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小说网 www.czxs.net,红楼之瑚不归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拜见过族中的长辈,取得了保书,也差不多一月末了。贾瑚不敢耽误,第二天就拿着祖父的手书见江南书院的院长。院长姓周,名榭,平日里住在书院。如今来书院求学的学子回家过年,还未返回,院门闭着,院长大人也还在金陵老家。贾瑚派人询问久居金陵之人,很快就找到了院长大人的府上。
向门房送上拜帖,说明来意,很快就被院长周大人的长子周伯德请进了门。周伯德见是父亲的客人,虽然年纪小,也不敢怠慢,把信交给府里的管事,等着父亲的回应,就顺势和贾瑚说说话。
“不知这位贾贤侄,”周伯德看向贾瑚,发现他身形尚小,最多也就十二三岁,不禁感到疑惑,“到金陵来做什么?”
“侄儿来金陵参加童生试。”
他不是荣公之孙吗?勋贵家的后辈,这个年纪下场,却是少有。周伯德很是纳罕,起意道:“听闻贾贤侄由荣公亲自教养,不知学到何处了?”
贾瑚略略想了想,回道:“四书五经粗通。”
他既然要下场,经书至少也是要懂的吧?原以为这个很正常,没想到一下子就挑起了周伯德的好奇心。下场不意味着能过,周伯德以为贾瑚只是冲着长经验而来,没想到他剑指秀才功名。
正常来说,如果四岁发蒙,小学,四书,五经,学完这些也就十五六岁了。当然,对于那些下苦功夫读书,又不为外物所扰,十二三岁就读完这些书并不是没有可能。本朝的大儒杜景贤、方孝孺等,莫不是于少年时就通读四书十三经。也不知这少年是不是在说大话。
周伯德看到好苗子,忍不住就想考校一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这段话出自《大学》。”
“这段话何意啊?”
“德为本,财为末。君子生财有道。”
……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
“《左传·传十一·八》,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於其主锺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锺巫,齐于社圃,馆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不书葬。”
周伯德从《大学》到《孝经》,又从《诗经》到《左传》,并不拘泥于顺序,只是随意截取一句,贾瑚对答如流。周伯德点评道,基础打得很不错,不仅原文一字不差,朱子注解和唐人义疏也清楚明白。果然如他所言,四书五经皆通。
这样的考校对贾瑚来说,未免太过简单。
他天生能记忆,书籍细读个两三遍,便能通记,是以祖父在背书方面对贾瑚颇为苛刻。四书十三经他倒背如流,此外,他还广泛记忆各类史书、游记,杂学也看了不少,只是不那么精心记忆。
这种天赋虽好,更让贾瑚自傲的却是从前世锻炼出来的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无论什么书,他只要有个大概的记忆,就能融会贯通,把知识化为已用。比如,他读了不少游记,虽然足下行不过一里,却能对大周各地风俗、胜景、人事如数家珍,好像他亲身遍历大周一样。
当年贾代善为贾瑚的记忆力感到吃惊,同时也有隐忧。读书可不是把书记牢了就可,若只把时间花在记忆各类书籍上,这个好苗子可就毁了。也因此,贾代善加快了讲课的进度,生怕贾瑚对经书的理解跟不上。其实他大可不必。
来金陵以前,贾代善自觉没什么可以教他了,这也是他放贾瑚回金陵考童生的重要原因。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周伯德心里正赞他谙熟经文,院长大人就派人来请贾瑚去他的书房。
院长大人看完信,不由有些烦恼。
贾瑚到书院附学,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信中还说了另一事。
他长子有一小女儿,年仅八岁,生的伶俐可爱,对比其他几个淘气少年,老人家难免多爱些。也不知荣公从哪里知道的,把主意打到他小孙女身上。
因此贾瑚进来的时候,就发现院长他老人家的目光不太友善。
&nbs... -->>
拜见过族中的长辈,取得了保书,也差不多一月末了。贾瑚不敢耽误,第二天就拿着祖父的手书见江南书院的院长。院长姓周,名榭,平日里住在书院。如今来书院求学的学子回家过年,还未返回,院门闭着,院长大人也还在金陵老家。贾瑚派人询问久居金陵之人,很快就找到了院长大人的府上。
向门房送上拜帖,说明来意,很快就被院长周大人的长子周伯德请进了门。周伯德见是父亲的客人,虽然年纪小,也不敢怠慢,把信交给府里的管事,等着父亲的回应,就顺势和贾瑚说说话。
“不知这位贾贤侄,”周伯德看向贾瑚,发现他身形尚小,最多也就十二三岁,不禁感到疑惑,“到金陵来做什么?”
“侄儿来金陵参加童生试。”
他不是荣公之孙吗?勋贵家的后辈,这个年纪下场,却是少有。周伯德很是纳罕,起意道:“听闻贾贤侄由荣公亲自教养,不知学到何处了?”
贾瑚略略想了想,回道:“四书五经粗通。”
他既然要下场,经书至少也是要懂的吧?原以为这个很正常,没想到一下子就挑起了周伯德的好奇心。下场不意味着能过,周伯德以为贾瑚只是冲着长经验而来,没想到他剑指秀才功名。
正常来说,如果四岁发蒙,小学,四书,五经,学完这些也就十五六岁了。当然,对于那些下苦功夫读书,又不为外物所扰,十二三岁就读完这些书并不是没有可能。本朝的大儒杜景贤、方孝孺等,莫不是于少年时就通读四书十三经。也不知这少年是不是在说大话。
周伯德看到好苗子,忍不住就想考校一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这段话出自《大学》。”
“这段话何意啊?”
“德为本,财为末。君子生财有道。”
……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
“《左传·传十一·八》,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於其主锺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锺巫,齐于社圃,馆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不书葬。”
周伯德从《大学》到《孝经》,又从《诗经》到《左传》,并不拘泥于顺序,只是随意截取一句,贾瑚对答如流。周伯德点评道,基础打得很不错,不仅原文一字不差,朱子注解和唐人义疏也清楚明白。果然如他所言,四书五经皆通。
这样的考校对贾瑚来说,未免太过简单。
他天生能记忆,书籍细读个两三遍,便能通记,是以祖父在背书方面对贾瑚颇为苛刻。四书十三经他倒背如流,此外,他还广泛记忆各类史书、游记,杂学也看了不少,只是不那么精心记忆。
这种天赋虽好,更让贾瑚自傲的却是从前世锻炼出来的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无论什么书,他只要有个大概的记忆,就能融会贯通,把知识化为已用。比如,他读了不少游记,虽然足下行不过一里,却能对大周各地风俗、胜景、人事如数家珍,好像他亲身遍历大周一样。
当年贾代善为贾瑚的记忆力感到吃惊,同时也有隐忧。读书可不是把书记牢了就可,若只把时间花在记忆各类书籍上,这个好苗子可就毁了。也因此,贾代善加快了讲课的进度,生怕贾瑚对经书的理解跟不上。其实他大可不必。
来金陵以前,贾代善自觉没什么可以教他了,这也是他放贾瑚回金陵考童生的重要原因。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周伯德心里正赞他谙熟经文,院长大人就派人来请贾瑚去他的书房。
院长大人看完信,不由有些烦恼。
贾瑚到书院附学,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信中还说了另一事。
他长子有一小女儿,年仅八岁,生的伶俐可爱,对比其他几个淘气少年,老人家难免多爱些。也不知荣公从哪里知道的,把主意打到他小孙女身上。
因此贾瑚进来的时候,就发现院长他老人家的目光不太友善。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