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沉琴阁主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禅宗常谓:当下即是,动念则乖。曰:即心是佛 禅宗修行,全靠自力,当下即是,不假外求,即心即佛 。
过去沉琴并不懂此义。少年时,有人问沉琴:你如此爱看书,为何自己不动笔写一点?沉琴却对着“文以载道”四字踌躇不前,但觉笔下有若千斤,纵有千言万语亦写不出来了。一来沉琴爱面子,怕写不好了,挨骂;二来怕写错了误人。乖乖,文以载道,此道是何道?道可道非常道。沉琴哪有那种本事,写得出来呢。后略涉禅学,习得“当下即是”四字,心有所悟,又发现网络,心下大喜。从此当下即是,心有所感,一挥而就,写完即贴,不论好坏。回头再看,有如隔世之友,纵使相逢应不识矣。有人赞,沉琴亦不喜;有人骂,沉琴亦不怒;你说得好,沉琴点头赞赏;说错了,沉琴指正;胡说八道,沉琴不理不睬也!如此行文,心中无妄念,笔下明真性,沉琴亦得文章之趣矣!
再论茶境,沉琴亦以为当如此。其实茶之真义,何人能解?不过是以当下之喉舌欲解众生之茶意,未免太过狂妄。更何况,同一泡茶,不同之人品来当有不同之味,既使是同一人品来也当因时间、地点、环境、泡茶之法,水质好恶等诸多因素而不同,就算这一切都完全相同,也会因当下之感情不同而生出各种滋味。说起茶,众人皆以陆羽为正宗,沉琴心下也是很佩服的,一个贫家子弟,又有先天的缺陷,竟以一部茶经让天下饮茶成风,于茶的贡献实是功不可没。但若以为对其奉若神明,抱其一本茶经就能识遍天下之茶也未免太过天真了。古人常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又云: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满于海。万物本是无情的,一草一木总关情实是人太多情的缘故啊!故范仲淹未登岳阳楼却写出脍至人口的岳阳楼记,是因为范仲淹适逢去国怀乡,忧搀畏讥,有人请他作岳阳楼记,心有所感,故成名篇。若后人因此一文而登临皆感慨去国怀乡,忧搀畏讥岂非可笑?再论红楼梦中妙玉之言:一杯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驴了。若众人皆以为品茶当如此,那么对乌龙茶亦只品一杯,可品得出真味?妙玉之言并未错,只是后人不明真象罢了。以红楼梦中提到的六安茶或是老君眉,一为绿茶,一为白茶,皆不耐泡,一杯滋味已尽,再多倒真是饮水了(白茶源于宋代,老君眉是白茶中的名品,是到清代才有。顺便提一句,白茶亦产于福建,沉琴深以为福建人而自豪,呵呵!)。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呵呵,沉琴不是说不可读书,而是要思考,去芜存精,把书中的知识化成自己的,而不是一味生搬硬套,变成一个书呆子。
品茶亦是如此。有关茶的书,文章只能作为参考,品茶品的当是当下的感觉,既不能用书中之语代替自己的喉舌,也不能用别人的感觉代替自己的喉舌,甚至不能用过去的喉舌代替当下的感受,尽信书不如无书,欲识茶之味只能问自己,别无旁物可替代了。所以无论你识茶还是不识茶,只要你是认真地用自己的喉舌尝出茶的滋味,就是茶的真义了,莫问旁人(没喝过茶而胡说八道的不在此列)。
所谓:禅语无是非。只要明心见性,直指真心就可证道。沉琴以为茶语亦如此,品的应是当下之感,当下即是,即是矣!
禅宗常谓:当下即是,动念则乖。曰:即心是佛 禅宗修行,全靠自力,当下即是,不假外求,即心即佛 。
过去沉琴并不懂此义。少年时,有人问沉琴:你如此爱看书,为何自己不动笔写一点?沉琴却对着“文以载道”四字踌躇不前,但觉笔下有若千斤,纵有千言万语亦写不出来了。一来沉琴爱面子,怕写不好了,挨骂;二来怕写错了误人。乖乖,文以载道,此道是何道?道可道非常道。沉琴哪有那种本事,写得出来呢。后略涉禅学,习得“当下即是”四字,心有所悟,又发现网络,心下大喜。从此当下即是,心有所感,一挥而就,写完即贴,不论好坏。回头再看,有如隔世之友,纵使相逢应不识矣。有人赞,沉琴亦不喜;有人骂,沉琴亦不怒;你说得好,沉琴点头赞赏;说错了,沉琴指正;胡说八道,沉琴不理不睬也!如此行文,心中无妄念,笔下明真性,沉琴亦得文章之趣矣!
再论茶境,沉琴亦以为当如此。其实茶之真义,何人能解?不过是以当下之喉舌欲解众生之茶意,未免太过狂妄。更何况,同一泡茶,不同之人品来当有不同之味,既使是同一人品来也当因时间、地点、环境、泡茶之法,水质好恶等诸多因素而不同,就算这一切都完全相同,也会因当下之感情不同而生出各种滋味。说起茶,众人皆以陆羽为正宗,沉琴心下也是很佩服的,一个贫家子弟,又有先天的缺陷,竟以一部茶经让天下饮茶成风,于茶的贡献实是功不可没。但若以为对其奉若神明,抱其一本茶经就能识遍天下之茶也未免太过天真了。古人常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又云: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满于海。万物本是无情的,一草一木总关情实是人太多情的缘故啊!故范仲淹未登岳阳楼却写出脍至人口的岳阳楼记,是因为范仲淹适逢去国怀乡,忧搀畏讥,有人请他作岳阳楼记,心有所感,故成名篇。若后人因此一文而登临皆感慨去国怀乡,忧搀畏讥岂非可笑?再论红楼梦中妙玉之言:一杯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驴了。若众人皆以为品茶当如此,那么对乌龙茶亦只品一杯,可品得出真味?妙玉之言并未错,只是后人不明真象罢了。以红楼梦中提到的六安茶或是老君眉,一为绿茶,一为白茶,皆不耐泡,一杯滋味已尽,再多倒真是饮水了(白茶源于宋代,老君眉是白茶中的名品,是到清代才有。顺便提一句,白茶亦产于福建,沉琴深以为福建人而自豪,呵呵!)。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呵呵,沉琴不是说不可读书,而是要思考,去芜存精,把书中的知识化成自己的,而不是一味生搬硬套,变成一个书呆子。
品茶亦是如此。有关茶的书,文章只能作为参考,品茶品的当是当下的感觉,既不能用书中之语代替自己的喉舌,也不能用别人的感觉代替自己的喉舌,甚至不能用过去的喉舌代替当下的感受,尽信书不如无书,欲识茶之味只能问自己,别无旁物可替代了。所以无论你识茶还是不识茶,只要你是认真地用自己的喉舌尝出茶的滋味,就是茶的真义了,莫问旁人(没喝过茶而胡说八道的不在此列)。
所谓:禅语无是非。只要明心见性,直指真心就可证道。沉琴以为茶语亦如此,品的应是当下之感,当下即是,即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