至少就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嘛。但是陈寿也是良史,陈寿记录在案的事不能轻易地推翻,这个里面还是有些问题。那么我们剩下的就只有第三种选择了,就是诸葛亮确实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为什么呢?张作耀先生刘备传的解释是,诸葛亮和魏延在军事路线上有分。
那么这个说法有证据呜?有。证据在哪里呢?三国志魏延传。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是,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都提出一个建议,要求分兵,要求自己带一万人走另一条路,然后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如韩信故事”就像韩信当年一样,韩信帮刘邦打天下,就是韩信带一只部队,刘邦带一只部队,但是诸葛亮不同意“制而不许”每次提出来,每次诸葛亮都不同意,最后是魏延认为诸葛亮这个人胆小怕事、胆怯“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魏延怀才不遇,你看我这浑身的本事,一肚子的主意,碰上这么一个胆小怕事的,不能一展才华,一显身手,忿忿不平,这是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
而且这个事情,它还有一个实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子午谷奇谋”这个事是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我们知道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发,北伐曹魏,必须翻过秦岭。翻过秦岭有三条路,东边的一条叫子午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长安;中间的一条叫驻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武功;第三条路叫斜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陈仓。那么魏延提出的办法是什么呢?说请丞相给魏延一万人马,当中五千精兵,还有五千人干什么呢?运粮食。我魏延带着这支人马,走子午谷北上,十天功夫就可以到长安。长安是谁在守着呢?是曹操的女婿,叫做夏侯楙。这夏侯楙是个公子哥儿啊,纨绔子弟,吃喝玩乐可以,打仗不行的,如果夏侯楙发现末将的军队从天而降,肯定吓得屁滚尿流,弃城而逃,末将就可以拿下长安,丞相自己呢带着大军从斜谷北上,这样我们两军会合,咸阳以西都搞掂了。诸葛亮不听,设有采纳魏延的这个计策,这个就叫做“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奇谋”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公案,历史学家一直在争论,说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对呢还是不对呢?两派意见。一派说这个是不对的,这放弃了一个大好的时机,这么好的一个计谋,奇袭嘛,完全可以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如果你把长安、咸阳以西都搞掂了,这个事儿不就弄成了呜?这是一派意见。另一派意见认为诸葛亮是对的,因为魏延的这个计策,风险太大了。
[画外音]魏延所建议的“子午谷奇谋”是一项极具桃战性的北伐战略,跟当年韩信的“暗渡陈仓”没有区别,全都危险万分,但是打仗贵在出奇,出奇才能制胜。令人不解的是,诸葛亮口口声声要北伐,然而魏延提出的这个“子午谷奇谋”他最终却没有采纳。因此历史学家们便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坐失良机,也有人认为魏延的计谋风险太大无法实施,那么易中天先生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他又有着什么不同于前人的看法呢?
但是我觉得他们算的都是军事账,军事我不懂,我也很难说他们这个军事账谁算对了谁算错了,而我觉得呢,诸葛亮他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政治家在进行军事部署的时候,首先算的是政治账,因为我们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目的无一不是政治的目的,所以诸葛亮肯定要先算政治账。因此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了,诸葛亮算的是一笔什么样的政治账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他为什么要北伐?他北伐的目的、动机、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出师表有回答。因为诸葛亮出兵之前给刘禅上了一道出师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出师表里面诸葛亮就锁定了北伐的目标,是十六个字“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目标是什么,就是要把北方把它搞掂了,把曹魏这些奸凶除掉,把大汉王朝恢复起来,让我们的皇上重新回到洛阳去当皇帝,这是北伐的目标。
那么我们又要问,这个目标实现了呜?没有。那我们又要问,这个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呢?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曹魏非速亡之国,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接管了蜀汉的政权,这个时候,曹魏那边是一片欣喜,因为他们始终是把刘备当作头号敌人的,诸葛亮它觉得还可以打打主意。于是曹魏那边许多人给诸葛亮写信,劝他投降,诸葛亮设有给他们回信,但是写了一篇文章叫正议,大义凛然地回答了这些劝降的人。在这篇文童里面,诸葛亮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据正道而临有罪”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蜀汉手上掌握着正义,而你们曹魏是有罪的。据正道而临有罪是战无不胜的,是一定能够成功的。
那么这个话呢,我们也要分析,我们要问一问,曹魏有罪呜?没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民不聊生,这个时候统一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天下统一,人民才能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社会才会安定,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这样的清况下,谁能够平定天下,谁能够使天下重归统一,谁就是对的。那么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家鼎立,这三家你从正面上说,它们都是想恢复天下统一的,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魏蜀吴都是正道;从反面说,它们都想独霸天下,都不让人家来统一,从这个角度讲,它们都有问题。所以魏蜀吴三家不存在谁正道、谁有罪的问题。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我们要问,蜀汉就是正道呜?你说你面对曹魏“据正道而临有罪”你面对刘表、刘璋的时候,请问刘表、刘璋有罪呜?刘表、刘璋没罪,你为什么把人家的地盘夺了?你夺了刘表、刘璋的地盘,你夺了荆州、夺了益州是靠的正道呜?所以这个说法,作为政治口号喊一喊是可以的,用来鼓舞蜀汉军民的士气也是可以的,别当真,当真就是书呆子。
何况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曹魏方面他自己认为有罪呜?他有负罪感呜?没有啊。曹操他们是很困难,曹魏在建国的道路上也确实是坎坷不平的,困难重重,那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有罪呜?不是的。是因为当时士族不支持。士族为什么不支持曹操呢?一是瞧不起他这个阉宦遗丑,就是曹操出身不好,宦官后代,清高的士族瞧不起他;第二,士族不喜欢曹操的唯才是举,什么唯才是举,唯才是举就是不让我们当官嘛,那这个问题曹丕解决了。曹丕一接过魏王的爵位,马上就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保证这些士族世世代代都可以做官,通过这个办法和士族讨价还价,达成政治交易,致使士族阶层都支持曹魏了。
所以胡三喜注资治通鉴的时候就说了一个观点,说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很多人都认为是诸葛亮胆小怕事,那是不对的,诸葛亮不胆小怕事,是他非常清楚魏主之明略,司马懿辈不可轻也。就是诸葛亮心里非常清楚,曹魏现在的国君不是昏君,将帅都是人才,没那么容易就被你消灭的。这是第一,曹魏非速亡之国。
第二点,益州非进取之地。益州这个地方的特点是什么呢?易守难攻。周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成都平原,四季常青,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所以你到了这个地方,你避难可以,守成可以,出击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你军队都出不去,所以刘备当年在荆州的时候,他是不可不取益州,因为他在荆州他是变成了三明治,北边有曹魏,东边有孙吴,夹着他,他发展空间很小,... -->>
[画外音]北伐是蜀国的重要事件之一,魏延则是蜀国后期勇冠三军的猛将之一,而且魏延是坚决主张北伐的,坚决主张消灭曹魏的,然而诸葛亮在临终前,没有把北伐的接力棒交给魏延,是诸葛亮不信任他,还是其中另有隐情呢?请继续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以攻为守”
在上一集中讲到,魏延谋反一案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料定魏延会谋反;一种是张作耀先生的说法,诸葛亮就是亮逼反魏延;第三种说法就是杨仪等人假传巫相遗命。然而这些说法,要么是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要么是没有足够的证据,因此,魏延一案显得更加扑朔迷离,魏延谋反一案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还得把视线再次回到诸葛亮的遗命上。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下达一个让魏延断后的遗命呢?在诸葛亮遗命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品三国之“以攻为守”
易中天:魏延这个案子里面有一个疑点,就是诸葛亮病逝前召开的这个榻前会议,为什么要做出那样一个决定,什么决定呢?“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就是魏延如果不听命令的话,不肯断后的话,部队自己出发,不要管魏延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个决定?
历史上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说诸葛亮料定魏延会反,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演义是小说,不能当历史来看,千万别把三国演义当历史。第二个说法是吕思勉先生、陈迩东先生他们的说法,说诸葛亮就没有下这个命令,这是杨仪等人假传丞相遗命。反正死无对证,口谕嘛,又没有录音,又没有录像,又没有字条嘛,说不清楚。但是这个说法虽然有道理,但是没有证据啊,你还是推理,还是猜测。也就是说历史学家也是要猜测的,只要你的猜测符合逻辑,至少就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嘛。但是陈寿也是良史,陈寿记录在案的事不能轻易地推翻,这个里面还是有些问题。那么我们剩下的就只有第三种选择了,就是诸葛亮确实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为什么呢?张作耀先生刘备传的解释是,诸葛亮和魏延在军事路线上有分。
那么这个说法有证据呜?有。证据在哪里呢?三国志魏延传。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是,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都提出一个建议,要求分兵,要求自己带一万人走另一条路,然后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如韩信故事”就像韩信当年一样,韩信帮刘邦打天下,就是韩信带一只部队,刘邦带一只部队,但是诸葛亮不同意“制而不许”每次提出来,每次诸葛亮都不同意,最后是魏延认为诸葛亮这个人胆小怕事、胆怯“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魏延怀才不遇,你看我这浑身的本事,一肚子的主意,碰上这么一个胆小怕事的,不能一展才华,一显身手,忿忿不平,这是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
而且这个事情,它还有一个实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子午谷奇谋”这个事是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我们知道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发,北伐曹魏,必须翻过秦岭。翻过秦岭有三条路,东边的一条叫子午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长安;中间的一条叫驻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武功;第三条路叫斜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陈仓。那么魏延提出的办法是什么呢?说请丞相给魏延一万人马,当中五千精兵,还有五千人干什么呢?运粮食。我魏延带着这支人马,走子午谷北上,十天功夫就可以到长安。长安是谁在守着呢?是曹操的女婿,叫做夏侯楙。这夏侯楙是个公子哥儿啊,纨绔子弟,吃喝玩乐可以,打仗不行的,如果夏侯楙发现末将的军队从天而降,肯定吓得屁滚尿流,弃城而逃,末将就可以拿下长安,丞相自己呢带着大军从斜谷北上,这样我们两军会合,咸阳以西都搞掂了。诸葛亮不听,设有采纳魏延的这个计策,这个就叫做“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奇谋”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公案,历史学家一直在争论,说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对呢还是不对呢?两派意见。一派说这个是不对的,这放弃了一个大好的时机,这么好的一个计谋,奇袭嘛,完全可以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如果你把长安、咸阳以西都搞掂了,这个事儿不就弄成了呜?这是一派意见。另一派意见认为诸葛亮是对的,因为魏延的这个计策,风险太大了。
[画外音]魏延所建议的“子午谷奇谋”是一项极具桃战性的北伐战略,跟当年韩信的“暗渡陈仓”没有区别,全都危险万分,但是打仗贵在出奇,出奇才能制胜。令人不解的是,诸葛亮口口声声要北伐,然而魏延提出的这个“子午谷奇谋”他最终却没有采纳。因此历史学家们便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坐失良机,也有人认为魏延的计谋风险太大无法实施,那么易中天先生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他又有着什么不同于前人的看法呢?
但是我觉得他们算的都是军事账,军事我不懂,我也很难说他们这个军事账谁算对了谁算错了,而我觉得呢,诸葛亮他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政治家在进行军事部署的时候,首先算的是政治账,因为我们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目的无一不是政治的目的,所以诸葛亮肯定要先算政治账。因此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了,诸葛亮算的是一笔什么样的政治账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他为什么要北伐?他北伐的目的、动机、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出师表有回答。因为诸葛亮出兵之前给刘禅上了一道出师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出师表里面诸葛亮就锁定了北伐的目标,是十六个字“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目标是什么,就是要把北方把它搞掂了,把曹魏这些奸凶除掉,把大汉王朝恢复起来,让我们的皇上重新回到洛阳去当皇帝,这是北伐的目标。
那么我们又要问,这个目标实现了呜?没有。那我们又要问,这个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呢?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曹魏非速亡之国,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接管了蜀汉的政权,这个时候,曹魏那边是一片欣喜,因为他们始终是把刘备当作头号敌人的,诸葛亮它觉得还可以打打主意。于是曹魏那边许多人给诸葛亮写信,劝他投降,诸葛亮设有给他们回信,但是写了一篇文章叫正议,大义凛然地回答了这些劝降的人。在这篇文童里面,诸葛亮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据正道而临有罪”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蜀汉手上掌握着正义,而你们曹魏是有罪的。据正道而临有罪是战无不胜的,是一定能够成功的。
那么这个话呢,我们也要分析,我们要问一问,曹魏有罪呜?没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民不聊生,这个时候统一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天下统一,人民才能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社会才会安定,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这样的清况下,谁能够平定天下,谁能够使天下重归统一,谁就是对的。那么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家鼎立,这三家你从正面上说,它们都是想恢复天下统一的,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魏蜀吴都是正道;从反面说,它们都想独霸天下,都不让人家来统一,从这个角度讲,它们都有问题。所以魏蜀吴三家不存在谁正道、谁有罪的问题。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我们要问,蜀汉就是正道呜?你说你面对曹魏“据正道而临有罪”你面对刘表、刘璋的时候,请问刘表、刘璋有罪呜?刘表、刘璋没罪,你为什么把人家的地盘夺了?你夺了刘表、刘璋的地盘,你夺了荆州、夺了益州是靠的正道呜?所以这个说法,作为政治口号喊一喊是可以的,用来鼓舞蜀汉军民的士气也是可以的,别当真,当真就是书呆子。
何况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曹魏方面他自己认为有罪呜?他有负罪感呜?没有啊。曹操他们是很困难,曹魏在建国的道路上也确实是坎坷不平的,困难重重,那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有罪呜?不是的。是因为当时士族不支持。士族为什么不支持曹操呢?一是瞧不起他这个阉宦遗丑,就是曹操出身不好,宦官后代,清高的士族瞧不起他;第二,士族不喜欢曹操的唯才是举,什么唯才是举,唯才是举就是不让我们当官嘛,那这个问题曹丕解决了。曹丕一接过魏王的爵位,马上就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保证这些士族世世代代都可以做官,通过这个办法和士族讨价还价,达成政治交易,致使士族阶层都支持曹魏了。
所以胡三喜注资治通鉴的时候就说了一个观点,说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很多人都认为是诸葛亮胆小怕事,那是不对的,诸葛亮不胆小怕事,是他非常清楚魏主之明略,司马懿辈不可轻也。就是诸葛亮心里非常清楚,曹魏现在的国君不是昏君,将帅都是人才,没那么容易就被你消灭的。这是第一,曹魏非速亡之国。
第二点,益州非进取之地。益州这个地方的特点是什么呢?易守难攻。周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成都平原,四季常青,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所以你到了这个地方,你避难可以,守成可以,出击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你军队都出不去,所以刘备当年在荆州的时候,他是不可不取益州,因为他在荆州他是变成了三明治,北边有曹魏,东边有孙吴,夹着他,他发展空间很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